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鹿書院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白鹿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峯南麓後屏山下,“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
白鹿書院建築羣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包括書院門樓、先賢書院、禮聖殿、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延賓館士子樓、高等林業學堂。 [1]  從方位格局上看,白鹿書院佈局考究,為大四合院建築羣,建築均坐北朝南;從建築材質結構上看,白鹿書院建築為石木或磚木結構,以明、清建築為主,屋頂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2] 
1988年1月13日,白鹿書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3]  1996年,包括白鹿書院在內的廬山作為“世界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 
中文名
白鹿書院
地理位置
江西九江市廬山五老峯南麓後屏山下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3-0074-3-022

白鹿書院歷史沿革

唐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廬山,渤養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
唐寶曆元年(825年),李渤為江州刺史時,在隱居舊址建台,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 [5] 
南唐開元四年(940年), [6]  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書院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國庫,白鹿國學,匡山國子監,與金陵國子監齊名。
宋初,擴為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並稱四大書院。
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宋軍攻佔江州,廬山國學的歷史結束;鹹平五年(1002年),白鹿洞得到修整,塑造孔子及其弟子像;皇祐五年(1053年),孫冕之子孫琛在白鹿洞建房十間,稱為“白鹿洞之書堂”。當時的星子主簿郭祥正為此寫了一篇《白鹿洞書堂記》,這是白鹿洞書院的第一篇記文;皇祐六年(1054年)春,由於兵火,書堂被毀。 [6]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 [5]  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書院察看遺址,呈報禮部的《申修白鹿洞書院狀》和給丞相的報告中申述興復書院的理由,並未得到朝廷當權者的支持;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白鹿洞書院初步修復。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朱熹的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軍,修建白鹿洞書院,使朱熹初步建成的白鹿洞書院得以完成。據黃翰《南康軍新修白鹿書院記》載:“嘉定十年,文公朱先生之子在,以大理正來踐世職,思所以揚休命,成先志,鳩工度材,缺者增之,為前賢之祠,寓賓之館,閣東之齋,趨洞之路。狹者廣之,為禮殿、為直舍、為門為墉。已具而弊者新之,雖庖福之屬不苟也。其規模宏壯,皆它郡學所不及,於康廬絕特之觀甚稱,於諸生講肄之所甚宜。”嘉定十一年,朱熹弟子知軍陳宓,又有增建,重建枕流橋;嘉定十四年(1221年),知軍黃桂又重建禮聖殿,增建三門。
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江東提刑兼提舉袁甫重修和增建白鹿洞書院,並自撰《重修白鹿書院記》和《白鹿書院君子堂記》。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白鹿洞書院在南康地方當局與書院主持人的努力下進行修復。
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虞集的《白鹿洞新田記》記載白鹿洞書院增置學田四百餘畝。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鹿洞書院由於兵火,書院被毀,文物蕩盡。
