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説)

鎖定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説,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故事講述馬孔多小鎮和布恩地亞家族的興衰變化與傳奇故事,記錄了家族命運與百年曆史,是重複地敍述相同而荒唐的命運,是拉美國家幾百年命運的縮影,獨具意味地隱喻着人類“文明”史的建立、發展與終結,在荒涼失落與荒唐可笑中詮釋宿命式的輪迴。家族中人物名字是相同或相近的,預示着他們擁有殊途同歸的孤獨命運。《百年孤獨》以布恩地亞被捆在樹上為開端,以他被螞蟻吃掉為結束,通過細膩豐富的筆觸、大膽自由的想象、魔幻的敍事藝術,講述布恩地亞家族命運與歷史,刻畫人物孤獨的靈魂與自我救贖,進而體現出個人、家族及全人類的悲憫與孤獨情懷,讓人們重新思考時代發展與人性變化。 [17] 
《百年孤獨》被世界文壇譽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主峯,已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出版,銷量逾1000萬冊。 [18] 
作品名稱
百年孤獨
外文名
Cien años de soledad
作品別名
一百年的孤寂
作    者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262千
首版時間
1967年

百年孤獨內容簡介

家族代數
介紹

家族第一代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後裔,住在遠離海濱的一個印第安人的村莊。他與烏爾蘇拉新婚時,由於烏爾蘇拉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每夜都穿上特製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因此他遭到村民的恥笑。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在一次鬥雞比賽勝利後殺死了譏笑他的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淒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於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家帶着朋友及其家人離開村子,外出尋找安身之所,經過了兩年多的跋涉,來到一片灘地上,由於受到夢的啓示決定定居下來,建立村鎮,這就是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的歷史由此開始。 [1]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極富創造性的人。他從吉卜賽人那裏看到磁鐵,便想用它來開採金子;看到放大鏡可以聚焦太陽光,便試圖研製出一種威力無比的武器;從吉卜賽人那裏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通過實驗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像橙子”。他不滿於自己所過的落後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説:“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幹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他痛苦地説:“咱們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們會在這兒活活地爛掉,享受不到科學的好處了”。後來他又沉迷於鍊金術,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由於他的精神世界與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烏爾蘇拉成為家裏的頂樑柱,去世時的年齡在115至122歲之間。
家族關係譜 家族關係譜
家族第二代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二代有兩男一女:老大何塞·阿爾卡蒂奧是在來馬孔多的路上出生的,他在路上長大,像他父親一樣固執,但沒有他父親那樣的想象力;他和一個叫庇拉爾·特爾內拉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但在一次吉普賽人來馬孔多表演時又與一名吉普賽女郎相愛,於是他選擇了出走;後來他回來了,但是性情捉摸不定。最後不顧家人的反對,與麗貝卡結婚,但被趕出家門,最後在家中被槍殺。
老二奧雷里亞諾生於馬孔多,在娘肚裏就會哭,睜着眼睛出世,從小就賦有預見事物的本領,少年時就像父親一樣沉默寡言,整天埋頭在父親的實驗室裏做小金魚。長大後愛上馬孔多里正千金年幼的蕾梅黛絲,在此之前,他與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奧雷里亞諾·何塞。他美麗的懷有雙胞胎的妻子死去。後來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倖免於難,當他認識到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時候,便與政府簽訂和約,停止戰爭,然後對準心窩開槍自殺,可他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孔多尋根,卻被追殺,一星期後,只有老大活下來。奧雷里亞諾年老歸家,每日鍊金子作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時便放到坩堝裏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親一樣過着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
老三是女兒阿瑪蘭妲,愛上了意大利鋼琴技師皮埃特羅,在情敵麗貝卡放棄意大利人與何塞·阿爾卡蒂奧結婚後與意大利人交往,卻又拒絕與意大利人結婚,意大利人為此自殺。由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她內心感到異常孤獨、苦悶,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想用此作為“治療病的臨時藥劑”。然而她始終無法擺脱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百年孤獨》中描繪的場景 《百年孤獨》中描繪的場景
家族第三代
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兒子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的兒子奧雷里亞諾·何塞。前者不知生母為誰,竟狂熱地愛上自己的生母,幾乎釀成大錯。但又因生母的引見,愛上了桑塔索菲亞·德拉·彼達,後來成為馬孔多的從未有過的暴君,貪贓枉法,最後被保守派軍隊槍斃。後者過早成熟,熱戀着自己的姑母阿瑪蘭妲,因無法得到滿足而陷入孤獨之中,於是參軍。進入軍隊之後仍然無法排遣對姑母的戀情,便去找妓女尋求安慰,藉以擺脱孤獨,最終也死於亂軍之中。

