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澗生態園

(江蘇省蘇州4A級景點)

鎖定
白馬澗生態園位於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西部,是蘇州西部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地7平方公里,是整個高新區的一塊原生態“綠肺”。離市中心16公里,區域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經濟發達,由國內著名的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高標準、高起點、和諧統一,內分六個功能區(四個自然風景區和兩個大眾休閒區)。規劃定位為蘇州城區內的自然生態型休閒度假區,突出生態園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特點。
中文名
白馬澗生態園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楓橋街道西部 [1] 
開放時間
9:00-17:0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60.00元
佔地面積
7 km²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江蘇省蘇州市
建議遊玩時長
1.5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春秋皆宜

白馬澗生態園交通信息

白馬澗生態園自駕車路線

在導航中輸入“白馬澗生態園”即可。
白馬澗生態園
白馬澗生態園(5張)
由滬寧高速新區出口下,經西環快速路轉至北環快速路(往高新區方向),沿高架快速路直行至馬運路出口下,後左轉至濱河路,在華山路路口右轉,沿華山路直行約5km後,左轉進入龍池景區。(請留意華山路沿線龍池風景區交通指示牌) [3] 

白馬澗生態園乘車路線

1.公交:乘坐333路,東山灣站下;
2.地鐵/軌道交通:乘坐地鐵1號線蘇州樂園站下,轉乘有軌電車1號線,在白馬澗生態園站下車;或者在蘇州樂園首末站公交站轉乘357路,在東山灣站下車。
333路公交線路,具體路線如下:
龍池風景區--陸家灣--東山灣--朝紅路--合利路--華山路--珠江路--新區二中--楓橋醫院--東浜新苑(富康小區)--佳林花園--馬浜花園北--馬浜花園東--百潤髮何山店--何山橋--三元新村--馨連橋--虹橋--電大--彩香新村北--烽火路北--廣濟南路--石路南--愛河橋(石路) [2] 

白馬澗生態園景點簡介

白馬澗生態園籌建

白馬澗生態園
白馬澗生態園(2張)
白馬澗生態園於2003年7月籌建。2003年11月23日,蘇州白馬澗生態園規劃設計方案討論會在蘇州高新區管委會第二會議室舉行,新區管委會、規劃局、國土局、經發局有關領導參加了評審會。會議中基本通過了由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供的概念規劃方案。規劃定位:把白馬澗生態園建設成為一個蘇州城區內的自然生態型休閒度假區,突出場地自然、生態和文化特色,形成“東有金雞湖,中有蘇州古典園林,西有白馬澗生態園”的城市休閒格局。

白馬澗生態園成立

公司在2003年11月正式成立,由楓橋街道投資發展總公司及生態園附近9個村出資。生態園總體目標:加快景區建設,加快基礎建設,營造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努力把生態園建設成集旅遊、觀光、生態休閒、度假三產服務業繁榮的城中生態園區。首期開發龍池風景區佔地面積1平方公里,在街道黨工委的正確領導下,根據總體規劃及 "嚴格保護、合理開發、統一管理、永續利用"的建設方針,充分利用原果林場自然生態及挖掘白馬澗文化,搶抓機遇,經過一年半時間的開發建設,各項工作全面結束。今年7月18日,由蘇州高新區主辦了龍池風景區開園儀式,目前已對外開放。
公司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對原有古樹名木進行嚴格保護,對部分必須遷移的苗木進行移栽,同時新增綠化80000 m2;水面20000m2,開發景點二十多個。

白馬澗生態園歷史沿革

歷史文化底藴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春秋戰國時乃吳王的養馬之地,越王勾踐卧薪嚐膽之處,如今尚有飲馬池、謝越嶺等遺址。龍池風景區內人文景觀眾多,通往龍池的小道為古御道,道兩側有清乾隆當年的行宮遺址、明朝文學家趙宧光題刻的千尺雪、壽星石,明末清初大書畫家徐枋的澗上草堂及洗心泉,還有云谷飛瀑、乾隆御碑、尋馬亭、水濱步道、天工石韻、十里木棧、游泳池等,做到人文與自然相結合,歷史與現代相結合。2002年,生物學家在龍池裏發現了有5.5億年曆史的活化石~~桃花水母,龍池的自然價值不言而喻。

