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藏族舞

鎖定
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初六、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白馬藏族都要跳舞。意為吉祥面具舞,漢語俗稱“十二相舞”。它源於白馬人崇尚"萬物有靈"的原始時期,是氐羌文化與藏文化的融合體,帶有一定的祭祀性。他們頭戴木雕面具,以鼓鈸和銅號為主要伴奏樂器,載歌載舞,這是白馬人最重要的羣眾性娛樂活動。旨在祭祀神靈、祈求平安、驅鬼避邪,其擬獸舞蹈的特徵説明它應是遠古“百獸率舞”的遺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馬藏族希望與自然界的野獸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思想。表演者在渾厚有力的鼓號聲中,以碎步沿逆時針方向轉圈而舞,舞姿多模擬各種禽獸的動作。 [1] 
中文名
白馬藏族舞
地    點
九寨溝

白馬藏族舞白馬人簡介

白馬藏族舞 白馬藏族舞
白馬藏族屬於藏族的分支,居住在九寨溝的高山上。"白馬"是古藏語,漢語意思為"藏族的兵"。公元6世紀的某一天,吐蕃王朝東征大軍與唐朝的部隊在九寨溝一帶相遇,於是,一場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戰開始了,最後,這場戰役以吐蕃王朝的勝利而告終。奇怪的是,這支打了勝仗的隊伍並沒有跟隨大部隊繼續前進,而是就地留守。整個東征結束了,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繼被召回,而這支隊伍卻沒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遠被遺忘在這片異鄉的土地上。這是一個憂傷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故鄉的影子在思念的淚水中漸漸模糊,一切只能重新開始。他們躲在高山森林裏,過上了半農半牧的隱蔽生活。時光在飛快地流逝,為了能夠永遠記住"藏兵"這個特殊的身份,他們給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白馬"。這又是一支忠誠了一千多年的隊伍。如今,深山老林已變成白馬藏族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園,但他們用古藏語歌唱或講述先民故事的習慣依然沒有改變。
白馬藏族的每個寨子後面的山都是神山,長在神山上的樹都是神樹。這些樹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是絕對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膽敢砍了這裏的樹,不但會遭到全寨人的唾棄。刻在門窗上惟妙惟肖的動物造型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裝飾,而是一種有着深刻內涵的信仰。據説,它與白馬藏族的動物崇拜有着緊密的聯繫。比如説,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最大的要算羊部落,部落裏面又分小的部落,小的家族。動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稱,這是白馬藏族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每當逢年過節,各個部落在戴上他們本部落的標誌性面具後,驅邪祈福的歌舞表演就開始了。當地人把這種舞蹈稱為"十二相舞",實際上,這既是森林裏動物真實生活狀態的一種翻版,也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這種氛圍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就度過了他們美麗的童年時光,長大後,心領神會的他們又不約而同地成了舞者中新的一員。

白馬藏族舞十二相舞的面具

十二相面具是白馬藏族在一種原始祭祀活動中用的道具,除了獅、龍、虎、熊、牛、豹、蛇、鳳凰等動物相外,還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鬼相,含義與十二生肖並不相同。在"十二相"中,獅頭是統帥,因為白馬人認為獅子是獸中之王。
“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所使用的面具在動物種類上略有差異,但大部分相同。它們大多兇猛誇張,其中,小鬼模擬人像,面紅,濃眉大眼,象徵着法力廣大;血盆大口,外加頭上一對獸角,顯得十分兇悍,可以起到以鬼驅鬼的作用。木雕的禽獸頭,表面用紅、黃、綠、藍、黑等色彩繪製,角、嘴、眼都特別突出。

白馬藏族舞舞的藝術特點

舞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其舞蹈組合的第一套動作叫"紐",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動和神靈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動作叫"尕",一般在場壩裏表演;第三套動作稱"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於走村串户、禮拜長輩、互道祝願。
“阿里尕”,漢語俗稱跳小鬼,它是雙人舞,代表一公一母,其中"母"的這一方為男扮女裝。整個舞蹈展演了白馬人男歡女愛的情景。
舞的領舞戴號稱百獸之王、森林之王的獅頭面具,其餘舞者所戴動物面具按俗規依次為牛頭、虎頭、龍頭、豹頭、蛇頭、雞頭、倆小鬼、倆大鬼。其舞蹈對原始擬獸舞蹈的溯源、發展、演變及舞蹈儀軌的形成極具研究價值。

白馬藏族舞舞的舞蹈組合

以圈舞的點踏步、穿花的踮跳步為基本表現形式,舞蹈的基本動律以蹉步、小腿劃圈蹲步、左右跳轉圈為主,結合粗獷、神秘的上肢動作,栩栩如生地表現了所扮動物的形態,體現了白馬人獨有的審美意識。
舞的整體儀式充分體現了白馬人對大自然的崇拜,傳達了維護當地祥和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心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