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龍寺

(湖北省天門市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白龍寺,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皂市鎮五華山。相傳始建於南朝,現存之建築物為明朝重建、清代修葺。 [2] 
白龍寺建築佈局以中軸線貫穿,前殿和大雄寶殿的規模最大。白龍寺的建築尺度比較獨特,開間、明間與次間的尺寸相差較大。尤其上檐尺寸,明間與次間幾乎相差半間。這種設計使得白龍寺的建築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其建築形制和構件反映了明代建築風格與地方建築結合的特徵,是研究湖北明代地方建築的重要實物例證。 [2]  [5] 
1981年12月30日,白龍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白龍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白龍寺
外文名
Bailong Temple
地理位置
湖北省天門市皂市鎮五華山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217-3-51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白龍寺歷史沿革

相傳始建於南朝,為南齊武帝蕭賾次子竟陵王蕭子良所建。
唐鄂國公尉遲敬德將寺院擴建重修,使其擁有前殿、大雄寶殿、後殿、大悲殿、五雲堂,五華清憩、官房、禪堂等建築羣體。
明正德八年(1513年),嘉靖十五年(1536年),白龍寺經幾番裝修,基本形成現貌。
清代增修殿閣。後屢遭戰火,寺院毀損殆盡,僅存的前殿和大雄寶殿兩座空宇。
1949年後,各級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門對這座古剎白龍寺較為重視,多次撥款維修。 [2-3] 
2016年3月,白龍寺修繕工程啓動。 [4] 

白龍寺建築格局

  • 佈局
白龍寺現存的建築主要是在明末清初時期重建的。寺院的建築佈局以中軸線貫穿,以前殿和大雄寶殿的規模最大。白龍寺的建築尺度比較獨特,開間、明間與次間的尺寸相差較大。尤其上檐尺寸,明間與次間幾乎相差半間。這種設計使得白龍寺的建築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 [5] 
  • 特點
白龍寺脊剎位於平直的正脊中間,作為一種裝飾,它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塔頂的塔剎。在大殿宇的正脊上部,這種簡單的寶剎式樣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人們稱之為脊剎。
白龍寺瓦片鋪設展現出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北方常用簡瓦,南方則習慣使用合瓦,這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天氣條件決定的。白龍寺的屋頂採用的是小青瓦,並採用了南方常見的合瓦壟做法,增添了該寺獨特的南方風情。
白龍寺碑頭的裝飾採用了二龍戲珠的圖案。與常見的樣式不同,珠子之上的部分刻有一塊桃形火焰。這一設計元素不僅體現了佛教的象徵意義,更在細節之處展現了白龍寺獨特的藝術風格。 [5] 

白龍寺主要建築

白龍寺前殿

前殿的正門處有一門罩,也稱為坊門。前殿的平面為三間,四面沒有開窗,內部光線很暗。前殿是一座重檐頂的殿宇,檐平脊正,中心部位安設了寶剎一座,作為前殿的裝飾景物。 [5] 

白龍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的平面三間,帶有前廊,仍然為重檐歇山頂。上檐斗拱,補間用二朵,兩個次間的補間各用一雜。平板柿扁而薄,三間均做桶扇。殿頂同樣做檐平脊正,用小青瓦砌成瓦壠。這與北方的簡瓦不同。 [5] 

白龍寺文物遺存

白龍寺內尚有明代碑碣三通,雖經多年風霜雨雪,文字仍清晰不漫,碑文載道:“棟楹穹隆,撐柱霄漢,丹碧輝煌,晃耀星日”。皂市鎮人民政府維修古剎白龍寺殿宇,復修佛像三十二尊。前殿供有彌勒佛、韋馱、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供有如來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善才、龍女、文殊、普賢、十八羅漢。 [2] 

白龍寺歷史文化

  • 藝文
明代文學家李濂有詩云:"白龍寺倚五華山,寺下長汀抱楚關,上界藤蘿低日月,暮天鐘磬送潺湲。" [3] 
  • 傳説故事
相傳因白龍寺引水,解救一方生靈。人們在五華山北麓設祭壇以祀,南朝齊武帝肖賾次子竟陵王肖子良,將祭壇改建為佛寺,依壇取名為白龍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 [2] 

白龍寺文物價值

白龍寺是湖北省境內為數不多的明代寺院建築,其建築形制和構件反映了明代建築風格與地方建築結合的特徵,是研究湖北明代地方建築的重要實物例證。 [2] 

白龍寺保護措施

1981年12月30日,白龍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白龍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白龍寺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白龍寺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皂市鎮五華山。
  • 交通指引
湖北省天門市人民政府距離白龍寺32千米,駕車約45分鐘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