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龍崗村

鎖定
白龍崗村下轄金谷、麻坪、白彥、蓋竹。村委會在金谷。在東渡東5.5公里。東至石松村,南至梨倉村,西至天馬村,北至小仙都村。所轄自然村均在白龍崗周圍,因以得名。面積約4.3平方公里,600户,1610人。耕地846畝、林地6661畝。主種水稻,產柑桔、梨、李子、茶葉。有蘭舒、西源、小仙都公路穿村而過。
白龍崗在蘭口至方川公路和小仙都到麻坪公路的交叉口。白龍崗,原名白壠崗,因位於名叫白壟的山坡下而名,原無人居住,1970年代曾在此辦中學,後因交通方便,漸成小村,雅化今名。村口有制磚廠。通程控電話,數字電視,有自來水。
中文名
白龍崗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東渡鎮
下轄地區
金谷、麻坪、白彥、蓋竹等自然村
面    積
4.3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1610人

白龍崗村村情概況

金谷在東渡東南5.5公里。相傳,在明朝中期,由陳祥從縣城遷至此處,該村位於小山邊,村前耕地平坦,逢秋收季節,眼前金黃色稻穀成片,故稱金谷。蘭口至方川公路北側,小仙都到白龍崗公路過村。耕地352畝,林地1853畝。主種水稻,產柑桔、梨、李子、茶葉。海拔171米。村貌呈塊狀聚落。全村200户,人口534人。多趙、應姓,另有麻、丁、周姓。解放初期為金谷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金谷村,屬新美鄉;1958年為金谷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金谷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金谷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至2010年為金谷村委會,屬東渡鎮。2010年併入白龍崗村。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外出經商、打工。有大會堂,衞生室。

白龍崗村轄區經濟

蓋竹在東渡東5公里,距離白龍崗1.5公里,坐落在南港溪北岸,兆岸至白龍崗公路(兆白路)北側。相傳從前村旁竹園修筠綠漪,其間曾出現一株特大奇異的毛竹,遮蓋村居,故稱為蓋竹。近地口語稱官竹。耕地167畝,林地1563畝。主種水稻。產茶葉、柑桔。海拔150米。村貌呈塊狀聚落。全村120户,人口357人。多應姓。據《應氏宗譜》載,約元末明初,由應舍從縣城仁和坊遷。解放初期為蓋竹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蓋竹村,屬新美鄉;1958年為蓋竹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蓋竹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蓋竹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至2010年為蓋竹村委會,屬東渡鎮。2010年併入白龍崗村。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外出經商、打工。有蓋竹大橋一座將五白公路與蓋竹村連通。
白彥在東渡東5.4公里山岙口。距離白龍崗0.8公里,兆岸至白龍崗公路(兆白路)從村東通過。早時,村前有一塊麪積為一百二十把的耕地,俗稱“百廿”,又稱白二、百念,後來以方言諧音演化為白彥。耕地83畝,林地1188畝。主種水稻。產茶葉、柑桔。海拔165米。村貌呈塊狀聚落。全村100户,282人。多厲,孫姓。解放初期為白彥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白彥村,屬新美鄉;1958年為白彥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白彥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白彥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2010年為白彥村委會,屬東渡鎮。2010年合併至白龍崗村。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外出經商、打工。
麻坪在東渡東南5.9公里。距離白龍崗1.2公里。蘭口至方川公路從村北不遠處通過。相傳約明朝前期,本縣石松村麻姓人遷居於此地,平坦寬廣,故稱麻坪。耕地244畝,林地1967畝。主種水稻。產茶葉、柑桔、楊梅、李子。海拔186米。村於丘間呈塊狀分佈。全村180户,437人。多姓陳、劉、李。解放初期為麻坪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麻坪村,新美鄉;1958年為麻坪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麻坪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麻坪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至2010年為麻坪村委會,屬東渡鎮。2010年併入白龍崗村。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外出經商、打工。有大會堂。