家族第四代
第四代即是阿爾卡蒂奧與妻子桑塔索菲亞·德拉·彼達生下的一女兩男。女兒美人兒蕾梅黛絲楚楚動人,散發着引人不安的氣味,這種氣味曾將幾個男人置於死地。她全身不穿衣服,套着一個布袋,只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穿衣服上。這個獨特的姑娘世事洞明,超然於外,最後神奇地抓着一個雪白的牀單乘風而去,永遠消失在空中。
她的兩個弟弟阿爾卡蒂奧第二和奧雷里亞諾第二是孿生子。阿爾卡蒂奧第二在美國人開辦的香蕉公司裏當監工,鼓動工人罷工,成為勞工領袖。後來,他帶領三千多工人罷工,遭到軍警的鎮壓,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倖免。他目擊政府用火車把工人們的屍體運往海邊丟到大海,又通過電台宣佈工人們暫時調到別處工作。阿爾卡蒂奧四處訴説他親歷的這場大屠殺揭露真相,反被認為神智不清。他無比恐懼失望,把自己關在房子裏潛心研究吉卜賽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他都呆在這個房間裏。
奧雷里亞諾第二沒有正當的職業,終日縱情酒色,棄妻子費爾南達於不顧,在情婦佩特拉家中廝混。奇怪的是每當他與情婦同居時,他家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給他帶來了財富,一旦回到妻子身邊,便家業破敗。他與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後在病痛中與阿爾卡蒂奧第二同時死去,從生到死,人們一直沒有認清他們兄弟倆兒誰是誰。

家族第五代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是奧雷里亞諾第二的二女一男,長子何賽·阿爾卡蒂奧兒時便被送往羅馬神學院去學習,母親希望他日後能當主教,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只是為了那假想中的遺產,才欺騙母親説他在神學院學習。母親死後,他回家靠變賣家業為生。後發現烏爾蘇拉藏在地窖裏的7000多個金幣,從此過着更加放蕩的生活,不久便被搶劫金幣的歹徒殺死。
大女兒雷納塔·蕾梅黛絲(梅梅)愛上了香蕉公司汽車庫的機修工馬烏里肖·巴比倫,母親禁止他們來往,他們只好暗中在浴室相會,母親發現後禁止女兒外出,並請了保鏢守在家裏。 馬烏里肖·巴比倫爬上梅梅家的屋頂,結果被保鏢打中背部,終日卧病在牀,被人當成偷雞賊,在孤獨中老死。梅梅萬念俱灰。她母親認為家醜不外揚,將懷着身孕的她送往修道院,終生一言未發。
小女兒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裏與飛行員加斯通交往,交往後二人回到馬孔多,見到一片凋敝,決心重整家園。她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僅在三個月就使家園煥然一新。她的到來,使馬孔多出現了一個最特別的人,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她決定定居下來,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村鎮。

家族第六代
布恩迪亞家的第六代是梅梅送回的私生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他出生後一直在孤獨中長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賽梅爾基亞德斯的房間裏研究各種神秘的書籍和手稿。他能與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對話,並受到指示學習梵文。他一直對周圍的世界漠不關心,但對中世紀的學問卻瞭如指掌。他和何賽·阿爾卡蒂奧拒絕收留奧雷里亞諾17個兒子中唯一倖存的老大,導致其被追殺的人用槍打死。他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阿瑪蘭妲·烏爾蘇拉,併發生了亂倫關係,儘管他們受到了孤獨與愛情的折磨,但他們認為他們畢竟是人世間唯一最幸福的人。後來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下了一個男孩:“他是百年裏誕生的布恩迪亞當中唯一由於愛情而受胎的嬰兒”,然而,他身上竟長着一條豬尾巴。阿瑪蘭妲·烏爾蘇拉也因產後大出血而死。
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的只剩下一小塊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2] 

