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關

(北京白馬關)

鎖定
據傳明初修長城時,從東北野馬川竄進一匹暴烈白馬。四處狂奔,糟踏莊稼,時而傷人,後被修長城的兵將擒服。故名白馬關。
中文名
白馬關
地    點
北京
海    拔
370 m
附    近
多1 000米以上峯巒

白馬關北京白馬關

白馬關海拔370米。附近多1 000米以上峯巒,形勢險峻。白馬關河流經其間。關內外腹地較窄,在軍事交通方面的重要性不及古北口。有公路經此。

白馬關密雲白馬關

明朝自洪武元年開始,為了邊疆的安全,在華北地區沿內蒙古邊界修築長城,陸續在邊城要地構建城堡。
密雲隸屬薊鎮,薊鎮從山海關到昌平的居庸關全程1200裏。密雲境內設邊城四路,白馬關屬石塘路長城段,亦屬邊城要塞。明永樂年間開始在白馬關修建城堡,起初是一座簡易小城堡。嘉靖三十年(1551年)重修城堡,駐提調官守關築城修邊,統領軍兵加固邊城,加高加厚,設垛口,築子城牆,建觀察樓,防禦城等,使邊城能攻能守,防戰全能。白馬關城堡呈長方形,周長四百多米,設一南門,門樓上兩米長、一米寬的“白馬關堡”石匾至今醒目。城牆由大塊山石砌築,城門洞磚砌,城門條磚砌成,非常堅固,城門牆上築有一亭即守門崗樓,白馬關城堡坐落在密雲北部山區的白馬川之中。山川長三十餘里,山峽路窄,山巒起伏,地勢險峻,從城堡北去十餘里長溝即為白馬川。白馬川之名源於白馬山。明朝時白馬山自然形成與蒙古部族的分界線,大山南面為明朝屬地,大山北面為蒙古部族地域。明朝政權在白馬川的山峽路窄的戰略要塞修築長城關隘,築起了這座城堡。
白馬關長城 白馬關長城
《四鎮三關志》載:白馬關轄關寨十一:陳家口關,東駝古關,西駝古關,左二關,響水谷關,白馬關,劃車嶺寨,白崖谷關,馮家峪關,營城嶺關,黃崖口關。俱永樂年間建。邊城一百五十里,空心敵台三十六座;《三關邊務總要》載:要蠶房谷十里至陳家谷橫嶺北平漫,通單騎。又五里至東駝谷關,北平南險,通單騎。又十里至西駝谷關,正關並迤東墩共通騎,衝。又三里至左二關,正關通騎,極衝,餘通步。又十里至響水谷,通步。又十里至白馬關;《讀史方輿紀要》載:白馬關在石塘嶺東北四十里,東去潮河川九十里,有城,有水關。關北七十里有湯河,又北百里為滿套兒,要衝也。自湯河上稍正南行,順白河至石塘嶺,可二百里,山惡水深。
寥寥數語,白馬關竟然承載了那麼沉重的歷史重量!
明代楊選有詩《白馬關遇雨》:“崚嶒石徑黑雲遮,雹雨風驅阻使車。乍聽高原林墮葉,即看曲澗浪生花。豺狐才窟渾無跡,將校空山未有家。頃刻遙天雲霧散,萬峯花翠亦堪誇。”就在我沉浸於這一幅形象的關山風雨圖之際,另一位明代詩人楊旦的《過白馬關》又倏然入懷:“怪石巉巉水亂流,柳勻新綠弄春柔。滿陂芳草眠黃犢,風景居然似建州。”該詩作者雖寫關隘險勢,但主要描寫的是邊塞安定時春日景象,頗有江南味道。兩首詩,兩道截然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