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崎回族鄉

鎖定
百崎回族鄉,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歸泉州台商投資區管理) [16-17]  ,位於惠安縣南部沿海,泉州灣北部,洛陽江入海處。東與張坂鎮交界,西與洛陽鎮毗鄰,南與東園鎮接連,西南與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後渚港相望,北與東園鎮接連。
1990年8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獨立建制百崎回族鄉,是福建省18個少數民族鄉中唯一的回族鄉,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先後被評為“泉州市民族團結與進步模範集體”、 [1]  “泉州市‘四五’普法先進鄉鎮”、 [1]  “泉州市平安鄉鎮”、 [2]  “泉州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 [2]  “惠安縣文明鄉鎮”、 [2]  “惠安縣農村工作先進單位”、 [1]  “惠安縣黨建工作先進黨委”、 [2]  “惠安縣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 [2]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670公頃,常住人口25430人 [3] 
百崎回族鄉地勢平坦。下轄白奇、裏春、蓮埭、下埭、後海5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為回族聚居地。百崎回族鄉主要名勝有百崎郭氏家廟、接官亭等。 [2] 
中文名
百崎回族鄉
別    名
白崎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泉州台商投資區(司法權屬惠安縣)
地理位置
惠安縣南部沿海,泉州灣北部,洛陽江入海處
面    積
1670 公頃
電話區號
0595
郵政編碼
36212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5430人(2017年)
著名景點
百崎郭氏家廟
接官亭
車牌代碼
閩·C

百崎回族鄉建置沿革

宋時屬崇武鄉太康裏。
時屬行滿鄉太康裏。
明時屬廿二都。
清時屬白崎鋪。
民國初期仍沿舊制。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縣設12區公所,百崎屬東園區公所。
民國二十三年調整行政區劃時改屬後港區。
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東園、後港合併為第三區。
民國三十年設百崎鄉,歸第二區管轄。
民國三十六年五月整編保甲,百崎屬東園鎮
1949年9月,百崎屬第五區。
1958年5月撤區並鄉,百崎歸上游人民公社東園管理區。
1961年9月百崎屬東園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百崎屬東園鄉人民政府。
1989年10月13日,省府批准設立東園鎮,並劃出裏春、後海、蓮埭、白奇、下埭5個村設百崎回族鄉。
2010年3月,福建省政府批准設立泉州台商投資區,百崎回族鄉從惠安縣劃歸泉州台商投資區管委會託管。 [4] 

百崎回族鄉行政區劃

截止2010年,百崎回族鄉政府駐白奇村,轄5個行政村:白奇村、裏春村(內村、田吟、斗門頭、後塘)、蓮埭村(埭上、大山、賀厝、山兜)、下埭村(下埭、桔圃)、後海村(後海、加坑)。 [5] 

百崎回族鄉地理環境

百崎回族鄉位置境域

百崎回族鄉地處福建省惠安縣南端,泉州灣北岸,三面環海,一面連陸,與後渚港隔海相望。 [2]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670公頃 [3] 

百崎回族鄉地貌

百崎地處於泉州灣北部,與號稱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刺桐港(現後渚港)隔海相望,與泉州市中心市區僅一江之隔,是泉州未來的新中心城區。境內有面積3000多畝、25公里岸線的百崎湖。 [5] 

百崎回族鄉氣候

地處低緯度,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為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雨季集中在5~6月份,10月以後雨量偏少,氣候乾燥,旱情常露。年平均氣温25℃。全年無霜期長,基本無霜。春季暖和濕潤多雨,夏季炎熱,多台風,常發於5~10月份,秋冬季乾旱少雨,沿海風大。 [6] 

百崎回族鄉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百崎回族鄉有2923户,人口15000人,其中郭氏回族人口占81%,為回族聚居地。 [5] 
2017年,常住人口25430人 [3] 

百崎回族鄉經濟

百崎回族鄉概況

2013年百崎回族鄉擁有大小企業1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人。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9.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6億元,同比2012增長20%;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2022元,同比2012增長近9%;上繳税收18317萬元,同比2012增長35.6%;人均納税近萬元,財税連續多年高基數高增幅。 [5] 

百崎回族鄉農業

2013年,百崎回族鄉農業總產值233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022元;糧食總產量15077噸,人均佔有糧565千克;年末大小牲畜存欄27863頭(只),產值800萬元。花生種植面積34畝,總產量46噸;水果種植面積45畝,總產量2713噸;種植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11%。 [2] 