百年孤獨創作背景

百年孤獨政治背景

《百年孤獨》寫作期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社會政治環境動盪且不穩定。戰爭主要圍繞着保守黨與自由黨之間權利的鬥爭而展開。兩黨之間的執政理念不一致,但對權利均充滿着渴求。黨派之間爭權奪利,國家趨向於分裂,無法統一起來共同應對外部思想及文化的入侵,國家逐漸走向衰落。1849年,自由黨正式宣佈執政,國家面貌自此有所改觀[2]。《百年孤獨》以哥倫比亞戰爭時期的社會與政治環境作為模板,將其特點濃縮到了小城馬孔多當中。城市中,布恩迪亞家族種種離奇怪誕的事件的發生,暗示戰爭充滿着黑暗、人性充滿着扭曲。家族中,雖然不乏勇敢鬥爭者的身影,但個人的力量終究難敵社會及家族的力量。如無法團結起來,鬥爭者的身影,最終定然堙沒在芸芸眾生以及硝煙滾滾的戰爭之中。 [16] 

百年孤獨個人背景

《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全名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生於1928年的哥倫比亞。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作者文學修養較高,為《百年孤獨》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16] 

百年孤獨人物介紹

百年孤獨男性成員

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
家族中的男性成員,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精神繼承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人類男性祖先的象徵。他先以勇敢智慧開創世界,在困境中同惡劣的自然條件搏鬥,建設家園,是家庭和社會的支柱。可後來他被吉普賽人從外界帶來的象徵人類文明的種種科學技術所吸引,以獻身精神如痴如醉地投入到科學實驗中,雖然探尋到一些科學真理(如圓形地形説等),但同時也陷入了崇尚經濟利益(鍊金術)、暴力(發明武器)、征服(認識世界奇蹟)等慾望中。至始,他的男性子孫們發展了始祖種種想象階段的幻欲,承載了男性徵服自然世界的各種慾望:放縱生理慾望(第二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和第四代奧雷里亞諾第二)、崇尚暴力戰爭(第二代奧雷里亞諾)、權利無限的統治欲(第三代阿爾卡蒂奧)、實業建設的創造欲(第三代奧雷里亞諾·特里斯特修鐵路,奧雷里亞諾·森特諾製冰)、強烈的反抗性(第四代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陷入人類“崇高”勞動中又為重獲人權而罷工)、精神寄託的依賴性(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依靠宗教尋求解脱)、強烈的求知性(第六代奧雷里亞諾)等。家族中第二大代男性成員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嗜好幾乎涵蓋了人類男性的各種特質,只是在作家筆下表現得更為集中、誇張突出。 [4] 
可以驚奇地發現,家族中男性成員都只有兩種歸宿:一是死於非命,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這裏的“死於非命”,雖不是死於己手,卻是死於整個男性慾望在現實中的交合(如戰爭暴力),這也是男性自我戕害的象徵。能逃出暴力劫數的人卻逃不脱“孤獨”。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不是被捆縛在樹上才陷入脱離同類羣體的孤獨中的,而是迷上科學——人類文明之後就開始了。自他始,後代男性要麼陷入機械製造的孤獨(理工學科),要麼陷入研究家族歷史即喻人類歷史書籍的孤獨(人文學科)。他們的“鑽研”是一種退化,這時,男性已由建造世界征服世界的負有責任感的成熟男性退化到一種依賴母性維持自然生命的嬰兒狀態。最集中的體現是最後一代長着豬尾巴的小孩兒,“他強壯、好動,很像那些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但那睜大的眼睛和鋭利的目光,卻又酷似那些叫奧雷里亞諾的。”他一人集合了布恩·地亞家族男性的所有特點,是家族男性最終歸宿的象徵。這其實是表達作者欲意放棄處處碰壁,使人厭倦憎惡的男性統治秩序,是對男性所代表的道德法律軍事政治等制度的父權社會的叛逆,渴望退回到一無所知的原生命狀態;或者依附於女性母性獲得一定的生命意義(如第六代奧雷里亞諾的晚熟);或者乾脆放棄對性別的認同,獨自尋求生命的本源,探索人的本來面目(自性)。 [4] 
這裏的男性自我叛逆中包含兩種潛在意旨:一是俄狄甫斯情結——對母性的依戀與崇尚,如第二代何塞·阿爾卡蒂奧與庇拉·特內拉接觸時想象的是母親烏爾蘇拉;第三代奧雷里亞諾·何塞與其姑母阿瑪蘭坦·烏爾蘇拉釀成的家族悲劇,無不顯示男性對母性的依戀及強烈的佔有慾。二是類似禪宗出世,覺悟自性的宗教情結,他們陷入孤獨不能自拔,用與世隔絕的禁慾來逃避人類罪惡的懲罰。這似乎是在否定了男性價值體系後,作者重新構築了或迴歸母性或徹底出世的兩種終極模式,這難道是作者的雙重認同嗎? [4] 