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率官紳重建書院,將禮聖殿改名大成殿,禮聖門改為大成門,奠定了明清以後書院的規模與基礎。正統七年(1442年),應江西道監察御史張謙的建議,胡儼寫了《重建白鹿洞書院記》,記文説:“先作禮聖殿、大成殿、大成門、貫道門,次作明倫堂、兩齋儀門、先賢祠以及燕息之所。”
明成化元年(1465),江西提學金事李齡與南康知府何浚又倡修書院建築,增學田、祀器、書籍。
明弘治七年(1492年),南康知府郭晉首刻《白鹿洞書院志》問世。這是白鹿洞書院第一部志書。
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學僉事蘇葵與南康知府劉定昌,在巡撫王宗錫等人支持下又倡修書院。據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記載,其“撤故院大新之”,又“特創周、朱二夫子祠”,陟李渤等另祀,改大成殿為禮聖殿。此事“始於弘治丁巳年八月”,“至明年十月七日始用少牢告於先聖先師而落成焉”——何喬新《重建白鹿洞書院記》。弘治十四年(1501年),至弘治十六年江西提學副使邵寶又建宗儒祠、忠節祠,置田。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撫魏謙吉重建宗儒祠、齋舍、整理器用,清理洞田,聘南豐教諭鄭守道主教事。鄭守道著有《重興白鹿洞記》,碑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江西提學副使王宗沐又有增建朋來亭於白鹿洞書院右山崗,作《朋來亭記》。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分守南九道參議馮謙又重建書院,清理田賦、充實藏書。
明萬曆七年(1579年),白鹿洞大部分院田充邊需,書院停辦;萬曆十一年(1583年),白鹿洞書院恢復並重修;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江西提學副使錢摜奉王守仁神主於宗儒祠並祀。按宗儒祠原祀周敦頤、朱熹、陸九淵3人,此時改為4人。原以黃翰、蔡沈、李燔、林用中、呂炎、呂燾、胡泳、黃灝、彭方、周耜、彭蠡張洽馮椅、陳、配,此時又增加陳澔,共15人。 [6] 
明天啓二年(1622年),主持白鹿洞書院、重修《白鹿洞書院志》的李應升描述其盛況:“一時從遊者千里應之,其成名於世者指不勝屈。” [4] 
明代末年,白鹿洞書院進一步官學化,為聘請府司理推官主持洞務。
清順治七年(1650年),聶應井與知府徐士儀等倡捐,增款,連同原有存資修葺書院。此時李長春與建昌(治今永修縣)紳士熊德揚分別作了《重興白鹿洞書院記》和《重修白鹿洞書院禮聖殿記》;順治十年(1653年),江西巡撫蔡士英會同藩臬諸司陸續將鉛山鵝湖、吉安白鷺洲、南昌友教、廬山白鹿洞四所名書院加以恢復、整頓。
清康熙元年(1662年),江西總督張朝麟帶領府縣官員重建明倫堂、宗儒祠;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後的,南康知府倫品卓在布政使姚啓盛、提學道邵吳遠的倡捐支持下,對書院院舍整修,翻新彝倫堂、文會堂先賢祠、三先生祠,添堂、亭、號舍74間,重新修整計65間,共139間。倫品卓撰寫了《重修白鹿洞書院碑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康熙帝親書“學達性天”等八匾額賜於白鹿洞書院;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南康府學教授兼主白鹿洞書院教事熊士伯請求建專祠祭祀朱熹,祠建成後定名“紫陽祠”。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府陳子恭又修鋒書院,重建文會堂。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九江道任藺佑重修書院,並增置田畝。
道光三年(1823年),江西巡撫程含章捐銀萬兩修全省書院。白鹿洞得銀八百兩。知府狄尚炯持此重修書院。
清咸豐七年(1857年),星子解元潘先珍撥星子本縣團練經費修葺白鹿洞書院。
清同治九年(1870年),知府盛元修復春風樓。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白鹿洞書院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中學堂管理,田租為中學堂經費。
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書院舊址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
辛亥革命(1911年)以後,書院遺址曾遭火災,藏書大部分損失。
民國七年(1918年),康有為曾題寫《白鹿洞書院》橫額,書院也偶有修整。
1949年以來,白鹿洞書院的遺址由廬山地方文教部門派人進行管理。
20世紀50年代,白鹿洞書院修建了東、西碑廊。 [6] 
1978年12月以後,廬山管理局分期分批修復了白鹿書院。 [7] 
20世紀80年代中期,廬山政府重修禮聖殿、禮聖門、彝倫堂(明倫堂)、御書閣、紫陽祠(朱子祠)、先賢祠(報功祠)以及其他房屋。 [6] 

