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甫公窟

鎖定
龍門石窟皇甫公窟建於北魏,窯門入口刻有孝昌三年(527)年皇甫公石窟寺造像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龍門西山靠近南端之半山腰中,是火燒洞以南,北魏開鑿的相當大的一個洞窟。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中文名
皇甫公窟
建造年代
北魏
位    置
龍門西山靠近南端之半山腰
類    別
洞窟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河南省洛陽市

皇甫公窟發展歷史

皇甫公窟彌勒佛造像 皇甫公窟彌勒佛造像
石窟寺窟,北魏,窯門入口刻有孝昌三年(527)年皇甫公石窟寺造像碑。 極南洞位於龍門西山最南端高處的崖壁上。它是由盛唐名相姚崇為追悼亡母劉氏所開鑿的功德窟。時間大約在唐中宗神龍二年至唐睿宗景雲年間(公元706—711年)。

皇甫公窟主要景點

皇甫公窟九軀造像 皇甫公窟九軀造像
該窟呈方形,前後室結構。窟高約4米餘。窟室環三壁起有高壇,約高0.6米。九軀造像皆雕於壇上。西壁主尊為善跏趺坐的彌勒佛,端坐於束腰方形台座上,頭飾渦紋肉髻,無頭光、身光。佛面龐長圓,鼻直嘴小,雙目呈俯視狀,兩耳長垂至肩,身著通肩式袈裟,通體像高3.10米;兩側延及南北壁依次侍立者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及天龍八部之一的人面獸身像。正壁中央相對二舞伎,舞姿婀娜,左右二樂伎分別持箜篌和琵琶;北壁四樂伎分別持銅鈸、篳籬、琵琶、團扇;南壁四樂伎分別執束腰鼓、笙、篳籬、團扇。抬頭向上看,窟頂雕有蓮花藻井,周圍環飛天人。天人均高束髮髻,裸露上體,下束長裙,翩翩飛舞,全窟儼然是一派彌勒淨土美好世界之場景。
窟門外兩側,雕有二金剛力士像。造型生動有力,極富藝術誇張性,歷來受到重視,被譽為龍門石窟唐代力士的代表。北側力士頭已殘毀。二力士均裸露上身,下束裙褲。雖各殘失一臂,但從身軀整體看,仍能透視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力度。這二力士呈對稱態勢,一臂上舉,力託須彌山,脖頸呈稜狀,胸肌暴突,腹前肚臍部位呈梅花瓣狀,這就是所謂拳術運氣法的丹田氣。這些凝結着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智慧和技巧的佛教藝術佳作,不僅能和西方的人體雕像媲美,而且是今天藝術解剖學的教材。
窟內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在西壁高壇雲上,雕出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二思維菩薩。壇下兩端各雕一獅子。在南北兩壁各開一大龕,在壁門的南北兩側也各開一龕。在窟外崖面鑿有屋形窟檐。門外兩側各有一身力土,窟外南側還鑿有一通碑。這種洞窟形制與普泰洞、魏字洞基本一致,基本代表了龍門北魏晚期洞窟的主要樣式。在完整的方形地平面上,周邊浮雕一圈蓮花瓣。地面中部,自門券向主尊身下刻出一條踏道,踏道邊裝飾以連珠紋及蓮瓣;踏道的南北兩側,各有三朵蓮花圖案,均大如車輪;在每側三朵大蓮花之間,又刻出忍冬紋與水波紋,象徵着蓮池.從圖案的拼湊情況看,宛如一幅美麗的地毯。賓陽中洞的地面雕刻與此相近,不同者唯在踏道表面刻有龜背文.佛座上及佛龕地上刻出蓮華的原因,是因為佛教中人以蓮花為吉樣清淨,能悦大眾心。從藝術形像來看,可以説是豐富多彩的創作。西(後)壁一鋪大像中最外面,有樹下思維菩薩像,在北側思維像的左側,浮雕出一花瓶,瓶中引出美麗而寫實的數枝蓮花,正中最上面的花蕊中,刻出一化生童子。上下對稱雕出兩對花葉,以及三朵初開、正開、開後,不同形象的蓮花.這完全是以寫實手法雕出的蓮花浮雕。在思維菩薩旁又透雕出菩提樹。
石窟寺南北壁下層,刻有從窟主到男女侍從執傘扇與比丘導引的刻像,因而這兩幅大浮雕,就成為表現北魏統治階級生活的最有價值的資料。
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開鑿而得名。主佛釋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帶式的袈裟,衣飾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稜有角,坐在蓮花座上。面部已經殘損了,頭上還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舉,手掌上揚;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滿足人們願望的與願印。有趣的是,這尊大佛竟有有6個手指,據説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獻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極高價值的禮佛圖浮雕,這兩幅浮雕人物圖案帶有濃重的繪畫意味。北壁皇帝禮佛圖東起前三人為比丘,前兩個比丘正俯身向香爐內添香,第三位是年長的高僧,左手託缽作前導。第四人為一老婦,頭飾華麗,身穿長裙大袖,左手持一蓮蕾,徐步向前。弟八人為一青年男子,頭戴籠冠,身穿寬袍大袖的長袍,右手託缽,有趣的是其身後還有一男童為他提衣襬。這一男一女無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這一作品用寫實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氣質都刻畫得淋漓盡致,其餘的宮女有的手舉華蓋,有的手拿蓮蕾,虔誠嚴肅,徐徐而行。南壁則為皇甫公夫婦禮佛圖。
左右二菩薩半結跏趺坐在菩提樹下,坐樹下思維狀。菩提樹樹幹彎曲,枝繁葉茂。樹的上方又分別刻有一組羅漢像,羅漢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合十或手持蓮花。
圍繞着窟頂的蓮花有八個伎樂,她們衣帶飄揚,手持琵琶、笙、排蕭等樂器,翱翔雲間,由此看出在北魏時期,這些樂器就已經非常盛行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