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仙洞

鎖定
白馬仙洞位於山西離石市東南13公里的九鳳山麓。據《汾州府志》載:“世傳白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跡猶存,故名。”白馬仙洞為一天然石灰溶洞,四周蒼山擁翠,漫山松柏,鬱鬱葱葱,卉草呈祥,百鳥爭鳴,羣峯拱翠,景色宜人。有快活林、望仙坡、韓仙掌等諸景。洞外原主要建築有:洞陽觀、天王廟、五嶽廟、三清閣、聖母殿,始建於貞觀年間,為唐將尉遲恭監造。
中文名
白馬仙洞
位    置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
景區分類
高山奇峽
全    長
約500米
門    票
50元
榮    譽
華北第一險洞

目錄

白馬仙洞簡介

白馬仙洞位於呂梁市離石區吳城鎮洞溝村九鳳山上,距離石城區27公里,距307國道8公里,交通便利。該洞所處的九鳳山風景秀麗、環境優美,四周蒼松翠柏,山頂雲煙繚繞,林間紫氣徘徊。據地質專家和文物專家對白馬仙洞進行全面勘探後發現,該洞屬柳林泉城,是由地殼運動而形成,地質絕對年齡約1.4億年。白馬仙洞洞口至洞底全長約500米,洞口與洞底相對高差168米,專家稱之為“華北第一險洞”。
白馬仙洞
白馬仙洞 白馬仙洞
白馬仙洞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也是古代先民祈雨祭祀、祈福求康的活動場所,洞內留有近百首從遼金時代歷代先民們祈雨祭祀、祈福求康的墨跡。 現已探明洞中有八洞,洞中套洞,景中生景,具有深而險、險而奇的特點,洞中險境遍佈,岔道時有,寬處可跑馬閲兵,窄處難容一人,布袋嶺高低不平,三仙洞如入仙境,駱駝石如猛虎擋道,珍珠山琳琅滿目,鳳凰山白雲繚繞,朽木橋古樹老根,通天柱巧奪天工,懸空石心驚肉跳,水簾洞由高而瀉,三仙池清靜悠閒,翻身澗脱胎換骨,嶼心石橫卧道中,石鐘乳擊之有聲,仙骨洞心有餘悸,青龍頭騰雲駕霧,葫蘆洞巧奪天工,棋盤山賞心悦目,跑馬灘寬闊奇險,一線天如峭壁中羊腸小道,蝸牛頂形象逼真,變形石視態各異,洞內灰華及鍾乳遍地,各種天然形態造型不一,栩栩如生,琳琅滿目,使人如置身仙境。 洞外歷代古建築和碑文矗立四周,從斑斑建築殘骸中可看到白馬仙洞歷史悠久。據民間傳説,此洞為附近各州、府羣眾祈雨之聖地;據離石地方誌記載,此洞為黃帝之別宮,周朝得道仙翁“赤松子煉丹之所”,史載晉高祖也曾進洞祈雨。洞外建築自唐貞觀年起歷代都有擴建。當地民間各種傳説和悠久的歷史,給白馬仙洞披上神秘面紗,讓人捉摸不透。該洞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地質構造形成史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同時又是一處集考察、地質勘測、旅遊開發於一體的福澤聖地,藴藏着無窮的魅力,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 [1] 

白馬仙洞特色

白馬仙洞
白馬仙洞(5張)
白馬仙洞幽邃深遠,別有洞天,雖不及桂林溶洞,但甚為罕見,洞內變幻十分奇妙,大洞套小洞,一洞復一洞,高高下下,寬寬窄窄,彎彎曲曲,氣勢雄偉,令人驚歎。內有獨木橋、飛石燕、盤石頂。直下有梯,偃仰旋轉而進,迎面一根大石柱直插天頂,叫通天柱。柱高一丈有餘,上面有各種圖紋,又像龍,又像蟒,又像懸塑,擊之“嗡嗡”有聲。過通天柱而進,寬敞如屋,百石爭奇鬥豔,削尖如刺,方平如牀,聯綴如珠,好像精雕細刻之工藝品,蝤距而卧者如虎,鱗甲而盤者如蚊龍。因歷代遊客火把薰照,使得四周白石全部樑上一層煙黑,其色如墨似灰,有的成為紅赭色,在燈下各放異彩。再進則有圓石,至頂倒懸,名曰石鍾、石鼓,擊之鏗然有聲。如鐘鼓,因而得名。順崎嶇石路而下,眼前豁然開朗,到達白龍池,西壁有一眼望不到邊的天然屏障,這裏有自北宋宣和二年(1120)、金大安二年(1210)、元至元三年(1337)至明永樂四年(1406)、弘治十七年(1504)、清同治二年(1863)等各朝僧侶遊客的題跡多處。再下則到達黑龍池、放馬灘、蓮花池等景點。蓮花池頂上有石乳層層而下垂,時而滴下一點點清泉,使遊人陶醉。據碑載:“九鳳山乃黃帝之別館,晉高祖遇旱赴禱即雨”,後詔封為“淵濟仙洞”。這裏也是歷來當地民間遇旱祈雨的聖地,這一習俗一直沿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