百崎回族鄉工業

截至2012年百崎培育了製鞋、航運、機械製造三大支柱產業,全鄉大小企業1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人。2012年工業總產值35.1億元,上繳税利14427萬元,鄉財税連續八年高基數、高幅度增長,04-12年年均增幅29.87%。農民人均純收入11030元,同比2010增長9%。 [2]  [7] 

百崎回族鄉商業

百崎鄉屬大泉州總體規劃中洛秀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大泉州的跨江東拓,洛秀新城區的動工建設以及秀塗港、惠南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是未來的市中心區、台商投資區。 [2] 

百崎回族鄉交通

百崎回族鄉地理區位優越,交通非常方便,有發達的海陸立體交通網絡,泉州的沿海繁榮大道、通港路貫穿全鄉而過,後渚港、秀塗港、後渚大橋、晉江大橋就在周邊,與泉州只有一橋之隔。 [5] 

百崎回族鄉社會事業

百崎回族鄉文化教育

截至2012年,百崎回族鄉共有一所民族中學(初中校)、一所中心小學、兩所村級小學、一所中心幼兒園,教師104人,在校學生1876人,其中回族學生1723人,佔91%。教學設施比較完善,榮獲泉州市“小學十配套達標鄉鎮”稱號。 [5] 

百崎回族鄉醫療衞生

截至2012年,百崎回族鄉有衞生院一所,門診大樓、公共大樓完善,醫療設備完備,公共衞生設施完善。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100%和92%。鄉老年人活動中心大樓佔地3.5畝,各村老年人“三場一室”活動場所全面落實。 [5] 

百崎回族鄉社會保障

老年人活動中心 老年人活動中心
2015年,百崎鄉政府投資130萬元建設一座佔地面積400㎡、建築面積1426㎡的四層辦公樓,作為鄉級老年人活動中心,配備有會議室、辦公室、遠程教育電視室、老年學校教室、乒乓球等室內活動室和“抗日英雄郭志雄烈士”紀念室以及老年人活動器材等。2015年,百崎鄉政府拆資500萬元建設鄉鎮級敬老院,建築面積2828㎡,用於幫助孤寡無助和留守的空巢老年人安度晚年。敬老院造型簡潔大方、富有回族伊斯蘭建築風格,為三層局部四層的多功能綜合性樓房,功能分有養老區、涉老機構辦公區、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區。 [8] 

百崎回族鄉基礎設施

截至2012年,全鄉實現村村通水泥路、自來水和有線電視。文化體育設施日臻完善,腰鼓隊、南音社、廣場舞、門球、氣排球等羣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發展。 [7] 
截至2012年百崎回族鄉政府駐地裏春村主幹道4000多米硬化率達到100%,並完成街道兩側的綠化、排水排污和人行道鋪設,新建了村委會、文化活動中心、村級老人活動中心、氣排球場、地擲球場、門球場、燈光球場、公廁等設施。人居環境不斷優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9] 

百崎回族鄉民族文化

百崎回族鄉文化現象

由於回漢雜居,回族除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外,還日益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明代,回族人的衣着已逐漸與漢人相同,使用了漢族的姓和名。明代晚期,回族人已經“士農工商通與漢人相同”,但是,在共同心理狀態、經濟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回族仍表現出自己的特點,被認為“同類則相遇親厚”、“自守其國俗,終不肯變”。 [10] 

