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河

(淮河流域沂河支流(郯城、新沂境內))

鎖定
白馬河,淮河流域沂河支流。發源於郯城縣西北部馬陵山區,自東北向西南,經郯城縣、江蘇省新沂市,入沂河。總流域面積552平方公里,全長50.8公里,系季節性河流
白馬河是沂河流域的人工河道,最早由明代張景華籌資、調集人工開挖。白馬河開挖後,經過歷代治理,郯城地區因排灌便利而被列為水稻種植區,使郯城縣有了“中國銀杏之鄉”、“魯南糧倉”的桂冠。 [1-2] 
白馬河流域有三捷莊灌區。 [3]  白馬河下游有河砂資源分佈。河砂質量優良。 [4] 
中文名
白馬河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沂河支流
地理位置
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河流(沂河支流)
流經地區
山東省郯城縣、江蘇省新沂市
發源地
郯城縣分沂入沭水道南岸馬陵山區
主要支流
老白馬河
小白馬河
幸福河
河    長
50.8 km
面    積
552 km²
河    口
江蘇省邳州市於楊莊附近

白馬河幹流概況

白馬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白馬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白馬河,上游位於山東省郯城縣,自東北向西南縱貫縣境,為郯城縣最大內河。發源於郯城縣境之北分沂入沭水道南岸馬陵山區,主流在沙墩鎮前宅一帶。河牀平均寬80米。郯城縣境內流域面積442平方公里,河道總長38.8公里。流經沙墩、廟山、泉源、歸義、十里、郯城、馬頭、高冊、港上、花園等鄉鎮。地面自北向南坡降為二千分之一到四千分之一。上游為丘陵地段,坡陡流急,中、下游為平原地段,地勢平緩低窪,每逢暴雨,山洪暴發,易於潰決,是歷史上洪澇災害多發地區。
白馬河下游在江蘇省新沂市(屬邳州市),全部幹流在合溝鎮境內。自山東省界至於楊莊附近的沂河口,全長12公里。沂河總流域面積552平方公里,全長50.8公里。 [5-6] 
白馬河郯城縣馬頭鎮小馬頭社區一段 白馬河郯城縣馬頭鎮小馬頭社區一段
白馬河郯城縣城郊濕地公園一段 白馬河郯城縣城郊濕地公園一段
白馬河花園鄉一段 白馬河花園鄉一段
白馬河江蘇新沂市合溝鎮姚村閘一段 白馬河江蘇新沂市合溝鎮姚村閘一段

白馬河水文特徵

白馬河,系季節性河流。汛期洪水暴漲,汛後基本乾涸,為縣內地下水補給、排泄的重要途徑之一,並形成地表水排澇網。水質較好,適於農田灌溉和人畜飲用。
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1.4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為237毫米,平均徑流量為3.1億立方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2.81億立方米,佔90.8%,其他各月0.29億立方米,佔9.2%。 [7-8] 

