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龍卓舞

鎖定
白龍卓舞是藏族民間傳統舞蹈。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稱文鎮白龍村是距縣城最近,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的一個農業村,兼做小塊養殖,這裏年平均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氣候相對温和,日照時間足。白龍村位居離縣城約22公里處的白龍溝內,村轄空格、布熱、上、下開哇和東郭四個社,全村總人口720人。享有名氣的“白龍卓舞”就發祥於此。
關於“白龍”這個名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其中比較可行有兩種説法:一種稱“白龍”是可以當成示範的溝,“白”在這裏有示範之意。即藏族卓舞的示範就是“白龍卓”。一説就是美麗的“蓮花溝”,“白”在這裏是藏語中蓮花的諧音即“白瑪龍巴”。而“白龍卓舞”是據村莊名稱故得。站在遠處望去,白龍村四面環山,而這些山如同蓮花的花瓣一樣把整個白龍村擁抱在花蕊之中。
中文名
白龍卓舞
地理標誌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
類    別
藏族民間傳統的古典舞蹈
韻律特點
深沉而悠遠,莊嚴凝重、節奏緩和
舞蹈特點
表情嚴肅,姿態威嚴,深沉的步伐

白龍卓舞主要特點

“白龍卓舞”和“伊舞”的明顯區別就是“伊舞”動作歡快,節奏緊迫,韻色優美流暢,通常有手風琴、笛子、鼓、鑔和二胡作為伴奏器樂,舞者着裝華麗,男子穿白色長袖,女子穿紅色長袖,由男女混合起舞,隊形變化多端。“伊舞”的節奏是生活中的快板,具有較強的感召力和時代氣息,是一種張揚力之美的舞蹈,無拘無束,灑脱豪放,是舞蹈中自娛自樂的最上乘境界。
而“白龍卓舞”作為一種藏族民間傳統的古典舞蹈,早在遠古時期它只在祭祀、迎賓和寺廟節慶上演出,而且它只能由成年男子參加,舞者頭纏紅色纓穗,身着紅、黑兩色氆氌裝,圍成兩圈後先由一方唱,然後又由另一方將唱詞復唱一遍,唱腔韻律深沉而悠遠,莊嚴凝重,不凡有極天神舞,非同一般的獨特氣勢。表演形式往往是先唱後跳,也有邊唱邊跳,舞者聲音高亢,表情嚴肅,姿態威嚴,從緩和的節奏、深沉的步伐和樸素的着裝中可以看出,“白龍卓舞”的“舞規”是相當嚴格,舞者若沒有相當的資歷是難以進行傳神的表演。
“白龍卓舞”是一種動靜組合的舞蹈,動則為舞,靜則為歌,靜時歌聲如飛龍盤旋,祥雲瀰漫,佛光漸起,沉穩緩和,令人肅然起敬。而動時則舞姿舒展大方,矯健明朗,彷彿給人一種不動勝動,不舞勝大舞的感覺,是所有舞蹈中最高妙的境界。大凡對藏族舞蹈有過研究的人稱“白龍卓舞”是所有藏區卓舞的經典和極品,是日月恩賜給大自然的一件奇世珍寶。

白龍卓舞起源之説

據有關人士評析,“白龍卓舞”具有很長的歷史和研究開發價值,“白龍卓舞”的起源時間,根據考證和調查它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格薩爾王時代。相傳成就者忠青·更尕仁青的爺爺嘎·伊洛扎巴當時是白龍首領,格薩爾賽馬稱王后嘎·伊洛扎巴和咒師昂瓊慶布兩人曾率白龍著名藝人曾趕赴嶺國參加格薩爾和珠姆王妃的婚禮(約公元不詳),婚禮上藝人精彩的演出博得了格薩爾的讚揚。這些資料是根據稱多縣中學特級教師白瑪更尕和白龍卓舞傳承藝人才哇等人的口述記載下來的,據他們反映原先確實有關於白龍卓舞的詳細文字資料,後因種種緣由都已失散。到了晚期,約在公元1267年間,元朝忽必烈帝師八思巴在稱文鎮尕藏寺忠確灘舉行灌頂儀式時大放光彩,倍受帝師的讚譽,繼而在全藏區一舉成名,就從有記載的元朝算起經過了739年的漫長歲月。

白龍卓舞種類

據藝人回憶先前“白龍卓舞”的舞種大約有80多種,如今我們能蒐集到的只有30種。
“白龍卓舞”內容豐富,思想健康,多半都屬讚美家鄉,讚美山水風光之類的,有奉勸世人一心為善,祈禱眾神護佑的,如:“你要朝拜神山,就去朝拜雪山。你若朝拜雪山,就要誠心朝拜。你若誠心朝拜,定能得到三寶的護佑”。有讚美家鄉的,如:“家鄉的幽谷深處中,有一眼吉祥的湖水,湖畔落下了八十隻金絲鳥,唱頌着家鄉五穀的豐收”。也有讚美卓舞服飾的,如:“頭飾紅綢穗子,肩掛彩緞披件,頭飾肩掛是小夥的飾物。耳系珠寶環子,腳穿牛皮靴子,珠寶靴子同樣是小夥的飾物。因為有了裝飾,跳卓舞的小夥顯得更加瀟灑。”

白龍卓舞價值和意義

  • 文學價值:從所蒐集的唱辭來看,“白龍卓”的唱辭結構嚴謹,朗朗上口,具有較強的韻律詩的節奏美和語言美
  • 人類學價值:“白龍卓舞”集中體現的是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讚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
  • 民族學價值:淺而言之“白龍卓舞”是在稱多地區發源和流行的一種民族民間文化,廣而言之它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屬於整個藏族地區的一個彌足珍貴的亟待研究和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美學價值:“白龍卓舞”的演出不同於其他舞蹈的演出,他特別講究聲音的粗獷美和形體的緩和美,舞者無論是在唱還是在跳,唱腔和步伐要牢牢地扣在一起,唱腔節奏放快時步伐自然放快,任何細微的失誤都會遭成舞蹈的不雅觀。

白龍卓舞瀕危狀況

白龍卓舞演出情況

自“文革”以來,受觀念等因素的制約,長期以來白龍人一直認為,“白龍卓只屬於白龍本地,任何人和任何機構都無權將他佔為己有”。“它不同與其他卓舞,不是隨便能跳的” 。到目前為止,縣委、縣人民政府共組織大型演出3場次(玉樹建政四十大慶,三江源立揭碑儀式,三江源嘎覺吾文化旅遊節),民間零散性小團體自發組織每年平均演出不足2次。

白龍卓舞原有藝人情況

  • 尕丁是白龍村最出名的藝人,上開哇人,已故。
  • 拉當上開哇人,78歲,現居稱多縣清水河鎮,因年時過高,完全失去表演能力。
  • 所羅布熱人, 75歲,患病,已失去記憶能力。
  • 阿桑布熱人, 76歲,年事過高,已喪失記憶。

白龍卓舞現有藝人情況

如今白龍村能參加“卓舞”演出的藝人有12名,只佔全村人口的17.2%。12名藝人當中最高年齡66歲,最低年齡49歲(1人),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能熟練唱跳30種卓舞的藝人只有1名。 [1] 

白龍卓舞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稱多縣文化館獲得“稱多白龍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