白鹿書院建築格局

白鹿書院佈局

白鹿書院在廬山五老峯南麓後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合,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7] 
白鹿書院,坐北朝南,建築羣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由近及遠依次排列着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成五大院落,分別為先賢書院、欞星門院、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和延賓館。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2] 
白鹿書院佈局圖 白鹿書院佈局圖

白鹿書院特點

從方位格局上看,白鹿書院佈局考究,為大四合院建築;從建築材質結構上看,白鹿書院建築為石木或磚木結構,以明、清建築為主,屋頂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2] 

白鹿書院主要建築

白鹿書院綜述

白鹿書院主要包括書院門樓、先賢書院、禮聖殿、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延賓館士子樓、高等林業學堂等建築。 [1] 

白鹿書院書院大門

白鹿書院大門是一座雙層飛檐單門,門上高懸“白鹿洞書院”橫額。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 [2]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先賢書院

  • 綜述
先賢書院包括前院和後院兩個院落。二門內為花圃,花圃東、西、南三面為碑廊,北面為朱子祠、報功祠。 [6] 
  • 頭門樓
先賢書院頭門樓為磚木石結構,前呈八字形,有花崗岩石階七級上登,懸山頂,重檐,頂層四斜坡式,白灰黑線飾脊,檐下有一長條形框,中有穿孔十字葉形紋飾五個,下有“先賢書院”四字題額,為明代李時達所書。左右有挑檐,覆以灰瓦,門兩側有磚砌柱,上有石樑,下有石坎。門左有“朱熹紀念館”金字黑漆豎匾。頭門內為花圃,東邊緊靠禮聖門西廂房,西靠票房,中有十字形卵石路面,以青條石框路邊。有東西兩圓形花壇,花壇正中植桂花樹,第二圈植以扁柏,地栽麥冬。院中還有馬褂樹、芭蕉、棕樹、柳杉、水杉、羅漢松等。 [6] 
  • 二門
先賢書院二門為過道門,與西碑廊連接,頂為雙斜坡式,覆以灰瓦。中有黑漆木板門六片,下方裙板飾以方框,上方几何形欞格。中門上方有“朱熹陳列館”金字黑漆橫匾。上方有鏤孔橫樑,下有長條花崗岩石坎。 [6] 
  • 丹桂亭
先賢書院二門內花圃中有卵石路通向丹桂亭。花圃周邊有卵石砌就的花壇八個,其中有四個為長條形,四個呈凹形。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於長方形台基上,木結構,歇山頂,四斜坡式,正脊磚砌,四挑檐,四木柱支撐,斗拱上託,花崗岩圓鼓式柱礎,素面。中立“紫陽手植丹桂”青石碑,為嶺南曹秉潛書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台基邊以花崗岩石砌就,左右有三級花崗岩條石階,上登台基。
丹桂亭前有丹桂花壇兩個,磚砌六邊形。內植丹桂和銀桂。桂有黃花者曰丹桂,其花白色者曰銀桂,丹桂亭前桂樹之花一為黃色,一為白色即丹桂和銀桂。 [6] 
丹桂亭 丹桂亭
  • 朱子祠
朱子祠,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在禮聖殿之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專祀朱熹而建。朱子祠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白牆,平面呈長方形,四柱五開間,三面為牆,前以木板門窗欄護,門上段格心為幾何圖形,下部裙板飾以方框。
朱子祠內中立朱子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 [2]  [6] 
  • 報功祠
報功祠在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歷代有功於洞之學者。原亦稱先賢祠或三賢祠。先後祀李渤、周濂溪、程頤、程灝、張橫渠、陳了前、陶靖節、劉西澗父子及其他有功於白鹿洞書院之諸先賢。明正統三年(1438年)建。門上有“報功祠”橫匾。廊柱聯:“白鹿無跡,唐文宋理都成陳跡;青山常在,世民生國大啓新圖。”祠為磚木結構,樣式大致均與朱子祠相同。 [2]  [6] 

白鹿書院欞星門院

  • 綜述
欞星門院位於先賢書院東,主要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禮聖門和禮聖殿。這一組院落由禮聖門闢為前後兩進。
  • 欞星門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建。初為木構建築,後改作石柱牌坊。欞星門是白鹿洞書院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古代傳説“欞星”即“文星”,以它命門,意即此處人才輩出,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之意。門為花崗岩石構建築,牌坊式,六柱五間,二層石樑連接。中梁刻有纏枝牡丹,石抱鼓護柱,飾海波紋,刀法粗獷簡練。中門與左右二門及石樑之間以灰磚開方孔窗,石灰鈎縫。 [6] 
  • 狀元橋
狀元橋,原稱泮橋(泮池),位於欞星門內,泮池為學宮前的水池,泮池一般都是半月形。書院的泮池,原來亦為半月形,1980年維修時,砌為長方形,上建卷拱花崗岩石拱橋,周圍護以花崗岩欄杆和欄板。據説:泮池內曾種荷蓮,寓出淤泥而不染,取北宋理學家周濂溪《愛蓮説》之意。 [6] 
  • 禮聖門
禮聖門,原稱先師廟門,或稱大成門,亦稱延學之門。宋淳熙九年(1182年)初建,明正統三年(1438年)重建,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1980年重新維修。門十扇,木門廊式,塥為空心幾何形圖案。裙板為平面木板,兩側為閣樓,硬山頂,屋脊東西兩頭飾陶龍。正門四柱五間。 [6] 
  • 禮聖殿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之意。禮聖殿是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原為唐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聖石像: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於、亞聖孟子。 [2]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動工興建;元末被毀;明正統三年(1438年),重建,易名大成殿;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建;清順治五年(1648年),重修白鹿洞書院,禮聖殿亦得到重修;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再次修復;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重建。
禮聖殿外有豎額“禮聖殿”三字,額下有“生民未有”橫額。主體建築為宮殿式,平面呈長方形,磚木結構,以木柱支撐。有大木柱20根,石柱礎,浮雕纏枝紋飾,為明代遺物。殿中四柱三間,殿壁大木柱12根,以磚砌壁,外飾石灰面,周環以廊。重檐九脊,鬥棋交錯,灰瓦白牆,脊飾鰲魚。 [6] 