百年孤獨女性成員

在作品中的女性中,烏爾蘇拉是整個家族母性的代表,幾乎是整個家族史的見證人。“如果讓她死去,小説也就‘半途而廢’”。這説明沒有她的存在,這個家族就無法延續。烏爾蘇拉是家族的支柱,也是家族(人類)的始母,具有女性幾乎一切的優點。在丈夫退縮脱離男性統治秩序時,她又建立了一個與原男性統治秩序有繼承性和否定性的女性統治秩序。實際上,烏爾蘇拉才是世界人類不僅從生命意義更是從秩序意義上真正的創始人。她不僅拋棄男性的野蠻與荒誕而真正引入文明——“找到了她丈夫在失敗的遠征中沒有找到的那條通向偉大發明的道路,”還以“她丈夫那種神魂顛倒的熱情”創建家園,解決人類基本生存問題;而此時,她丈夫“在這場動亂中恭候着上帝的光臨”。 [4] 
烏爾蘇拉夫婦的“創世記”有雙重象徵。既有對人類之初原始氏族母系社會女性對人類發展所起的啓蒙性引導作用的象徵;也象徵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後,男女兩性對人類發展的作用:男人開創世界時,女人援助;男人蠻幹亂闖時,女人阻止;男人停止不前時,女人繼承;男人退縮逃避時,女人支撐。馬爾克斯認為“婦女是使世界不至毀滅的支柱,而男人則沒法推動歷史向前發展。”但這裏“創世紀”的寓言是對不切實際的男性的批判和對用實幹苦幹巧幹而創立、引導與支撐世界或人類的女性的頌讚。 [4] 
烏爾蘇拉支撐家族,但她的理想女性統治秩序並不臣服於男性統治秩序,她反對暴力、權欲、空想(也許有一定價值)、縱慾(女性也不可避免)等消極因素,她努力使後代成為“永遠聽不到戰爭、鬥雞、生活淫蕩的女人和胡思亂想的事業”的人,雖然最後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徒勞,但還是在力圖阻止男性統治帶來的惡果。 [4] 
烏爾蘇拉是書中女性形象的代表,是人類始母的象徵,那麼其他女性尤其是布恩迪亞家族成員更是“烏爾蘇拉”的延續和補充。其中阿瑪蘭坦的高傲、麗貝卡的野性、雷梅黛絲(俏姑娘)的美麗、雷納塔·蕾梅黛絲(梅梅)的熱情,以及雷梅黛絲·莫科特的純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對男性的特質的承載。第五代阿瑪蘭坦·烏爾蘇拉是“創世記”時期第一代的烏爾蘇拉經過歷史發展變遷,賦予了新的女性意義的,融入家族歷史上女性特點的總合體。這一點從其名字包含了兩類女性的名字也可看出。她既有原始女性(烏爾蘇拉)的勤勉、細緻、倔強、有主見等優點,也有發展中女性(第二代阿瑪蘭坦)對慾望的強烈渴求,更融入了男性的放縱,所以她是被男性統治秩序一定程度地同化了的女性形象。至於書中涉及的其他女性,其性格包含於家族主體女性中,起傳宗接代的作用,但庇拉·特內拉尤為矚目。如果説家族內的女性是以烏爾蘇拉為統率,那麼族外女性的代表就是庇拉·特內拉。馬爾克斯認為“她的人品與烏爾蘇拉極為相似,但她是一個對現實的看法更為樸素的烏爾蘇拉。”庇拉·特內拉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旁觀者和幾乎每起傳宗接代交往的參與者。她以紙牌測出男女心中樁樁隱秘,簡直是布恩迪亞家族(人類)的性女神。她比烏爾蘇拉統治家族的時間長,從親產第三代直至最後鼓勵釀出第七代,她都以旺盛的精力作歷史的見證;而烏爾蘇拉在混亂不堪的家族後期就只是作者引以敍述的線索而基本失去了實際能力。烏爾蘇拉努力維繫家族,竭力避免由性亂導致的災難,卻終於在既繼承她又是性慾占上峯的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的身上得到了非循環的實現。 [4] 