白馬河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有老白馬河、小白馬河、陳十排水溝、圍帶河、幸福河、顏莊排水溝、停三排水溝等。 [6] 
老、小白馬河。白馬河干流自趙莊閘上游由老白馬河、小白馬河兩支流匯入。老白馬河源於後宅村西北,清乾隆二十八年修《郯城縣誌》載:“白馬河在縣北十里,源出蘭山縣花園寺”即指此,位於小白馬河東、新白馬河西,與二河並行南下經亂墩、前海沿、後海沿、西三汪至大高莊南,至趙莊閘上游匯入白馬河干流,全長14.8公里,流域32.15平方公里。小白馬河,源於沙墩村東。上有沙墩排水溝穿二○五國道匯入後南行,經劉莊至馬站村北有草木灰溝匯入,至邵莊村南有反修溝匯入。再南行經後林、於莊,至西趙莊西在趙莊閘上游入匯白馬河干流,全長12.3公里,流域面積30.93平方公里。
陳十排水溝,原為人工渠,後成為白馬河一支流,位於縣境中部,流經沙墩、廟山、十里三鄉鎮。1955年,為排泄陳家湖以南內澇,由沂沭汶泗治淮指揮部白馬河上游治理工程總隊開挖此溝。北起沙墩鎮子房東,南行過萬畝湖,經嶺北頭向東,南至十里鋪匯入白馬河。全長15.4公里,流域面積61.25平方公里。1978年治理圍帶河時,將陳十溝上游改入圍帶河,陳十溝現有流域面積49平方公里,全長9.8公里。
圍帶河,發源於沙墩鎮尚莊村東,南行過廟山、十里二鄉鎮10公里窪地,於馬頭鎮徐大牆穿郯馬公路,至高冊鄉新河村東匯入白馬河,全長22.6公里,流域面積76.95平方公里。
幸福河,原為排水自然小溝。1957年採蓮湖治澇稻改(旱田改種水稻)中,將其擴展為引沂灌溉乾渠,成為排灌兩用的白馬河支流。其源頭出自馬頭引沂進水閘,中穿馬頭鎮,走高樓,過樑村,越採蓮湖,向南沿港上、高冊二鄉鎮邊界,於小埝村西匯入白馬河,總長10.1公里。
顏莊排水溝,系1953年春,由山東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揮部設計開挖的人工渠。1956年重行規劃治理,主溝開挖擴大為7.7公里,並築堤,黃墩支溝開挖6.5公里,曹滂支溝3.2公里,底寬主溝14.5米,支溝7.1米。現顏莊排水溝控制面積,西自白馬河,東到老墨河,北抵雙槐樹,南達三一○國道,共80.8平方公里。主溝自高冊鄉張林北,西南行到歸昌鄉趙莊農場折向西行,在花園鄉北溝崖東有曹滂支溝匯入;經北溝崖村南、西於莊東有黃墩支溝匯入;再向西行,於顏莊村北匯入白馬河。
停三排水溝,系1954年由山東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揮部設計開挖的人工渠,現已成白馬河下游一較大支流。該溝在縣境西南部,東鄰幸福河,西臨沂河,南近江蘇省邳州市境。主流源於港上鎮停廟西北之沂河東岸樊埝村,向東南過港上街東,折向西南和白馬河並行,走花園鄉張哨村西,於三捷莊南入白馬河,全長17.2公里,控制白馬河西之港上、新村、花園三鄉鎮79.0平方公里澇窪排水面積。 [6] 

白馬河河道開挖

白馬河,最早由明代張景華籌資、調集人工開挖。明萬曆年間,時任左都御史的張景華因不滿奸臣嚴嵩專權亂政,辭官回到他的誕生地郯城縣北澇溝村,從此開始用多年做官的積蓄甚至變賣家產組織鄉人開挖白馬河,將朝廷給他蓋的堂樓也拆下變賣。相傳當時他的義舉感動了上天,派來天神化作一匹大白馬,在夜間出來幫助民工開河,用大嘴巴拱一下,河道就變得又寬又深,白馬河的名字從此而來。
白馬河在明朝以前只是一條無名的小溪,每年雨季大量的雨水彙集在郯蒼平原,因河淺道窄,無法將這些水排到沂河入海,常常造成淤洪,使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淤洪最嚴重的地方,當數郯城縣的北澇溝村和南澇溝村,兩處村名即因此得來。
《郯城縣誌》記載,康熙七年七月郯城大地震時,暴雨如注,地震造成馬陵山崩裂,使原沿馬陵山東麓南行直接入海的沭河因河水暴漲,奪斷裂口拐向馬陵山西,借白馬河流入沂河。至此可以看出,對於沭河暴漲氾濫和“滿陌季田水漲流”,這條人工開挖的白馬河,在郯城大地震中起到了分流和下泄水災的作用,生靈免遭荼毒。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政府又進行了分沂入沭擴大工程,在白馬河的上游郯城縣境內的嶺紅埠村東向北開挖至分沂入沭河水道,從而使白馬河的洪水也流入了沭河。至九十年代,郯城縣又在白馬河下游清淤,由於地勢的緣故,在嶺紅埠村南的白馬河有一個分水點,一側向西流入沂河,一側向東流向分沂入沭河,這更增加了白馬河排泄洪水的能力。
白馬河開挖後,在沿岸廣植銀杏樹固土護堤。解放後,北澇溝村一帶,因為地勢偏低,排灌便利而被列為水稻種植區,如今的郯城縣有了“中國銀杏之鄉”、“魯南糧倉”的桂冠。 [1-2] 

白馬河水系變遷

新白馬河,在白馬河東側,該河原屬白馬河流域,沂河水系。1953年,在治淮規劃中,為減輕白馬河泄洪負擔,由山東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揮部設計開挖新白馬河,將原屬白馬河水系的116平方公里馬陵山區劃歸沭河水系。1955年11月開工,1956年5月完工。新白馬河位於縣境東北部馬陵山西麓,北起李莊鎮朱家莊,南流經沙墩鎮後宅,過泉源鄉長埠嶺、倪五湖,走歸義鄉後、前屯至埝裏匯入老沭河,全長23公里。 [6] 