白馬澗生態園主要景觀

白馬澗生態園秀水

山水匯龍池,池為澗之源頭。盪漾池畔,移步換景,或鶯啼柳綠,或溪水潺潺。水是龍池風景區的精華所在。 上游為龍池,又名勝天水庫,重建於1952年,為原蘇州地區乃至江蘇省建庫最早的水庫。湖面面積20000平方米,容積水量約80000立方米。屬天然雨水和山泉,水質清澈,無污染,是歷年來游泳的最佳場所。三山相擁,乾隆御碑題曰"明鏡漾雲根"。臨水的有水濱步道、天工石韻、十里木棧,其中水濱步道是龍池風景區乘涼、觀景的中心位置,面朝龍池,放眼望去,山水盡入眼簾。近百棵高8米的古香樟樹下,是原態綠色大茶吧,可容納500人同時納涼,提供茶水、風味小吃,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實為消暑納涼休閒場所。
中游鳳潭水面面積11200平方米,可乘竹筏休閒。中游溢水形成雲谷飛瀑,瀑布面寬40米,自然溢水加人工循環,瀑布場面宏偉壯觀,是令人最賞心悦目的地方。下臨游泳池,該游泳池免費供遊客游泳,並配備專業救生員,衞生條件經主管部門驗收合格,並頒發衞生許可證,池內可容納游泳人數為800人左右。
龍池風景區下游為白馬澗溪澗,水面面積10000平方米,水深50釐米以下,曲曲折折,一步一景,可供遊人戲水、觀光。

白馬澗生態園靈山

三山相擁白馬澗,天地靈氣聚龍池。山不算高,卻為空靈寧靜之境。登高遠眺,更有諸多歷代文人墨客觀峯留墨跡,移步贊佳境。是春秋吳王養馬之處,清朝乾隆六次下江南行宮所在,現代旅遊休閒勝地。

白馬澗生態園幽林

白馬澗生態園 白馬澗生態園
青山綠水孕翠林,都市"綠肺"洗心塵。園內有梅林、松樹林、柏樹林、李樹林、銀杏林、桂花林、竹林、 香樟林、楊梅林、石榴林、植物迷宮、原生態林,樹種繁多,是學校學生、遊客熟悉自然植物的大學校。
龍池風景區的秀水、靈山、幽林猶如天堂仙境,被人們俗稱為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是學生、市民、白領及各界人士旅遊休閒的最佳場所,是企業團體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的最佳選擇。