白龍崗村下轄村落

【白龍崗】 在蘭口至方川公路和小仙都到麻坪公路的交叉口。白龍崗,原名白壠崗,因位於名叫白壟的山坡下而名,原無人居住,1970年代曾在此辦中學,後因交通方便,漸成小村,雅化今名。村口有制磚廠。通程控電話,數字電視,有自來水。
【金谷】 在東渡東南5.5公里。相傳,在明朝中期,由陳祥從縣城遷至此處,該村位於小山邊,村前耕地平坦,逢秋收季節,眼前金黃色稻穀成片,故稱金谷。蘭口至方川公路北側,小仙都到白龍崗公路過村。耕地352畝,林地1853畝。主種水稻,產柑桔、梨、李子、茶葉。海拔171米。村貌呈塊狀聚落。全村200户,人口534人。多趙、應姓,另有麻、丁、周姓。解放初期為金谷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金谷村,屬新美鄉;1958年為金谷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金谷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金谷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至2010年為金谷村委會,屬東渡鎮。2010年併入白龍崗村。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外出經商、打工。有大會堂,衞生室。
【蓋竹】 在東渡東5公里,距離白龍崗1.5公里,坐落在南港溪北岸,兆岸至白龍崗公路(兆白路)北側。相傳從前村旁竹園修筠綠漪,其間曾出現一株特大奇異的毛竹,遮蓋村居,故稱為蓋竹。近地口語稱官竹。耕地167畝,林地1563畝。主種水稻。產茶葉、柑桔。海拔150米。村貌呈塊狀聚落。全村120户,人口357人。多應姓。據《應氏宗譜》載,約元末明初,由應舍從縣城仁和坊遷。解放初期為蓋竹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蓋竹村,屬新美鄉;1958年為蓋竹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蓋竹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蓋竹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至2010年為蓋竹村委會,屬東渡鎮。2010年併入白龍崗村。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外出經商、打工。有蓋竹大橋一座將五白公路與蓋竹村連通。
【白彥】 在東渡東5.4公里山岙口。距離白龍崗0.8公里,兆岸至白龍崗公路(兆白路)從村東通過。早時,村前有一塊麪積為一百二十把的耕地,俗稱“百廿”,又稱白二、百念,後來以方言諧音演化為白彥。耕地83畝,林地1188畝。主種水稻。產茶葉、柑桔。海拔165米。村貌呈塊狀聚落。全村100户,282人。多厲,孫姓。解放初期為白彥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白彥村,屬新美鄉;1958年為白彥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白彥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白彥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2010年為白彥村委會,屬東渡鎮。2010年合併至白龍崗村。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外出經商、打工。
【麻坪】 在東渡東南5.9公里。距離白龍崗1.2公里。蘭口至方川公路從村北不遠處通過。相傳約明朝前期,本縣石松村麻姓人遷居於此地,平坦寬廣,故稱麻坪。耕地244畝,林地1967畝。主種水稻。產茶葉、柑桔、楊梅、李子。海拔186米。村於丘間呈塊狀分佈。全村180户,437人。多姓陳、劉、李。解放初期為麻坪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麻坪村,新美鄉;1958年為麻坪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麻坪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麻坪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至2010年為麻坪村委會,屬東渡鎮。2010年併入白龍崗村。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和外出經商、打工。有大會堂。
【上黃】 距離白龍崗1.3公里,在麻坪東北側丘間平畈。村前有一小土墩,形似鳳凰,故附近的小山名叫鳳凰山。村建於山上,遂取名為上凰,後以諧音演化為上黃。海拔183米。村貌呈塊狀聚落。解放初期為麻坪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麻坪村,新美鄉;1958年為麻坪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麻坪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麻坪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至2010年為麻坪村委會,屬東渡鎮。原住30户,105人。多李姓。因交通不便利,已遷至白龍崗。
【崗裏山】 距離白龍崗2.7公里,在麻坪西南1.5公里山坪。相傳明代此處曾建有寺院,僧眾戒律鬆弛,時有李尚書女兒來寺進香,被小和尚穢言調戲,回家告訴其父,於是寺院被抄,山林交給上黃村李姓人管理,故稱其地為交李山。後以方言誤傳為崗裏山。海拔370米。村貌呈點狀聚落。10户,47人。多李、劉姓。解放初期為麻坪村,屬正美鄉;1956年為麻坪村,新美鄉;1958年為麻坪生產隊,屬新美管理區;1961年為麻坪大隊,屬新美公社;1984年為麻坪村委會,屬兆岸鄉;1992年至2010年為麻坪村委會,屬東渡鎮。2010年併入白龍崗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