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之戰

鎖定
白馬之戰又稱“白馬解圍”,發生在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戰初期,司空兼車騎將軍曹操,採用聲東擊西戰法,解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襲斬袁紹大將顏良的作戰。
白馬之戰,發生在今滑縣境內。據《三國志》記載,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今滑縣東北),曹操採納荀攸之計,引兵先到延津,佯裝渡河去襲擊袁紹後方,準備乘袁紹分兵應戰之機,再以輕裝部隊回襲白馬。袁紹不知是計,果然派出大量的軍隊前往延津應戰。荀攸之計的成功實施為曹軍奠定勝局。 [1] 
曹操立刻派遣張遼、關羽突襲白馬。顏良為“一夫之勇”,倉促應戰。關羽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白馬之圍遂解。 [2] 
名    稱
白馬之戰
發生時間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地    點
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
參戰方
袁紹曹操
結    果
曹操勝利
傷亡情況
袁紹大將顏良戰死
主要指揮官
曹操
袁紹

白馬之戰戰爭背景

190年前後,漢朝陷入軍閥割據。經過數年的重組和兼併,華北被兩位軍閥以黃河為界一分為二:顯赫的袁紹在河北,他的舊盟友曹操在河南。顯然一場衝突在所難免,雙方都迅速聚集軍隊在黃河沿岸防守。
當時,白馬在黃河南岸,對面即軍事重鎮黎陽。白馬和黎陽間的渡口作為袁、曹領地的南北通道,極其重要。
建安四年八月(199年9月8日 - 10月7日),曹操親自進軍黎陽近郊誘敵,讓東郡太守劉延屯白馬,以使曹操軍在第一線防禦袁紹時能對袁紹的堡壘一目瞭然。曹操又把注意力轉移到南面具有地利的官渡,於是守禦白馬只剩延緩敵軍渡河進軍的意義了。
曹操還在附近的延津安排了于禁的兩千軍隊,回師許昌作進一步備戰。200年正月(2月3日 - 3月2日),曹操撲滅了劉備在徐州的叛亂後,重返官渡前線。

白馬之戰過程

200年,冀州牧袁紹因為監軍沮授意見與袁紹不同,於是,乃分監軍為三都督,使沮授、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 [3] 
二月,袁紹派大將郭圖淳于瓊顏良進圍白馬,攻東郡太守劉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進。袁紹進軍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 [4]  劉延告急,向曹操請援。
四月,曹操為解除側翼威脅,北救劉延。謀士荀攸建議,率軍先佯裝在延津(今河南汲縣東)渡河,做出襲擊袁軍後方的姿態,誘使袁紹分兵延津。然後,輕兵急進,奔襲白馬,攻其不備。曹操依行其計。袁紹果然分兵,令正在進攻白馬的郭圖、淳于瓊率軍向西,挺進延津。沮授反對獨任顏良在白馬,但袁紹不從。 [5] 
在郭圖、淳于瓊等人率軍奔赴延津後,曹操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及距白馬10餘里時,顏良為“一夫之勇”,不善統兵,震驚之餘,率兵倉促迎戰。曹操派中郎將張遼、偏將軍關羽為先鋒衝在前面,曹操又親率徐晃等人的部隊作為後軍 [6]  。關羽望見了顏良麾蓋(大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在張遼軍隊與顏良軍隊交戰之時,關羽策馬衝到顏良身邊,在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斬其首級而歸。從始自終,袁軍諸將都不能擋住關羽。遂解白馬之圍。 [7-9] 

白馬之戰後果

白馬得勝後,曹操認為在白馬的前哨守不住,將其中的人和軍備向西運往延津袁紹渡河追擊,在黃河南岸攻擊運糧車隊。由此引發了延津之戰,這支劫掠糧食的軍隊被誘入曹操設下的埋伏,袁紹的又一名將文丑被殺。曹操大挫敵軍鋭氣,順利撤回官渡。他早已準備在官渡決戰了。 [2] 
關羽因功被封為漢壽亭侯。但他認為殺顏良幫了曹操的大忙,足以回報曹操的厚待,放棄了曹操的全部賞賜並留書出走,重歸劉備。曹操敬慕關羽的忠誠,不許部將追趕。

