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馱經

(中國歷史傳説)

鎖定
在漢朝時佛教第一次傳入中國,用了一匹白馬馱經,建造了白馬寺紀念這匹白馬,所以有了白馬馱經的傳説。
中文名
白馬馱經
所屬年代
南東漢
發生地點
中國
拼    音
bái mǎ tuó jīng

目錄

白馬馱經引證釋義

根據《四十二章經序》、《牟子理惑論》等多種典籍的記載,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劉莊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於夜晚夢見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項有日光,在殿前飛繞而行。第二天會集羣臣,問:“這是什麼神?”當時學識淵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聽説西方有號稱‘佛’的得道者,能飛行於虛空,神通廣大,陛下所夢見的想必就是佛。”第二年,漢明帝派遣蔡愔(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遠征西域求法。使團到達大月氏國後,抄得佛經42章,並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此地遇見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邀請二師來漢地傳播佛教。二師接受邀請,用白馬馱着佛像和經卷,隨蔡愔一行來到洛陽。漢明帝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專門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馬寺”。白馬寺是我國漢地最早的佛寺,取回的佛經則收藏於皇室圖書檔案館“蘭台石室”中。這就是“白馬馱經”的故事。
迦攝摩騰(梵Kāśyapamātanga),中天竺人,生卒年:?—73年,簡稱攝摩騰,或稱竺攝摩騰,竺指國名,迦攝即迦葉(迦葉波),為婆羅門之大姓,意譯為飲光,摩騰意譯大象,他擅長禮儀,解大小乘經典,常以遊化為己任。竺法蘭,中天竺人,生卒年不詳,諷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據梁高僧傳卷一載,永平十年(67)二師結伴前來中國後,居於洛陽白馬寺,合譯四十二章經,此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竺法蘭還譯有: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佛本行經、法海藏等,可惜今已佚失。二師同被尊為中國佛教的鼻祖。先後在洛陽白馬寺圓寂,現寺內修有陵墓。杭州飛來峯有白馬馱經的浮雕像。
白馬馱經的浮雕像 白馬馱經的浮雕像

白馬馱經出處

南北朝·《漢法本內傳》與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帝夢金神,長丈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