白馬澗生態園桃花水母

又稱桃花魚,桃花水母是一種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腔腸動物,距今已有6.5億年,出現時間比恐龍早幾億年,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獨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義。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水質不能有任何污染,活體罕見,極難製成標本,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桃花水母,通稱“桃花魚”,“降落傘魚”。水螅水母,體透明,微帶乳白,拇指般大小,直徑大約在0.1釐米至1釐米之間,觸手約256條,依長短可分為七級,由傘部的收縮及觸手的上下運動而浮沉水中。水螅體不發達,高僅2毫米,無觸手。淡水產。世界性分佈,中國在四川、浙江、湖北、陝西漢中等地都有發現。 桃花水母屬刺胞動物門水螅綱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身體僅由兩層細胞構成,體內有一腔,為消化吸收食物之處,相當於其他動物的腸,屬於腔腸動物。桃花水母體態晶瑩透明,在水中游動,姿態狀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桃花水母的生活史為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狀體(水母的“童年”)對環境要求極低,而一旦分離出水母則對環境和水質要求很高。環境適應時,螅狀體便自然分離出水母;環境不利時,螅狀體便長期吸附於水下或岩石縫中世代生存下去。 桃花水母的外形象一把撐開的傘,或一個倒扣的碗,稱為傘體,傘邊緣有許多細線狀的觸手,這是它的捕食器官。口朝向傘下方,位於一條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所以桃花水母有口無肛門。傘緣有一水平緣膜,此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徵。
桃花水母體態晶瑩透明,在水中游動,姿態優美。它的傘體不停地收縮與舒張,將下傘腔內的水壓出體外,藉此朝相反的方向緩慢遊動。當遇到食物時,觸手上的刺絲囊即射出刺絲,刺中被捕獲物,頃刻將其麻醉,以觸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內。桃花水母多以劍水蚤、小線蟲、小環蟲、小蝌蚪、小魚苗等為食。桃花水母為世界的稀有動物,出現時間一般較短,故難於發現。由於它們多在早春桃花盛開時節出現,有的為粉紅色,在水中游動,狀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中國古代稱它們為“桃花魚”。但又明確指出,桃花魚“非魚也,生於水,故名之曰魚;生於桃花開時,故名之曰桃花魚”。這種正確認識在幾百年前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在動物學上,世界上首次記錄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標本採自英國倫敦,訂名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Lankester1880)。約半個世紀後,才在世界各地陸續被發現,主要在亞洲、歐洲、美洲等温帶地區,大洋洲也有發現。中國的桃花水母第一次發現是1907年,為一日本人採得,經日本學者丘淺訂名為宜昌桃花水母【C.kawaii(Oka,1907)】。 明萬曆三十七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清雍正三年(1726)《古今圖書集成》中曾這樣細緻而生動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莢,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動則一斂一收,若人攢指收放之狀,不知避人,取貯盂中亦然。離水取視,不過如涎一捻,綿軟無復形體。”清道光十九年(1839)《歸州志》中有“桃花魚出叱溪河,桃花開時始見,有紅白二種,花落後即無”記載。其他古籍中還有:“桃花魚形圓,薄如蟬翼,浮水面作翕張狀。”對其出現時期説:“以桃花為生死,桃花既盡,則是無物矣。”根據已查到的資料,可以肯定中國對桃花水母的認識至少早於歐美各國270多年。 在秭歸,可以説“桃花魚”是家喻户曉,並流傳着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説。漢王昭君為了漢胡和好,遠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親,懷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彈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淚下,晶瑩淚珠,滴入河水中,頓時化作體態透明的桃花魚。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發現11種,除英國的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勢桃花水母(1922)兩種外,其餘9種均產在中國:
中華桃花水母(1939)分佈在四川樂山、湖北宜昌等地
樂山桃花水母(1939)分佈於四川樂山、重慶等地
杭州桃花水母(1980)僅分佈於杭州市
信陽桃花水母(1980)僅分佈於河南信陽獅河港
四川桃花水母(1984)僅分佈於四川灌縣青城山
秭歸桃花水母(1985)分佈在湖北秭歸、重慶等地(隨着三峽水庫蓄水,秭歸桃花水母棲息地已被破壞)
楚雄桃花水母(2000)僅分佈於雲南楚雄市
短手桃花水母(2002)僅分佈於湖北秭歸
宜昌桃花水母(1907)僅分佈於湖北宜昌
英國1880年的索氏桃花水母分佈的國家有:日本、韓國、菲律賓、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瑞典、荷蘭、西班牙、波蘭、羅馬尼亞捷克丹麥、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巴拿馬、智利等,中國尚沒有記載。1959年台灣報道一新種寇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kou),而Kramp(1961)認為此非新種,乃是索氏桃花水母,這有待證實。日本1922年的伊勢桃花水母,僅分佈於日本,且只採得一次標本。 根據國內專家50多年來的調查研究,自1907年至2002年,95年間,中國共有14省53市、縣有桃花水母的分佈,有些地區只發現一次,如長沙、成都、四川灌縣、廈門、河南信陽、台灣、香港等,而少數地區幾乎年年出現。中國桃花水母的種類多、分佈廣、記錄早,這是其他國家不能與之相比的。 桃花水母為何突然出現,經數日或十數日後又悄悄地消失,這要從它們的生殖規律來解答。中國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為成熟的水母體,有雌雄之分。以前認為雌雄桃花水母在外形上不能區分。經我們觀察,觸手細長,伸向上方的均為雌性,觸手短粗,垂向下方的為雄性。雌雄將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發育成一個微小的滿被纖毛的浮游幼蟲,後幼蟲一端接觸石土央等外物,固着,發育成一個極小的樹枝狀的水螅體。水螅體可度過酷熱的夏季和嚴寒的冬季,待來年春天,以出芽生殖產生水母體。水母體成熟後,再進行有性生殖。我們於1993年在秭歸發現的水螅體長只有0.3毫米,2002年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又發現了水螅體。水母體進行有性生殖產生水螅體,水螅體進行無性生殖產生水母體,這在動物學上稱為世代交替。 全世界100多年來只發現桃花水母11種。中國雖然種類多、分佈廣,但由於桃花水母生存的水體的水質被污染,自然環境遭破壞,生態失去平衡,目前能採到生活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國也不過二三處。因此中國這一稀有物種已瀕臨滅絕。中國分佈的9種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和信陽桃化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已被列入國家瀕危動物紅色名錄最高級--極危物種,而杭州桃花水母、樂山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中華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5種列入瀕危級物種。
研究水母長達40多年的和振武、許人和兩位專家在無錫翠湖發現桃花水母時,用量杯舀取湖水,測出PH值為6.4。和振武表示,這一微酸水環境最適宜水母生長。水源主要來自附近的鹿頂山山澗。
桃花水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一珍貴物種的滅絕,不但是中國物種多樣化的損失,也是中國古代記載的“桃花魚”這一文化資源的永久喪失。目前,對保護桃花水母的呼籲,已引起國內學術界及各方面的關注,我們已開始研究拯救桃花水母的具體措施,試圖努力來挽救這一極危物種。
研究專家指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作為生物進化過程形成的一個物種,其地位絲毫不遜於大熊貓。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着地球生命的發展歷程。其特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為研究和了解物種的遺傳、進化提供了條件。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最新報道,水母大多存活於死水區,生命極度頑強,它幾乎不需要氧氣,所以,你會發現在幾千米的深海區,也有它的身影。水母的出現,並不是環境改善的現象,而是環境惡化的表象。隨着水污染的嚴重,營養物質豐盛,災難性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現,導致魚類大量死亡,水母卻開始繁盛,但這是另一個災難的前奏,水母什麼都吃,浮游生物、魚卵、小魚、大魚~無一漏網,它的繁盛讓魚類難以再生,其後果將是不可恢復的!日本已經嚐到了水母繁盛的災難性後果,請全人類高度關注環境污染以及其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改變這種情況的方法還是存在,一,重視水污染的問題,積極解決工業生產的水污染問題。二,對海龜這物種的保護,海龜是水母的天敵,可惜,人類正在讓海龜絕種!這些都是人禍!
月水母常見於各地的海洋中,是一種低等的腔腸動物,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體內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為水,根據傘狀體的不同做分類:有的傘狀體發銀光,叫銀水母;有的傘狀體則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傘狀體彷彿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傘,叫做雨傘水母;有的傘狀體上閃耀着彩霞的光芒,叫做霞水母;傘狀體內有種特別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當遇到敵害或者遇到大風暴時,會自動將氣放掉沉入海底,在傘狀體下,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上面佈滿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後,會迅速麻痹而死,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裏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是水母的"耳朵".因為水母沒有呼吸器官與循環系統,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獲的食物立即在腔腸內消化吸收.