白鹿書院白鹿洞書院

  • 綜述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6張)
白鹿洞書院位於欞星門院東, [7]  有御書閣、明倫堂、白鹿洞和思賢台。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後又與江西吉安的白鷺洲書院、江西鉛山的鵝湖書院、江西南昌的豫章書院,並稱為“江西四大書院”。
  • 門樓
白鹿洞書院門樓,八字形磚木石結構,重檐懸山頂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長條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葉五個,再下為花崗岩石額,上書“白鹿洞書院”五字。門上為石樑,左右為磚柱。門內為一院落,東西為廂房,北為御書閣。院內前段青磚鋪地,後段為花崗岩、青磚和卵石鋪地。西廂房亦即洋池之東廂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東廂房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 [6] 
  • 御書閣
御書閣又名聖經閣、聖旨樓。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閣中主要收藏皇帝御賜《十三經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淵鑑》《朱子全書》等而建。閣為木構建築,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走廊。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廡殿頂,閣外柱有題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2]  [6] 
  • 明倫堂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磚木結構,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頂,四開間,前有走廊。明倫堂系書院授課的地方,故外懸掛有“鹿豕與遊,物我相忘之地;泉峯交映,仁智獨得之天”的對聯。 [6] 
明倫堂 明倫堂
  • 白鹿洞
白鹿洞 白鹿洞
白鹿洞是一個山壁上挖出的半圓形石洞,高4米、寬4米多、深6米多,內牆砌以花崗岩石、地鋪石磚,皆較平整,一隻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後面一塊石碑如屏,上刻《大司馬大中丞蔡公重興白鹿洞碑記》,文為清順治年間任洞主的熊維典所撰。這裏當初有名無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王溱還寫了一篇《新闢石洞告後士文》,説白鹿洞名震天下卻無洞,有名無實,開洞可以使先哲遺蹟不泯,使後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洞的正壁,有王溱所書《鹿洞記》。
  • 思賢台
思賢台,築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賢”之意,故名思賢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為木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雙層斗拱託檐,中開一門,四邊有木製花窗,前護花崗石質圍欄。台上四周有石板圍欄,欄中鑲有石刻,有衡崖書“理學淵源";劉世揚書“思賢台”;秦大夔書“仰止處”;李資元書“空中樓閣,靜裏乾坤”。 [6] 

白鹿書院紫陽書院

  • 綜述
紫陽書院位於白鹿洞書院東,主要景觀有門樓、崇德祠、行台等。這一組院落,因朱熹別號為紫陽,故名為紫陽書院。紫陽書院碑廊中有修建記文、洞規教義、詩詞歌賦、遊記題詞等各色字碑。
  • 崇德祠
崇德祠,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頭門三間,祠東添建號舍四間,祠後老新八間,今改三重共九間。”
1989年,崇德祠重修為凹字形平房。磚木結構,白牆灰瓦,屋面呈人字形硬山頂,平面呈凹字形。中為堂,左右有二耳室。中堂為三開間,有雙開花格門六扇,門左右為通排花格窗,左右各六扇,堂後壁無窗。左右耳室,前後有窗。 [8] 

