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頸鴉

鎖定
白頸鴉,是雀形目鴉科鴉屬 [11]  大型鴉類動物。白頸鴉的額、頭頂、頭側、頦和喉全為黑色,喉部羽毛呈披針形,並具紫綠色金屬光澤;枕、後頸、上背、頸側和胸部為白色,形成一條白色寬領環;小翼羽和初級飛羽泛綠色金屬光澤;虹膜褐色,喙和腳均為黑色。 [12]  雌鳥與雄鳥羽色相似。 [13] 
白頸鴉分佈於中國的華北、西北、黃河和長江的中下游地區及東南沿海地區,常棲息於低山丘陵至山腳平原的樹林灌叢中。白頸鴉除繁殖期外成小羣活動,也與大嘴烏鴉混羣,善行走,性機警,鳴聲響亮,清晨到田野覓食,傍晚飛回附近村落或林緣的樹上過夜。白頸鴉主要以蝗蟲、螻蛄、甲蟲、毛蟲、蝸牛、蛙、蜥蜴、小鳥等小型動物為食,也食農作物、植物種實、垃圾和腐肉。白頸鴉的繁殖期在2-8月,在長江以北每年繁殖1-2窩,長江以南每年繁殖1-3窩,營巢於村寨附近的高大喬木上,以枯枝、毛髮和纖維等材料構成碗狀巢,窩卵數3-7枚。 [12] 
白頸鴉是一種具有高度智商鳥類,情緒表現較其他種屬烏鴉豐富,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智商也就高於一般鳥類。 [14]  白頸鴉主要棲息在人類居住地附近,然而,大量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其種羣數量已明顯減少,在不久的將來會面臨瀕危或滅絕的危險。 [13]  目前,白頸鴉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收錄,列為易危(VU)。 [15]  2023年6月,白頸鴉被列入名錄,保護等級為“三有動物”。 [16] 
中文名
白頸鴉
拉丁學名
Corvus pectoralis
外文名
Collared Crow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鴉科
鴉屬
白頸鴉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esson, 1831
保護級別
易危(VU) 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
Corvus torquatus

白頸鴉動物學史

白頸鴉是雀形目鴉科鴉屬大型鴉類動物。 [6-7] 

白頸鴉形態特徵

白頸鴉
白頸鴉(3張)
白頸鴉體形比達烏里寒鴉大,除頸背和胸有一白圈外,其餘體羽全黑;成鳥的後頭、翕的上部延伸至上胸白色,這些白羽基部灰色,羽軸亦灰色;其他體羽黑色;喉羽披針狀;頭和喉閃淡紫藍光澤;小翼羽和初級飛羽外翈閃淡綠光澤。雌雄同色。幼鳥羽色與成鳥相似,但白色部分不著,而顯土黃或淺褐色;黑色部分暗純,且無紫綠色閃光;虹膜褐色;嘴、跗蹠、趾、爪均黑色。 [3]  [7] 
大小量度:體重♂385-700克,♀435-535克;體長♂450-535毫米,♀440-497毫米;嘴峯♂47-59毫米,♀49-54毫米;翅♂314-350毫米,♀299-334毫米;尾♂177-222毫米,♀175-199毫米;跗蹠♂52-66毫米,♀55-64毫米。(注:♂雄性;♀雌性) [3] 

白頸鴉近種區別


白頸鴉
體量
體重♂385-700克,♀435-535克;體長♂450-535毫米,♀440-497毫米
體重♂650-1450克,♀600-1240克;體長♂630-710毫米,♀607-671毫米
特徵
額、頭頂、頭側、頦和喉全為黑色,喉部羽毛呈披針形,並具紫綠色金屬光澤;枕、後頸、上背、頸側和胸部為白色,形成一條白色寬領環;小翼羽和初級飛羽泛綠色金屬光澤;虹膜褐色,喙和腳均為黑色
通體黑色,並閃紫藍色金屬光澤。喉與胸前的羽毛長且呈披針狀;鼻須長而發達,幾乎蓋到上嘴的一半。與大嘴烏鴉相似,但體形較大
圖片
白頸鴉 白頸鴉
渡鴉 渡鴉

白頸鴉棲息環境

白頸鴉主要棲息在人類居住地附近,常見於平原、丘陵和低山,也見於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多棲於開闊的農田、河灘和河灣等處,在地上,特別在新耕和施肥地上,緩步覓食。 [3]  [10] 

白頸鴉生活習性

白頸鴉行為及性格特徵

白頸鴉多單獨行動或成3-5只或10餘隻的小羣。清晨飛到田野覓食,晚上很晚才飛回村旁或林緣的樹上過夜。在地上覓食時常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不時扭頭向四處張望。性機警,比其他鴉類更難接近,見人走近,離很遠就飛走。鳴聲較其他鴉類宏亮,常邊飛邊叫,似“kaar-kaar”聲。棲止時,多伸頸鳴叫。有時與大嘴烏鴉混羣。白頸鴉是一種具有高度智商鳥類,情緒表現較其他種屬烏鴉豐富,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智商也就高於一般鳥類。 [3]  [9] 

白頸鴉食物特徵

雜食性。大部分是動物性食物,包括鞘翅目金龜、步行蟲、鍬形蟲、半翅目、鱗翅目幼蟲以及蝸牛、泥鰍、小鳥等;植物性食物包括玉米、土豆、黃豆、小麥及草子。以種子、昆蟲、垃圾、腐肉等為食。 [3] 

白頸鴉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和越南。產地不確定:中國台灣島。 [2] 
在中國的中部、東部和東南部,包括甘肅南部、陝西、遼寧、河北、山東、四川、雲南、海南、廣東、香港、福建,台灣(包括金門及周邊的小島嶼),越南(低地及東京東部,南到安南中部)等地有分佈。 [4] 
白頸鴉 白頸鴉

白頸鴉繁殖方式

白頸鴉繁殖時間及特徵

繁殖期2-8月。在長江以北每年繁殖1-2窩,長江以南每年繁殖1-3窩,窩卵數3-7枚,卵色淡藍綠,具橄欖褐色條紋及塊斑,卵的大小為31-35毫米×21-27毫米。 [3]  [8] 

白頸鴉繁殖行為

通常營巢於懸崖崖壁洞穴中,也在高大喬木的樹洞和高大建築物屋檐下築巢。成羣在一起營巢,有時亦見單對在樹洞中或樹上營巢的。巢外層為枯枝,內層為樹皮、棉花、纖維、羊毛、麻、人發、獸毛、羽毛等柔軟材料。 [3] 

白頸鴉保護現狀

白頸鴉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 3.1:
  • 2004年——無危(LC)。
  • 2008-2016年——近危(NT)。
  • 2018年——易危(VU)。 [2] 
  • 2023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制定《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白頸鴉被列入名錄,保護等級為“三有動物”。 [16] 

白頸鴉瀕危原因

該物種被列為近危,由於獵食的食物趨於枯竭,數量在急劇地減少。由於人類的農業集約化以及隨之而來的過度使用農藥和鼠藥的結果,使其受到了威脅。這種下降被認為是持續的,並且其結果被確認為在幅度上大於看到的,該物種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2] 

白頸鴉發現歷程

2022年11月4日,在孝南區朱湖國家濕地公園淪河左岸一片靜寂的水杉林發現一羣白頸鴉。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