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皎星黃毒蛾

鎖定
皎星黃毒蛾,Euproctis bimaculata (Walker,1855), 鱗翅目毒蛾科黃毒蛾屬的一種昆蟲。雄蛾翅展36-44mm,雌蛾40-48mm。頭、胸部淺黃色,腹部淺褐黃色,肛毛簇土黃色。
中文名
皎星黃毒蛾
拉丁學名
Euproctis bimaculata (Walker,1855)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毒蛾科
黃毒蛾屬
皎星黃毒蛾
亞    門
六足亞門
亞    綱
有翅亞綱
亞    科
毒蛾亞科
分佈區域
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台灣。

皎星黃毒蛾生活習性

在四川,卵產於樹幹或樹下枯枝落葉、磚頭瓦塊上。幼蟲在樹皮裂縫中羣集吐絲結網越冬。寄主植物 楓楊。 [1] 

皎星黃毒蛾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國外分佈:
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2] 

皎星黃毒蛾種羣現狀

自然野生 (豐都世坪)(黔江);(彭水);(武隆);(酉陽)。 [2-3] 

皎星黃毒蛾形態特徵

翅展 雄36~50 mm,雌40~60 mm。
形態 觸角乾白色,櫛齒淺黃褐色;下唇須淺黃色,外側上方黑褐色;頭部和胸部淺黃色;腹部淺褐黃色;肛毛簇土黃色;胸部下面和腹部下面淺黃白色;足黃白色。前翅白淺黃色;中室末端具一黑褐色圓點(位於橫脈上)。後翅黃白色。前翅反面和後翅反面淺黃白色。雌蛾與雄蛾相似,但顏色較淺。
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寬而長;鈎形突粗壯,鈎形,頂端尖鋭,背面有縱脊;基腹弧帶狀;抱器瓣由片狀和針狀兩部分組成,兩者在基部相連,片狀部分位於抱器瓣背面,甚寬闊,頂端中部呈弧形凹陷,形成背、腹兩個突角,背面的突角尖鋭,骨質化強,腹面的突角圓鈍,骨質化稍弱,片狀部分的背緣有小齒,其腹緣較光滑,針狀部分位於抱器瓣腹面,呈彎曲的長針形;囊形突呈長帶狀;陽莖基環為半環狀片,其中部膜質,兩側骨質化強,形成骨質化片;陽莖粗壯且長,陽莖端膜頂端具一刺羣,排列成半環帶狀,其下面有一刺羣,排列三角形。
卵直徑約0.8 mm;卵扁球形,上、下端中心內陷;初產為淡黃色,逐漸變為銀灰色。卵塊成堆和帶狀,表面覆蓋雌蛾尾部的黃色絨毛。
初孵幼蟲體長2 mm;頭部黑色;身體米黃色,被長毛而無毒毛。二齡幼蟲體長6mm;身體出現黃黑兩色;體前後各有一對突出的鮮紅色毛瘤;體除長毛外出現毒毛。四齡幼蟲以後體部呈深褐色;毛瘤暗紅色。老熟幼蟲體長40~50 mm;體外觀呈黑褐色;頭部深褐色;胸部背面第一節棕色,其餘兩節各有一灰色橫紋;第三至六腹節背面中央有土黃色和黑色相嵌的條形斑紋,其間隔有灰白色短毛叢;腹部背面第一、二、八節毛瘤較其它各節大而突出,其上有棕黃色剛毛和羽狀長毛及大量微小箭針形毒毛。毒針毛基部尖,向端部漸粗,四周輪生小棘,毛腔中充滿毒液。第六、七腹節背面正中各有一頂端開口呈圓形的乳白色翻縮腺。
蛹體長約25mm。深棕色。老熟幼蟲吐絲結薄繭在枯枝落葉上,由灰白色漸變成棕褐色,繭梭形,長約50 mm。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