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鮮皮

(中藥)

鎖定
白鮮皮,中藥名。別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根皮。主產於遼寧、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春、秋二季採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剝取根皮,切片,乾燥。生用。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效。現代研究,白鮮皮的揮發油在體外有抗癌作用。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別    名
八股牛
山牡丹
羊鮮草
中文學名
白鮮皮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芸香科
白鮮皮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華東及陝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新疆等
採收時間
春、秋季
用    量
5-10g
毒    性
無毒

白鮮皮入藥部位

芸香科植物白鮮的乾燥根皮。

白鮮皮性味

苦,寒。

白鮮皮歸經

脾、胃、膀胱經。

白鮮皮功效

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白鮮皮主治

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風疹,疥癬瘡癩,風濕熱痹。

白鮮皮相關配伍

1與苦蔘等常用,治濕熱瘡癢。
2與薄荷等同用,治摻風,丹毒,隱疹瘙癢等症。
3與茵陳等同用,治濕熱黃疸。
4與蒼朮、牛膝等同用,治風濕性關節炎。
5與生地、赤芍當歸、蟬蜕等同用,以養血祛風清熱

白鮮皮用法用量

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敷。

白鮮皮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用。

白鮮皮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厚片,乾燥。

白鮮皮生理特性

芸香科植物白鮮為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高達1m。白鮮生於土坡灌木叢中,山地灌木叢中及森林下,山坡陽坡。其喜歡温暖濕潤,耐寒,怕旱,怕澇,怕強移動圖片光照。

白鮮皮產地

東北、華北、華東及陝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新疆,以伊犁、阿勒泰地區最多。

白鮮皮相關論述

1《綱目》:“白鮮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為諸黃風痹要藥,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1] 
2《本草原始》:“白鮮皮,入肺經,故能去風,入小腸經,故能去濕,夫風濕既除,則血氣自活而熱亦去。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3《本草經疏》:“白鮮皮,苦能泄熱,寒能除熱,故主頭風有火證。性寒而燥,能除濕熱,故主五疸。咳逆者,實火上衝也,得寒而散,則咳逆止矣。淋瀝及女子陰中腫痛,亦皆下部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致也。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也,脾主四肢,惡濕而喜燥,今為濕邪所幹,故四肢不安也。時行腹中大熱,因而飲水、大呼、欲走者,邪熱盛也。小兒驚癇,亦熱則生風之候也。散濕除熱,蔑不濟矣。婦人產後餘痛,應是血虛而熱,非所宜也。”
4《本草正義》:“白鮮乃苦寒勝濕之藥,又能通行經隧脈絡。 《本經》主頭風者,風濕熱之在上者也;黃疸咳逆,濕熱之在中者也;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濕熱之痹於關節、着於肌肉者也。白鮮氣味甚烈,故能徹上徹下,通利關節,勝濕除熱,無微不至也。《別錄》療四肢不安者,即痹着之病也;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者,則天行熱病狂易之類也,小兒驚癇,亦風熱病耳。《別錄》又有主婦人產後餘痛二語,則有血虛血瘀之辨,且皆不宜於苦寒之品,雖容有血熱一症,然白鮮亦非主要之藥,仲醇已有血虛而熱,非其所宜之説。”
5《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脱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2-4]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3.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5月
  • 4.    楊衞平.《臨牀常用中藥手冊》: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版
  • 5.    吳劍坤主編.中草藥圖鑑[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