百年孤獨作品鑑賞

百年孤獨主題思想

孤獨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脱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衝擊下,努力地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儘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融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着“百年孤獨”。作者表達着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作者用一個毀滅的結尾來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憤懣。 [3] 
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家徽,每一個成員都自覺不自覺地佩戴着它。同時,孤獨在他們的世界裏又是一把雙刃劍。他們害怕自己陷於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悖論的是他們的生存又離不開這種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可見,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的孤獨帶有一定的矛盾性。 [5] 
烏爾蘇拉積極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覆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就這樣無休止地在孤獨中掙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這種孤獨的姿態。他們所有的努力似乎看似是沒有結果的一種勞作。然而,按照本雅明寓言理論的説法,所有的寓言文本具有救贖性特點來解讀,我們會吃驚地發現,他們不斷反覆勞作和西緒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着某種相同的啓示意義。不斷反覆勞作,而又毫無結果,這是一種超驗的意象。“是一種對人類某種狀態的説明。通過這樣的説明,一個家族的孤獨在此被進一步表現為現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裏來? 我們到哪裏去? ’而且,歷史越是發展,文明越是進步,人類越是對自己有所認識,這種擾人心緒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長。而最為困惑的也許是,人類永遠也無法看清自己。”就像羊皮紙手稿是一張寫滿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的密碼,一旦當人類徹底認清了自己,讀懂了這張帶有寓言色彩的手稿,人類也就會毀滅了自己。就像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們一樣,在一陣颶風中,永遠消失在這個塵世了。《百年孤獨》中的人們一直處於像《緻密倫娜的情書》中説道:“我的本質是:恐懼。”以致密倫娜在給勃羅德的信中説“我還沒有認識他的為人,就已經認識了他的恐懼……”。如同克爾愷郭爾所説:“當恐懼害怕他自己時,他就同恐懼對象保持着一種詭譎的關係。他的目光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對象,而且,他也不願意離開,因為,當某一個人想把目光從那個對象上挪開時,他就會感到後悔……” [5] 
空虛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淳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後的西方思潮的侵蝕,在到一切歸於平靜後的絕望、滅失,正是哥倫比亞,甚至是整個拉丁美洲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故事中的戰爭是美洲反殖民戰爭的縮影。主人公“奧雷連諾上校發動了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敗。他跟十六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這些兒子在一個晚上接二連三被殺死了,其中最大的還不滿三十五歲。他自己遭到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槍決,但都倖免於難”,最終在革命與無休止的戰爭中,上校殺死了自己的親密戰友,不可避免地使革命走向了停滯和反動,這和拉美洲的革命歷程是吻合的。而上校在否定與自我否定,空虛與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這是所有挑戰孤獨的勇士們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失敗。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後來無用的數年歲月。這同樣也是美洲轟轟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後,那些昔日的英雄無奈選擇。 [6] 
歷史觀念
“我要為我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文學歸宿。”這句話出自1982年,哥倫比亞黑綿羊出版社推出的加西亞·馬爾克斯與另一位哥倫比亞作家兼記者普利尼奧·阿普萊約·門多薩的談話錄《番石榴飄香》,是馬爾克斯關於《百年孤獨》寫作意圖的敍述。很明顯,這部作品是作者在以“我之筆寫我之事”。同樣是在《番石榴飄香》裏,馬爾克斯和門多薩還有這樣的一段對話:“門多薩: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可以説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翻版嗎?馬爾克斯:是的,我是這麼看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至今,在我們中間,還有着健忘症。只要事過境遷,誰也不會清楚地記得香蕉工人橫遭屠殺的慘案,誰也不會再想起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可以肯定作者馬爾克斯就是要用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曆史來濃縮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説的結尾處,用一個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隱喻高度濃縮地概括和預言了拉丁美洲的歷史。他寫道:“命中註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也預示了只有這樣的歷史背景才可以成就這樣的人的命運,唯有這樣的命運,最能反映這樣的歷史進程。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的童年被融合了進去,童年時經歷了那樣的孤獨、苦難的。童年的故事是作者自己的,同時其中有許多個“我”的生活影子。這些影子的集合就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了。 [6] 
從作品單個的人物形象來看,除了以上提到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拉美洲一代革命英雄的典型外,還有很多的形象同樣具有代表性。如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烏爾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説:“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就在這個老媽媽身上。她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着質樸的本色,無論什麼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並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後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手槍。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裏吃飯,因為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驕傲地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烏爾蘇拉的品質彷彿是這個家族的存在的像標,而她的長壽也表明了“婦女們能支撐整個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壞”;於此相對“而男人們只知一味地推倒歷史。”在作者的眼中,男子們熱衷於發明、鍊金、打仗而又荒淫無度,而理智清醒的總是婦女。這種性的對比呈現的是兩種力量的對比。當烏爾蘇拉終於死去,力量的天平失衡了,她的子孫也在不久的將來灰飛煙滅了。 [6] 
最後,作品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在一陣風中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6] 