白馬河治理開發

白馬河河道治理

上中游幹流治理
白馬河為縣境中部主要排水河道,因中下游地區地勢低窪,河道淤塞,歷史上洪澇災害嚴重。建國後,為消除內澇,曾多次對白馬河進行治理。
1953年2月據華東水利部審核,山東省導沭整沂委員會興修白馬河口子圓涵洞。
1954年2月,山東省治淮指揮部確定郯城縣沂河支流白馬河左岸北起廣亮集南至秦莊4.45公里築堤。
1953年開挖了截流工程——新白馬河,把屬於白馬河上游116平方公里的山丘集水面積截入沭河,同時開挖了顏莊排水溝、停三排水溝,但多偏於支流治理。70年代初,又對白馬河干流進行了重點治理。
1971年9月,郯城縣水利局編報了“白馬河流域治理擴大初步設計”,其設計標準:幹流按五年一遇排澇開挖,二十年一遇防洪築堤,建築物按十年一遇興建。1971年12月開工,至1975年6月竣工,分四期治理。河道開挖自趙莊閘至停三排水溝口全長33.81公里,其中自顏莊排水溝口至停三排水溝口兩岸築堤10公里。同時擴建十里鋪橋,改建三捷莊、安子橋閘,新建凌高冊、澇溝交通橋及於莊、劉湖、澇溝電力排灌站。以上工程完成土石方534.5萬立方米,砌石3.4萬立方米,完成工日446.0萬個,投資292.6萬元。1990年冬,為進一步解除白馬河上游5鄉鎮內澇,縣政府決定對安子橋閘至趙莊閘10.3公里白馬河干流進行疏浚和培堤。縣政府投資5萬元,並動員9個鄉鎮10萬人上陣,以農民義務工的形式安排施工。共完成土方88.8萬立方米,完成工日150萬個。使該段幹流達到十年一遇防洪除澇標準。
1992年11月9日,成立縣白馬河治理工程指揮部,根據省水利廳、淮委安排對白馬河下游停三排水溝至省界5.1公里河道進行疏浚和培堤。花園、港上、新村、歸昌、楊集5鄉鎮參加施工,完成開挖疏浚5.1公里,縣自行安排清淤2公里,培堤14.2公里,堤頂寬6米,完成岸堤涵洞16座。共完成投資310萬元,其中淮委投資80萬元。1993年6月被評為山東省優質水利工程。 [9] 
下游治理
白馬河是沂河一條重要支流,該河道承泄上游山東省峯山地區洪水,每逢汛期,洪水下泄較快,且多數遭遇沂河行洪高水頂託,導致白馬河沿線堤防頻頻出險,因洪致澇問題十分突出,加上多年來未經治理,河牀下切、沖刷現象愈加嚴重,部分河段河道已經無灘面,河坡陡立,堤坡直抵河底,已經形成了險工段。為充分發揮白馬河下段治理成果和效益,使白馬河區域行洪排澇標準全面達標,全面發揮河道防洪除澇效益,根據《江蘇省水利區域治理及省補市縣競爭立項辦法》,2016年新沂市爭取到白馬河上段治理項目,工程總投資3317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新沂市白馬河上段堤防除險加固工程高程26m以下河道堤防加固及堤頂防汛路10.578公里,改建建築物2座,工程於2017年12月開工建設,經過參建各方共同努力,2018年5月河道工程已全面完成,具備通水條件。 [10] 
支流治理
陳十排水溝治理。1955年,為排除陳家湖以南內澇,由沂沭汶泗治淮指揮部白馬河上游治理工程總隊設計開挖陳十排水溝。此溝北起沙墩鄉子房東,南行過萬畝湖,至嶺北頭向東,南至十里鋪匯入白馬河,全長15.4公里。北墩至白馬河長0.5公里,大埠北至陳家湖東長3.4公里,均系平地開挖;北墩至大埠北長11.5公里,依舊公路西側老溝整修。1956年6月15日至7月中旬,陰雨連綿,6月29~30日兩天降雨100.9毫米。陳十溝上游溝堤沖決,馬家屯、顏家屯受淹,大埠街水深0.6米,倒房159間,倒欄圈58個,大埠供銷社、糧管所水災嚴重,官路東、米莊普遍上水,麥爛於場。1957年國家投資2.35萬元,對陳十溝進行加深加寬,並修建交通橋,上游溝底寬12米,下游溝底寬15米,挖深3~3.5米。1958年4月18日又組織大埠區民工進行整修,至5月18日結束,共開挖土方10萬立方米。1978年治理圍帶河時,將農場東場圍溝改作陳十溝,把陳十溝上游5.6公里改入圍帶河。陳十溝現有流域面積49平方公里,溝長9.8公里。
圍帶河治理。圍帶河發源於沙墩鄉尚莊村東,南行過一片低窪地,于徐大牆穿過郯馬公路,在河莊村東匯入白馬河。中經廟山、小埠兩鄉,全長22.6公里,流域面積76.95平方公里。
為了減輕圍帶河下游泄洪負擔,1955年攔截圍帶河上游約45平方公里之集水入陳十排水溝。1964年李莊灌區配套時,益新公路以西,陳十排水溝以北的圍帶河上游7公里長,按灌區排水要求進行了疏浚。1978年縣水利局報臨沂地區核准,在白馬河治理經費中安排了9萬元,地區又投資10萬元治理了圍帶河。同時將陳十排水溝長5.6公里改道入圍帶河。由沙墩、廟山、小埠、馬頭四個公社出工。1978年11月開工,1979年4月完成,共開挖土石方34.5萬立方米,其中石方5.0萬立方米,建交通橋20座。
幸福河治理。1957年春,開挖馬頭引水乾渠4.5公里,直達採蓮湖,後經擴大,於小埝村西入白馬河,過水11.5立方米/秒,同時開挖了東西南北灌排溝。1958年後,馬頭灌區總乾渠成為幸福河源頭。幸福河工程為採蓮湖稻改創造了條件,糧食產量大幅度上升。
顏莊排水溝治理。1953年春,由山東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揮部開挖顏莊排水溝,將白馬河左岸、郯城縣城以南坡水於顏莊截入白馬河。由於此次開挖標準偏低,下游水面高出地面,白馬河倒漾成災,1953年淹地達8000畝,1956年倒房130間。為此,山東省治淮指揮部在“1956年度白馬河中上游治理工程初步設計”中,議對顏莊排水溝進行整治。1956年,顏莊排水溝主溝開挖擴大7.7公里並築堤,黃墩支溝開挖6.5公里,曹滂支溝3.2公里,主溝底寬最大14.5米,支溝底寬7.1米。修建橋樑3座。
停三排水溝治理。停三排水溝是白馬河下游一條支流。1954年由山東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揮部設計開挖。主流自港上鎮停廟西北起,至花園鄉三捷莊南入白馬河,全長17.2公里。其支流有兩條,分別源於新村鄉的孫埠村和蘆莊,南行於田哨西匯入停三主溝。1954年春開挖成停三排水溝後,控制白馬河西的港上、新村、花園三鄉鎮的79.0平方公里排水面積,為此區排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入白馬河處,水位高於地面,形成回水達6.0公里,加之年久失修,致使花園鄉的部分農田經常受災。 [9] 