白馬之戰演義

羅貫中的歷史小説《三國演義》在第25章提及了白馬之戰,敍述如下:
顏良率先鋒軍10萬,攻劉延於白馬。劉延屢次告急,曹操派15萬軍隊兵分三路解白馬之圍。關羽新降曹操並得了很多賞賜,希望參加對顏良作戰以回報曹操的厚待,但曹操並不認為非用關羽不可。曹操親率5萬迎戰顏良,但被顏良部下精兵整齊的陣勢所震懾。呂布舊將宋憲魏續相繼請求與顏良單挑,都很快被殺。徐晃出馬戰顏良,大約二十合後敗走。雙方休戰。
在謀士程昱建議下,曹操猶豫地召見關羽,怕他一旦回報了自己的善待就會離開。次日,顏良軍列好陣,關羽陪曹操坐在小山頂向下看,遠遠看見了顏良的麾蓋。關羽跨上赤兔馬衝入敵軍。顏良未及回擊,即被關羽所斬。關羽割下顏良首級綁在馬脖子上,順利返回。顏良軍士氣大損,陷入混亂,為曹操提供了進攻的機會。曹操在白馬之戰中獲勝,殺敵軍無數,還劫奪了很多物資。

白馬之戰點評

帝王本紀通常收錄國家級重大影響的大事 [13-15]  ,不收錄將領們擔任前鋒的小事 [16]  [17]  [18]  。但鑑於白馬之戰、白狼山之戰的前鋒軍隊直接破敵 [10-11]  的重要性,不屬於將領們擔任前鋒的小事 [16]  [17]  [18]  ,而屬於國家級重大影響的大事 [13-15]  ,所以,這2次戰役的前鋒皆被收錄在了曹操時期國家大事的帝王本紀——《三國志·武帝紀》 [12] 
此戰,曹操從被動中力爭主動,指揮靈活,用聲東擊西計,突襲成功。曹軍初戰告捷,有利於官渡之戰發展。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延津之戰”,與“白馬之戰”一起被歷史學家稱為官渡之戰的“前哨戰”。 [2] 
李筌:曹公北救延津,荀攸曰:“今兵少不敵,分兵勢乃可。公致兵延津將欲渡,兵向其後,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留,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行趨白馬,未至十餘里,良大驚來戰。使張遼關羽前進擊破,斬顏良,解白馬圍。此乃示以遠形,而近襲敵也。 [1] 
參考資料
  • 1.    孫武及十一家校注.《中華國學文庫:十一家注孫子》:中華書局,2012年
  • 2.    官渡之戰的許多精彩片段發生在延津  .網易.2016-8-10[引用日期2016-11-05]
  • 3.    《獻帝傳》: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審配、郭圖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授曰:“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兵義無敵,驕者先滅。曹氏迎天子安宮許都,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圖等曰:“武王伐紂,不曰不義,況兵加曹氏而云無名!且公師武臣(竭)力,將士憤怒,人思自騁,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慮之失也。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亡也。監軍之計,計在持牢,而非見時知機之變也。”紹從之。圖等因是譖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與主不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御眾於外,不宜知內。”紹疑焉。乃分監軍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遂合而南。
  • 4.    《三國志·武帝紀》: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
  • 5.    《三國志·袁紹傳》: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不聽。
  • 6.    《三國志·徐晃傳》: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將軍。
  • 7.    《三國志·關羽傳》: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 8.    《三國志·荀攸傳》:後從救劉延於白馬,攸畫策斬顏良。語在《武帝紀》。
  • 9.    《三國志·武帝紀》:荀攸説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裏,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 10.    《三國志·武帝紀》: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 11.    《三國志·武帝紀》:使張遼為前鋒,虜眾大崩。
  • 12.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01]
  • 13.    《三國志·文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2]
  • 14.    《三國志·明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2]
  • 15.    《三國志·三少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2]
  • 16.    《三國志·郭淮傳》:淮督諸軍為前鋒。《三國志·三少帝紀》:五年春二月,詔大將軍曹爽率眾徵蜀。夏四月朔,日有蝕之。五月癸巳,講尚書經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賜太傅、大將軍及侍講者各有差。丙午,大將軍曹爽引軍還。
  • 17.    《三國志·樂進傳》:從擊袁譚於南皮,先登,入譚東門。《三國志·武帝紀》: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
  • 18.    《三國志·毌丘儉傳》:使監軍王基督前鋒諸軍據南頓以待之。《三國志·三少帝紀》:二年春正月乙丑,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戊寅,大將軍司馬景王徵之。癸未,車騎將軍郭淮薨。閏月己亥,破欽於樂嘉。欽遁走,遂奔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