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城壩

鎖定
皇城壩,戰國時期古建築。
中文名
皇城壩
地    址
天府廣場”以北的五擔山一帶
建築年代
戰國時期
源    於
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空地
相當於中原的戰國時期,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廣場”以北的五擔山一帶。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將漢唐、前後蜀遺留下來的“子城”全部拆毀,在舊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過去歷代成都城主軸偏心的佈局,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從而形成類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軸線東西相對稱的龐大建築羣。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空地,則被稱為“皇城壩”。“皇城”和“皇城壩”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廣場”北端和展覽館一帶。清政府將“蜀王府”的舊址改成了“貢院”,成為全四川省考試舉人之地,最大規模時可讓13,900多人同時進考,成為“巴蜀文膽之所在”。貢院中主體建築為“明遠樓”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軸線建造在“蜀王府”宮殿舊址上。東西兩邊則為鱗次櫛比的考棚。“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徹底走向消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