白馬河灌區工程

三捷莊灌區,位於白馬河兩岸,北起三一○國道,南、西至蘇魯邊界,東抵郯新河。渠首位於花園鄉三捷莊村東白馬河上。灌區轄花園、楊集兩鄉的37個村,農業人口2.35萬人,勞力1.28萬個。設計灌溉面積4萬畝,干支渠控制灌溉面積1.5萬畝,配套有效灌面積1.5萬畝。
三捷莊攔河閘建於1964年,共22孔,孔寬2.0米,高3.0米,設計為單鉸翻板木閘門,西端建水電站一座,兩個機組95千瓦。灌區水源為白馬河徑流水和馬頭、李莊灌區尾水,可另從馬頭灌區東干調水,經多年運行可灌溉、發電兩用。三捷莊閘設計標準低,閘門啓閉不靈,每逢汛期橋面漫溢影響行洪和交通。1971年治理白馬河時,對攔河閘進行了重新規劃,按白馬河十年一遇行洪289立方米/秒流量設計,進行改建。
1977年11月三捷莊閘改建工程開工。原閘2孔並1孔,孔寬4.6米,計11孔,閘底高程27.50米;東端擴建4孔,孔寬4.6米,閘底高程27.00米,蓄水位30.50米。閘門為鋼絲網水泥薄殼閘門,採用鋼絲繩牽引,1台12.5噸×2捲揚機主機同時啓閉4孔。東干進水閘2孔,孔寬、高各2米,閘底高程27.50米,最大可引4立方米/秒流量;西幹進水閘1孔,孔寬高各2米,閘底高程28.00米,最大可引2立方米/秒流量。攔河閘採用鋼絲繩啓閉後比較靈活,並降低了造價。
改建工程於1978年10月竣工,計完成土方2.8萬立方米,砌石2761立方米,混凝土493立方米,總工日4.9萬個。耗用鋼材20噸,水泥450噸,木材15立方米。
三捷莊閘發揮着灌溉和發電兩種效能,但由於其水源受到縣造紙廠、化肥廠、化工廠、紙板廠等工業廢水污染,直接影響了農業灌溉的效益,據化驗,管理所水井中已含有六價鉻,不能飲用。 [3] 
另外,機電揚水站白馬河兩岸10處。 [11] 

