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魚級潛艇

鎖定
白魚級潛艇(英文:Barbel class submarine)為美國海軍及英格斯造船廠(現屬諾斯洛普格魯曼集團)在1950年代所開發的常規動力潛艦。
白魚級潛艇以AGSS-569大青花魚號潛艇為設計基礎,是世界上最早實際採用‘淚滴型’船體的作戰潛艇,也是率先將航管指揮中心改配置在船體內,不同於過去的在指揮塔。 [1-2] 
中文名
白魚級潛艇
外文名
Barbel class submarine [2] 
建造單位
美國海軍及英格斯造船廠
建造數量
3艘 [1] 
艇    長
312英尺 [1] 
艇    型
常規潛艇 [1] 
所屬國家
美國

白魚級潛艇發展沿革

白魚級潛艇為美國海軍及英格斯造船廠(現屬諾斯洛普格魯曼集團)在1950年代所開發的常規動力潛艦,以青花魚級研究潛艇唯一的青花魚號(AGSS - 569)為設計基礎,所以,它算是世界上最早實際採用‘淚滴型’船體的作戰潛艇,也是率先將航管指揮中心改配置在船體內,不同於過去的在指揮塔。 [1-2] 

白魚級潛艇技術特點

白魚級則採用近似圓柱斷面的艇體以及水滴型艦型,結構為單殼構造,指揮台圍殼也單純化與流線化,艇尾設有十字形尾翼,唯一的一具螺旋槳位於艦尾最末端,潛航阻力遠遠低於先前的潛艇。白魚級全船體採用3.81釐米厚的HY-80高強化鋼材,讓船體的最小屈服強度在80000磅/平方英吋(552牛頓/毫米2),一般的潛航深度在215米,容許的最大潛航深度達320米。該型潛艇活躍在1958年至1990年。 [1-2] 

白魚級潛艇總體評價

白魚級潛艇的設計優越,之後船舶使用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因此,在1990年代該型艦的技術被轉移至荷蘭的旗魚級潛艇和日本的渦潮級潛艇與汐潮級潛艇。2004年年中,台灣當局出資購買8艘潛艇,美國政府曾有意重開白魚級潛艇的產線,在已有的白魚級設計基礎上,改良開發出更新版本的潛艇。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