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安村

(安徽省貴池區棠溪鎮下轄村)

鎖定
百安村成立於1984年3月,轄區面積30平方公里,現有7個村民小組,住户270户,常住人口942人,流動人口150人,轄區內有小學1個、村級衞生服務室1個、個體企業—鞋廠1個、加油站1個、木材加工廠2個、個體商業網點4個,有志願者隊伍一支6人, 百安村隊伍建設情況:村兩委工作人員4名.村黨支部書記錢葉君,男,48歲,大專文化,0黨員,參加市、區黨校集中培訓學習多次。市、區、鎮級人大代表。 百安村兩委人員工資報酬(含打卡工資)情況:錢葉君:20000元;李剛:20000元;王金燕:19000元;方繼文:18000元,2011年9月開始參加村幹部養老保險。全村鎮-會代表3人,人大代表4人。 黨員隊伍建設情況:全村黨員總數32名,其中婦女黨員4名、流動黨員1名、離退休黨員1名、生活困難黨員2名。其中35歲以下黨員4名;36歲—45歲12名;46—55歲3名;56—60歲3名;61歲以上7名。黨員隊伍中大專以上學歷5人。 [1]  2019年9月27日,被中共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為美麗鄉村示範村。 [2] 
中文名
百安村
轄區面積
30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
942人
成立時間
1984年3月
百安村 百安村
[3]  走進貴池區棠溪鎮百安村,只見這裏羣山環抱,樹木葱葱,生態環境十分優美。“因為山多田地少,村民們多半外出務工。”談起當地村民的主業,百安村黨支部書記錢葉君如是説。近年來,雖然以木棒為原材料的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暢銷市場,但是全村農民在香菇和木耳的熱銷面前,依舊冷靜地堅守着保護好公益林的理念。錢葉君説:“現在,無論香菇和木耳再怎麼貴,我們這個擁有7個村民組、949人的行政村,個個都樹起了嚴格保護好每一片公益林的觀念。”
據瞭解,該村共有山場4萬畝,其中公益林面積2萬畝。錢葉君介紹,這2萬畝公益林有着20多年的歷史。為管好這片公益林,百安村從1997年就開始封山,並請了3名護林員進行看管維護。“如今這裏面樹木粗大,長勢可好哩!”護林員李建設高興地説。從1999年開始,李建設就擔任村裏的護林員,這一干就是15年。對他來説,看管難度較大的兩個時期主要是剛剛封山的時候和前兩年。他説:“開始封山時期,人們還沒有完全認知,需要進行深入宣傳。而前兩年,主要是香菇和木耳在市場上熱銷,讓部分村民產生了取木擴大食用菌種植面積的念頭。”據他回憶,前兩年,為阻止部分村民進公益林取材,他家自留山上的樹木多次遭到被刀刻畫的“痛苦”。李建設説:“我也理解他們的心情,誰不想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把日子過好一點呢?但面對有損公益林之舉,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把這其中的利與弊跟他們説清楚,讓他們知曉決不能以毀壞林木為代價換取更多的收入,進而讓他們從思想和行動上來支持保護公益林。”
據瞭解,為保護好公益林,百安村村兩委幹部不但宣傳入户到人,而且還通過村民小組長會議的形式,讓村民小組長進一步鞏固宣傳成果,及時掌握村民的思想動態,幫助少數村民化解不理解的情緒。據錢葉君介紹,按照市場行情,每袋木耳棒子產生的純收益最低達到4元,而其成本僅在1元左右。他感慨:“面對如此高額的收益,難免有些村民有所動心。”但在食用菌培育的背後,每袋木耳棒子需要用木柴打成碎屑,做成8公分長、11公分粗的圓木棒,而這些木耳棒子的使用壽命只有一年,一年後,它們就腐爛如泥,無一用處,如繼續種植香菇和木耳,就得重新取木。家家户户要是大面積的種植,這無疑給當地山林保護帶來巨大壓力。面對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兩難抉擇,最終,百安村作出了村集體決議,規定在保護森林的前提下,可在自留山適度取材,適度種植香菇和木耳,更多地鼓勵村民走出去,從事運輸等其他行業。
“通過村兩委的正確引導和宣傳,如今村民個個都意識到了再窮也要保護好2萬畝公益林。”李建設這樣感慨地説。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