白馬河礦產資源

白馬河下游有少量河砂資源分佈。河砂質量優良。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河砂開採量大增,除少部分用於縣內建築業、鋪路以及煤礦回填外,大部分銷往新沂、徐州、棗莊、河南、安徽、上海等地。 [4] 

白馬河水產養殖

1978年4月,山東省水產局撥款10萬元開發白馬河養魚基地,同年6月成立“國社聯營白馬河漁場”,在白馬河灘挖魚塘50畝,並圍網攔河進行養魚。 [12] 

白馬河涵閘

趙莊閘,在歸義鄉鎮白馬河上,12孔,孔寬2(米),閘門結構為鉿板式,啓閉方式炎繩索,1970.11建成。
安子橋閘,在郯城鎮白馬河上,10孔,孔寬5(米),閘門結構為鉿孤式,啓閉方式為油壓,1961.6建成。
三捷莊閘,在花園鄉白馬河上,15孔,孔寬4.6(米),閘門結構為鉿板式,啓閉方式為繩索,1965.6建成。 [13] 

白馬河環境治理

20世紀九十年代,郯城造紙、化肥等企業將廢水直排白馬河,河水變黑、變臭,白馬河成為羣眾口中的"黑馬河"。2014年以來,郯城縣投資2億多元打造民生工程——建設白馬河濕地公園。除對企業污水排放進行"硬性治理"外,重點對河道實施了科學規劃和美化、亮化、淨化建設工程。2016年,白馬河濕地公園獲批山東省級濕地公園,真正成為一條"景觀河"。 [14] 

白馬河流域概況

白馬河上游屬郯城縣廟山鎮。東臨馬陵山,西依沂河,205國道縱貫鎮中。全鎮總面積72平方公里,轄44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總人口4.3萬人。耕地面積2899公頃。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有白柳、瓜菜、蠶桑、花生、大豆,盛產優質蘋果。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形成了農機配件,翻砂鑄造,碾米運輸,採石建材,樂器製作,條柳紡織六大支柱產業,另有嶽莊樂器製作小區,大埠工業園和水泥廠三產區。樂器製作小區,以嶽莊二胡加工專業村為龍頭,輻射帶動了周圍6個村300餘户加工二胡,年加工二胡等樂器10萬餘把,成為中國江北最大的二胡加工生產基地。
白馬河中游貫穿郯城縣縣城駐地郯城鎮,是春秋戰國時期為郯國故地。全鎮59個行政村(街),5.2萬人,總面積57平方公里。境內沭河、白馬河貫穿而過,屬沂、沭河沖積平原。耕地面積2100公頃。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等,經濟作物以板栗、西瓜、花生、蔬菜等為主。鄉鎮企業以機械鑄造、食品加工、建築建材、紡織服裝、儀器加工等為主要產業,達20多個行業門類,全鎮個體工商户發展到4228家。全鎮形成了中部商貿、西部產糧、北部瓜菜、東部林果、南部飼養的格局,僅板栗豐產園就達1.4萬畝,成為蘇北、魯南最大的板栗生產鎮,所產板栗遠銷海內外。境內有孝婦冢、於公墓、郯國故城等名勝古蹟,郯子公園位於該鎮境內。
白馬河中游下段位於花園鄉。轄42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共4.6萬人。總面積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00公頃,林地面積1060公頃。鄉境地處平原,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素有郯南“魚米之鄉”美譽。有鄉辦、民營企業235家,以商貿裝飾板材工業為主。木材運銷與加工、交通運輸、商貿為全鄉經濟支柱產業。 [15] 
白馬河下游屬新沂市合溝鎮位於新沂西北角,距離市區26公里,處於新沂、邳州、郯城“兩省三縣”交界處,西隔沂河與邳州陳樓、官湖兩鎮相望,東、北兩面同山東郯城毗連,西北連接邳州港上鎮,東南和瓦窯鎮接壤,南鄰草橋鎮。全鎮總面積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萬畝,屬沂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水資源十分豐富,沂河、白馬河、浪清河、十里長溝“三河一溝”穿境而過。下轄2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63696人,2009年6月,王桂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剪紙傳承人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2年,合溝被譽為江蘇省民間藝術之鄉。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