百崎回族鄉民族風俗

宗教: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故其風俗習慣大都與此有密切聯繫。根據伊斯蘭教教義,宇宙的最高主宰是“安拉”。“安拉”漢譯意為“真主”。“真主”是獨一無二的,既無所不在,也無始無終。宇宙中除“真主”外,不再有任何其它神。因此,大多數回族人都把“真主”作為自己的唯一信仰。 [10-11] 
婚姻:按照《古蘭經》的規定,成年男女可以自由擇偶,允許多妻,但不提倡多妻。福建回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基本沒有納妾現象。妻亡後續娶者則比較常見。髮妻無生育能力而納妾者,也極為個別。男女青年一旦產生愛情,可以坦率告知父母,父母一般不會反對和干涉,而且還會幫助撮合,隨即託請族內長輩為媒,向對方家長求親。若對方應允親事,便選擇吉日訂婚結親。訂婚須按一定的程序進行。 [10-11] 
喪葬: 回族人提倡薄葬,葬禮簡單、樸素,但卻有着較多的禁忌。人去世後,回族不稱為死,而要稱為“昌提”(阿拉伯語,逝世)、“無常”、“口喚”或 “歸真”(意即迴歸至真主闕下),死人稱為“亡人”,屍體要稱為“埋體”,以示與其它民族的區分。當人病危將死時,便要請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白”,意謂懺悔詞,以向“安拉”表示“悔罪”。當其嚥氣後,則要將“埋體”置於廳堂中的牀上,將原有衣服脱去,用淨水加以洗濯,並用白細布自下而上包裹,然後盛入木匣,送往埋葬。
飲食:回族有嚴格的飲食習慣,並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清真飲食文化。“清真”一詞在宗教意義上是指回族成員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及其相關的宗教行為;在個人生活行為意義上是指講求心淨、身淨、居處淨和飲食淨。回民講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潔性及節制性,民間概括為“飲食淨”。主食。有蒸饃、烙餅、、包子、餃子、湯麪、拌麪等食物。 [10-11] 
禁忌:回族的禁忌也十分嚴格。禁食豬肉,是回族最重要的禁忌,其原因起源於伊斯蘭教。《古蘭經》講:“人們啊,你們應食地面上合義的、清潔的食物”,又説:“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割之動物。”至於為何禁食豬肉,伊斯蘭教明確指出,豬為“穢物”,是“不潔之物”;故不予食之。 [10-11] 
服飾:回民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婦女的年齡服飾更清楚,有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長期散居於漢族羣眾中間的回民,服飾則多與漢族相同。 [10] 
節日:回族過節不過年。回族人民習慣於歡度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傳統節日和阿舒拉節、法圖麥節、登霄節等節日,不過回曆年,也不過陰曆年——春節。回族的傳統節日是與伊斯蘭教分不開的。全國解放以後,人民政府規定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為信仰伊斯蘭教各少數民族共同的民族節日,並規定節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過的節日也主要是這三大節日。節期是按伊斯蘭太陰曆計算出來的,節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曆計算,年年都有變化。 [10] 

百崎回族鄉僑台親緣

百崎回族鄉是台商投資區的主要“三胞”祖籍地,據統計,現全鄉有旅居東南亞的僑胞和台胞、港澳同胞計2萬多人,其中以台灣同胞居多,百崎人和台灣人有“五緣”,一是地緣近,與台灣一衣帶水,離得很近;二是血緣親,交流、交往十分密切;三是文緣深,與台灣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都很相近、相形。 [5] 

百崎回族鄉風景名勝

百崎郭氏家廟
百崎郭氏家廟
百崎郭氏家廟(5張)
百崎郭氏家廟位於台商投資區百崎回族鄉內,始建於明宣德年間,後世又經多次重建,至今留有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建築崇宏壯觀、裝飾獨特。
1992年被惠安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據史學界考證,現存的廳前木柱礎石,中間兩礅雕有簡潔明快的方框圖案乃明代風格,而兩側陽雕動物圖案的則為清代風格,在家廟中庭的左側牆上,嵌有“百奇郭氏家廟重修記”碑刻,上端有阿拉伯文字樣。 [12] 
接官亭
接官亭 接官亭
接官亭又稱送嫁亭,位於百崎回族民族鄉的白崎渡口,俯瞰後渚港。接官亭系百崎回民始祖郭仲遠於明·洪武年間捐資建造,原為涼亭,備過江候客賴以小憩。歷三百餘載,其間風雨剝蝕、地震搖撼,致使後部六根石柱摧折,亭蓋坍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草草修葺,有《重修橋尾亭塔碑記》,現豎立在東側後面,後部改用砌石支撐亭蓋,即成今日形狀。光緒二十年(1894)再度重修,西側後面豎碑記載。 [13] 

百崎回族鄉地方特產

糋涸
糋涸(jiàn hé) 是百崎的一種回族特色食品,不但外形美觀,剔透玲瓏,而且香甜濃烈,酥脆可口,它的來歷,與百崎回族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而且也體現着回族文化與閩南傳統文化的交融。 [14]   

百崎回族鄉油香

油香是伊斯蘭的傳統食品,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祭祀祖先,家家回民都要煎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繼俗,除了自己食用以外,還作為禮品相互贈送。“糋涸”則是由“油香”衍化而來的。 [14] 

百崎回族鄉榮譽記錄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