白馬澗生態園冰雪狂歡節

每年夏天,白馬澗都會舉行白馬澗冰雪狂歡節。屆時有很多明星會在開幕的當天到來,而且開園時間也會延長到晚上10點。

白馬澗生態園由來

白馬澗生態園白馬澗

傳説太湖老龍王養個兒子是條小白龍,小白龍渾身潔白,人見人愛,龍王夫婦更是將它視作掌上明珠,百般溺愛。所以小白龍小時候無所畏懼,成天調皮搗蛋,捉弄蝦兵蟹將們。
有一天,他外出遊玩,蘇州老城區上空,見下面草茵樹綠,就想把它收到龍王的疆界內,於是呼風喚雨,引來太湖水,要淹沒大城。幸好被觀音娘娘及時發現,揮動楊柳枝,把水統統退去,蘇州城才逃過一劫。
玉皇大帝大怒,老龍王為了保全兒子性命,答應小白龍去當吳王的坐騎,替吳王效勞,以此贖罪。小白龍自知犯錯,不敢再倔強,連夜潛到吳王的養馬場,附於吳王心愛的赤兔馬身上。
從此,吳王胯下的戰馬變得神勇非凡,馱着吳王打了一個又一個的勝仗。
公元前496年,兩國在交界之地(今浙江嘉興)又擺開戰場,越王勾踐想出了一個怪誕戰術,命300名死士自刎於陣前,趁吳軍亂陣之際,命後備部隊衝向敵軍,吳軍潰不成軍,越國取得大捷。吳王闔閭也在混亂中被砍傷了右足,陷入越軍重重包圍,這時他胯下那匹棗紅馬一聲長嘯,馱着吳王消失在敵方視野之外。吳王闔閭雖被寶駒救下了一條性命,但因慘敗蒙羞,傷口又嚴重感染,又氣又羞,大叫一聲而亡,赤兔馬哀其主人,長嘶一聲,全身的棗紅色褪去,變成一匹白馬。原來小白龍傷悼一代雄王,一時忘形,露出了本相。後人為了紀念這匹神駒,便將這個地方命名為"白馬澗"。
千尺雪為明朝著名隱士趙宧光所題,清乾隆為此賦詩云:“泉飛千尺雪千丈,小篆三字銘雲巒。”