百年孤獨寫作特點

魔幻現實主義
《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説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孔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着兩塊磁鐵“……挨家串户地走着……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脱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鬨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着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象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故事內容錯綜龐雜,故事主人翁第二代、第三代常常採用相同的姓名,在閲讀過程當中,如不一一記錄人物的複雜關係,會出現幻覺錯覺,產生第十章人物已死去,第四十章人物復活的荒誕想法。而作者正是抓住了相同姓名多代複雜關係的延續,一代又一代重複感加深整篇小説的魔幻孤獨色彩。 [3] 
神話、典故的運用
印第安傳説、東方神話以及《聖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寫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迪亞一家,便取材於印第安傳説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説法;有關飛毯以及美人兒蕾梅黛絲抓住牀單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申;而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記》中有關洪水浩劫及諾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説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採用這些民間傳説時,有時把它們作為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妲在長廊裏繡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後居然能離地12釐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7] 
獨創新穎倒敍手法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例如小説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敍事角度。緊接着,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孔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説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説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説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與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羣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8] 
《百年孤獨》被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拉美世界只有博爾赫斯等少數作家可以媲美,而且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學風。魔幻現實主義也被認為是具有創意的寫作手法之一。 [8] 

百年孤獨作品影響

1967年5月,《百年孤獨》問世了。第一版五千冊十五天即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銷售一空。在幾個月內又連印數版,售書盛況依然。據巴爾加斯·略薩講,《百年孤獨》“在三年半的時間內出售了近五十萬冊,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前出版的書也同時再版,在西班牙語世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印數。”歐美出版商也聞風而動,幾個月內便籤訂了近二十個翻譯出版合同,包括英、法、德、意、俄、保、波、捷、匈、羅等許多個語種,並接連獲獎:1969年,意大利譯本獲“齊安恰諾”獎,同年獲法國最佳外國作品獎。第二年,格雷戈裏·拉巴薩的譯本被評為美國當年十二部優秀作品之一。 [14]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20] 
在《百年孤獨》發表之前,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壇之外並不廣為人知。《百年孤獨》剛一面世即震驚拉丁美洲文壇及整個西班牙語世界,並很快被翻譯為多種語言,被公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稱為“20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説之一”。馬爾克斯也一躍成為名噪一時的世界級作家。 [9] 
《百年孤獨》這個作品受到中國讀書界和文學界的重視,莫言、馮驥才、叢維熙、韓少功、王安憶、鄭萬隆、扎西達娃等作家的創作,不同程度受過這個作品的創作風格影響。 [15] 
2023年12月,“2023抖音年度好書榜”發佈,該書入 [19] 