白鹿書院延賓院

  • 綜述
延賓院位於紫陽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最後一個院落。原主要建築有延賓館門、憩齋、逸園、貫道門,附近有枕流橋。 [2] 
  • 高等林業學堂
高等林業學堂,房為歌特式二層洋房,磚木結構。前有露天平台,四磚柱支撐,平台三面有護欄,每面各有七個仿四角花瓶式的水泥瓶柱。上下有走廊,均以磚砌大跨度卷拱,一層無護欄,二層護欄為全閉式。走廊以磚砌方柱,外畫線,以示仿花崗岩石所砌。樓上有房四間,地面木板。下有房四間,中為堂,堂有木質樓梯上登。 [9] 
  • 春風樓
春風樓為延賓院主題建築名,木結構,歇山頂,翹腳,香檐,下樓外伸,有四根圓立柱支撐,形成外廊。面闊15米,進深8米,上下兩層。樓兩側建成有兩排廂房。 [6] 
  • 獨對亭
獨對亭,獨對亭在延賓館東南,左翼山下。原為北宋丞相李萬卷校勘書籍之所,因此又稱為勘書枱。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學副使邵寶為紀念朱熹,在此擇地建亭,取名獨對亭。

白鹿書院管理機構

1990年,江西廬山管理局成立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為正科級事業單位。 [4] 

白鹿書院歷史文化

白鹿書院名字由來

白鹿洞
白鹿洞書院最初沒有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巖,琢石鹿置於洞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築思賢亭;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江西參議葛寅亮認為洞不應該開,鹿更不應琢,於是將石鹿從洞中取出埋於地下。1982年,維修禮聖殿時在地下2米深處發現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2] 

白鹿書院歷史人物

李渤(?~831年),字澹之,洛陽人。唐穆宗即位,召為考功員外郎。唐長慶元年(821年),調任江州刺史。
李渤青年時期,曾與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棲賢寺一帶讀書。他在白鹿洞養了一隻白鹿、並常隨白鹿外出走訪與遊覽。因此,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讀書處稱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時,舊地重遊,在白鹿洞廣植花木,增設台榭、宅舍、書院,修葺一新。白鹿洞書還存有紀念李渤先賢祠和後人石雕的白鹿。 [10]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十九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曾任南康軍兩年零一個月。有《四書集註》《太極圖説解》《通書解説》《周易讀本》、《楚詞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宋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曾親至白鹿洞書院視察。並向朝廷請求,孝宗皇帝批准重興白鹿書院。朱熹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制訂了《白鹿洞書院教規》,即:1、教育目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2、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憤窒慾,遷善改過。4、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以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熟讀精思的學習原則。這是以程朱理學為指導思想的典型的教育綱領。 [11] 
李夢陽
李夢陽,字獻吉,號空同子,陝西慶陽人。明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年),李夢陽曾在白鹿洞留下了相當數量的文章。詩篇、量跡。當時星子知縣根孜在溪口橋建石碑坊,李夢陽題寫“白鹿洞書院”五個大字刻石架在書院大門門棚上。併為宗情祠、獨對亭、鈞台亭、大合亭作記撰,留有《始至白鹿洞》《白鹿洞》《白鹿洞別諸生》等詩詞傳世。 [6] 

白鹿書院軼事

白鹿洞
白鹿洞(2張)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首開書院“講會”之先河,允許不同的學派在同一書院展開辨論。例如,朱熹曾請理學家陸九淵講學,陸以“君子小人喻義利章”發論。朱熹認為陸九淵的講學“切中學者隱微深錮之病”,於是請陸九淵整理講稿,“書於策以諗同志”。這種質疑問難,互相辨論式的會講制度一直延襲到後來。它既拓寬了生徒的視野,增強其學習興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便於古代學術思想的發展與傳播。 [7] 

白鹿書院書院數字

明弘治十年(1497年)前後,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時期,有房屋360間,亭閣24座,橋樑5座,牌坊2座,生徒527人,學田3000多畝。
據2018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江西書院》記載,自南唐到晚清,白鹿洞書院培養出狀元3人,進士約200人,舉人、秀才不計其數。先後走出瞭如南唐狀元詩人伍喬,宋末宰相、民族英雄江萬里,宋末名將、軍事戰略家餘玠,明末科學家宋應星,清代嘉慶朝狀元、軍機大臣戴衢亨等英才名士。 [4] 

白鹿書院文物價值

白鹿洞書院因理學宗師朱熹、哲學家陸九淵和社會各界名流都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辯論,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 [2] 

白鹿書院文物保護

1959年,白鹿書院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1988年1月13日,白鹿書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3] 
1996年,包括白鹿書院在內的廬山作為“世界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 
2003年8月20日,廬山管理局啓動報公祠的維修工作。 [12]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白鹿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峯南麓後屏山下。
開放時間
08:00~17:00
門票價格
40元。
交通信息
自駕可以走S37九江繞城高速公路(星子北收費站)下,或走S212省道。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