白馬澗生態園龍池

吳王闔閭死後一年,天下大旱,陽山華山支硎山的泉流也枯竭了,眼看馬澗就將露出底來,白馬打算另外尋找泉流,用新泉補充馬澗的蓄水。白馬請它父親太湖老龍王幫忙,老龍王找到一處泉眼,離馬澗不遠,但泉眼被堵住了,只有鐵枴李才能搬掉堵泉之物。原來鐵枴李駕雲路過,酒癮發作,取酒葫蘆飲酒,塞子不慎掉落泉眼上,化作一塊頑石把泉眼堵死了,神仙的東西只有自己能收回,別的神仙動不得。小白龍變做頑童,趁鐵枴李睡覺時搶走了他的枴杖,鐵枴李驚醒過來,追趕小白龍。小白龍停在泉眼邊要求他把塞子拿掉,才還其枴杖。鐵枴李追不上,只好答應。堵石一除,泉水噴湧出來,源源不斷流向馬澗,因與小白龍有關,後人便將此處叫做"龍池"。

白馬澗生態園謝越嶺

越王勾踐做了吳國的俘虜,為離開吳王的視線賄賂吳國的太宰,得以在離姑蘇城20多里的白馬澗為吳王養馬,他們雖然生活艱苦,但監視少了,可以與越國取得聯繫,策劃復仇。期間勾踐百般討好白馬澗百姓,使吳王降低對越王勾踐的戒備。
勾踐熬到被放歸越國的那一天,在白馬澗一座平坦的小山嶺擺宴答謝這裏的父老,老百姓很感動,為了讓子孫後代記住這件事,把這座小山嶺起名為"謝宴嶺"。勾踐復國後,白馬澗老百姓擺宴請勾踐喝酒,勾踐問起此山嶺的名稱,老百姓説是"謝宴嶺",是勾踐以前設宴答謝而留下的,勾踐大怒,命諸殺眾百姓,謀士解釋説:"是謝越嶺,吳國老百姓應該感謝您。"老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從此這座小山頭就叫做"謝越嶺"。

白馬澗生態園古今人物

趙宦光,字凡夫,明代吳縣人,晚明著名文學家,祖父趙汴是進士,父親是位隱士,著有《説文長箋》、《六書長箋》、《寒山帚談》、《牒草》、《寒山蔓草》等(其中好多著作是隱居寒山後完成的)。他最擅長書法,其篆書堪稱一精,志趣不凡,被人稱為“高士”。趙宦光遵照父親的遺願將父親的墳安在寒山的同時,舉家遷到了這座山上,過起了隱士生涯。趙宦光定居寒山後,就沒有離開過,並與其夫人在寒山嶺埋頭讀書,深居簡出,他們在紙上寫,也在山石上寫,巖上嶺上手跡遍處,書卷氣就象江南氤氲的水氣,充盈了整座山嶺,至今沿洗心泉側御道朝上走,過飛魚峽,在泉石上尚能依稀見到鐫有筆力雄健的“千尺雪”三字,這三字乃趙宦光親筆手書,乾隆皇帝為此專門寫下讚詞,“泉飛千尺雪千尺,山篆三字銘雲巒”(詳見《題千尺雪長句》)。趙宦光在寒山守孝之際,為寒山創造了別開生面的景象,利用岩石山野的天然景觀,自闢巖壑,疊石造園;鑿山疏泉,構建小塘;又斬榛植松,養木培林;置磚雕木,築室起屋,於是有了寒山別墅。寒山別墅造好後,他向妻子陸卿子發出邀請,攜妻子一同來此守孝,這一守竟然守到了去世。趙宦光經營寒山的初衷、過程、規模、寒山在他手中形成的勝蹟、風光、情趣,他專門撰寫了一篇《寒山志》,以留後人。