百年孤獨作品評價

1982年,瑞典文學院認為,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即圍繞着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因而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
作家、詩人巴爾加斯·略薩稱這部小説是“美洲的《阿馬迪斯》”“完全可以和西班牙古典文學名著《堂吉訶德》婉美。” [14] 
阿根廷作家胡利奧·科塔薩爾:“它以鋭不可擋之勢闖入南美小説領域,並使之擺脱了令人乏味的敍事狀物的呆板陳舊模式。” [14] 
紐約時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閲讀的文學鉅著。” [10] 
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説可以這樣寫。緊接着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説可以這樣寫呢?二十多年來我始終在跟馬爾克斯搏鬥。這樣的作家,我們既恨又愛,愛是因為打開我們頭腦很多的禁錮,恨他是因為他的吸引力太強大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20] 
《百年孤獨》我讀了三遍,現在我的孩子也已經讀完《百年孤獨》,他在英國跟我一塊在火車上讀的,一邊讀還一段一段念給我聽。這是一本天才之作。——餘華 [20] 
我對《百年孤獨》有非常真實的、崇敬的感覺。這樣的作品會不停地賣,一代一代的人都會讀,是長銷書,當年文學青年幾乎人手一本。——蘇童 [20] 
《百年孤獨》乃是過去五十年來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傑作。——薩爾曼·拉什迪 [20] 
一部惟一的美洲《聖經》。——卡洛斯·富恩特斯 [20]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比爾·克林頓 [20] 
他是個強有力的作家,有着豐富的想象。他繼承了歐洲政治小説的偉大傳統,其結果是歷史劇與個人戲劇合二為一。——歐文·肖 [20]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惟一沒有爭議的一位。——韓素音 [20] 

百年孤獨版權爭議

20世紀90年代中期,馬爾克斯曾訪問中國。看到自己的作品未經他授權便已在中國街頭熱銷,他對此極為不滿,聲稱“有生之年不會將自己作品的任何版權授予中國的任何一家出版社”。但是説歸説做歸做,2011年5月,《百年孤獨》獲得馬爾克斯正式授權,許可出版發行中文版。 [13] 

百年孤獨作者簡介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4張)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哥倫比亞作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馬爾克斯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以此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審視人生和世界。 [11]  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説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杆”,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2014年4月17日,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歲 [12]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篇小説《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短篇小説集《世上最美的溺水者》《禮拜二午睡時刻》,自傳《活着為了講述》,非虛構文學作品《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等。 [20] 
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百年孤獨》醖釀達十數年之久,1965年開始創作,1967年出版,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轟動,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社會歷史圖景的鴻篇鉅著”、“值得全人類閲讀的文學鉅著”。 [20] 
參考資料
  • 1.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著,范曄 譯.百年孤獨.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 2011.6 :18-21
  • 2.    方位津編,外國文學名著速覽 第3卷[M],華夏出版社,2010.06,第352-354頁
  • 3.    《百年孤獨》  .光明網.2012-10-10[引用日期2013-01-06]
  • 4.    田麗華,韓旭.關於人類命運的寓言——《百年孤獨》.遼寧大連:大連市第一中學,2002
  • 5.    鞏雲霞.論《百年孤獨》中人物孤獨的寓意.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人文學院,2011
  • 6.    鄭應松.淺析《百年孤獨》的象徵手法.四川成都:成都職業技術學院,2010
  • 7.    《百年孤獨》  .光明網.2012-10-10[引用日期2013-01-06]
  • 8.    寫作特點  .中國文化傳媒網.2011-08/16[引用日期2013-12-06]
  • 9.    《百年孤獨》40歲  .深圳新聞網.2007-04/02[引用日期2014-02-26]
  • 10.    百年孤獨  .陝西傳媒網.2013/0606[引用日期2013-12-01]
  • 11.    加西亞·馬爾克斯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4-02-15]
  • 12.    諾貝爾獎得主《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逝世  .中國新聞網.2014/04-18[引用日期2014-04-18]
  • 13.    鄭魯南主編,書裏書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9,第199頁
  • 14.    朱景冬著.世界名人全傳  馬爾克斯全傳:長春出版社,1995:第131-132頁
  • 15.    楊絳等著;鄭魯南編,一本書和一個世界  翻譯家筆談世界文學名著“到中國”,崑崙出版社,2005.02,第282頁
  • 16.    高婭. 分析西班牙語名著《百年孤獨》的寫作背景及作品影響[J]. 北方文學, 2017, (32):115-116.
  • 17.    馬鐵立. 靈魂孤獨與人性救贖:《百年孤獨》的魔幻敍事藝術[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第20卷(4):7-9.
  • 18.    姚霏著,那些啼驚世界的鳥,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10,第151頁
  • 19.    抖音年度好書榜發佈,《我與地壇》《晚熟的人》等入選  .百家號.2023-12-31
  • 20.    百年孤獨(豆瓣)  .豆瓣網.2017-10-27[引用日期2024-02-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