白馬澗生態園參觀資料

公交333路可到,路線:愛河橋、石路南(下行)、石路老街坊(上行)、廣濟南路、烽火路北、彩香新村北、電大、虹橋、馨蓮橋、三元新村、何山橋、百潤髮何山店、馬浜花園東、馬浜花園北、佳林花園、東浜新苑、富康小區、新區二中、珠江路華山路、合利路、湘江路、馬澗生態園。
從蘇州火車站乘44路(龍景花園首末站-蘇安首末站)抵達朝紅路然後步行到終點,全程12.2公里。
白馬澗景區門票價格:50元/人。

白馬澗生態園特產

烏米飯
烏米飯是採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搗碎煮湯,用所煮的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後撈出蒸熟而成。它油亮清香,可以除風解毒,防止蚊叮蟲咬。亦有補益脾腎,止咳,安神,明目,烏髮等功效,適宜體質衰弱者食療調補。
手剝筍
手剝筍又名“帶殼筍”,是利用山林中一些不起眼的野生小筍,以現代化科學生產工藝技術,經長時間蒸、煮、高温殺菌精製而成的,在其配料中沒有任何防腐劑、添加劑,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手剝筍食用方便,開袋即食,是消費者接待賓友、旅遊休閒的健康食品。
龍池三寶
龍池三寶包括三種特產:蕨菜、野竹筍、香椿。
蕨菜:又叫如意菜,是野菜的一種。功效:清熱解毒,殺菌消炎;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補脾益氣,強健機體。
野筍乾: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氨基酸等微量元素,自古被視為“菜中珍品”。功效:具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利尿之功能。
香椿:又叫香椿頭,被稱為“樹上蔬菜”。功效:清熱解毒、健胃理氣;醒脾、開胃。香椿是治療糖尿病的良藥,並有抗癌效果。

白馬澗生態園交通狀況

從蘇州火車站出發,距離景區約30公里。 1.乘出租車40分鐘即可到達。 2.公交車:在蘇州客運西站乘坐357路公交車至龍池風景區下車,即到景區大門口。3.地鐵:地鐵1號線至蘇州樂園站下,步行至客運西站,乘坐357路公交車至龍池風景區。4.有軌電車:坐有軌電車至白馬澗生態園站下,步行至陸家灣乘坐357路公交車至龍池風景區或步行2.5公里至景區門口。

白馬澗生態園旅遊攻略

景區亮點:水中大熊貓、水中活化石——“桃花水母”。
文化底韻:這裏曾是乾隆六下江南時走過的御道並有行宮遺址;曾是越王
踐九年卧薪嚐膽為吳王養馬的地方。
地理位置:蘇州新區華山路西,距蘇州古城16公里。
佔地面積:龍池景區,3000畝左右(包括山體)。旅遊定位:休閒、觀光、拓展、娛樂、會務。
春季特色:踏青,賞梅。
參觀景點:五百八十米棧道(棧道兩側:梅林及多種苗木花卉)、心遠樓、中
心廣場、雲谷飛瀑、乾隆御道、洗心泉、寒山堂、鳳潭、龍池。
園內用餐:地方特色的農家餐館、風味小吃、户外燒烤。
園內休閒場所:百年經典“爵士島”咖啡、百年老店“三萬昌”茶樓。
建議參考:
成人:團體康樂(燒烤、拔河、登山尋寶、水上自行車水上步行球、蹦極、竹筏、射箭)夜間活動可增加篝火晚會。
注:拓展基地將於五月底正式開放。4000平米的多功能大草坪及分別設有可接
待100人和30人的會議廳。
老人:休閒、觀光
學生:兒童遊樂場(大型蕩木橋、知難而退、翻山越林、飛檐走壁、背水一戰、巧奪天工、八仙過海、天羅地網、步步高昇、艱難險阻、小蕩橋、鞦韆組、城堡、登山)
既有江南特色,又有麗江韻味的二期工程花山村,也將於八月底對外開放,共
計佔地100畝,內設餐飲、住宿、娛樂、會務、購物及多功能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