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頰雀鷹

鎖定
白頰雀鷹(Accipiter meyerianus)是鷹科、鷹屬的一種大形猛禽。體長48-56釐米,翼展86-105釐米。雌鳥體型大於雄鳥,羽色黑白對比明顯。上體呈黑褐色,後頸有小亮斑點。頂冠部色深,與白色的眼眉形成明顯對比。臉頰和喉部白色,有小斑點。胸腹部白色,有細小密集的條紋。尾長而寬,黑褐色帶淺褐色。腿黃色。
生活的海拔高度達2,700米。棲息於丘陵、低山森林和森林邊緣,偏好原始低地和山地森林,偶爾可以看到它們棲息在原始森林的空地邊緣。肉食性,在樹叢隱身處或從上方下俯捕獲獵物。以大型鳥類為食,例如生活在巴布亞的裸眶山鳩。偶爾也吃其他松鼠、蜥蜴、青蛙、蛇和昆蟲等動物。分佈於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羣島。
(概述圖參考來源: [8] 
中文名
白頰雀鷹
拉丁學名
Accipiter meyerianus
別    名
白頰鷹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鷹形目
鷹科
亞    科
鷹亞科
鷹屬
白頰雀鷹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Sharpe, 187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外文名
Meyer's Goshawk

白頰雀鷹動物學史

白頰雀鷹的學名“meyerianus”和英文名稱“Meyer's”是為了紀念阿道夫·伯納德·邁耶(Adolf Bernard Meyer 1840-1911),他是一位德國籍的人類學家和鳥類學家,曾在荷蘭及東印度羣島收集鳥類標本。 [5] 

白頰雀鷹形態特徵

白頰雀鷹體長48-56釐米,翼展86-105釐米。是一種黑白對比色的大形雀鷹。上體呈黑褐色,後頸有小斑點,具金屬光澤。頂冠部色深,與幾乎白色的眉間形成對比。眼睛後面具暗紋和發白的眼環。臉頰和喉嚨白色,帶有小斑點。胸部呈白色,在前胸和腹部的其餘部分有細小的條紋。尾長而寬,黑褐色帶淺褐色。腿黃色。後背深色變體幾乎完全是黑褐色,只有後頸斑點作為標記。 [3] 
雌鳥大於雄鳥,它們的翅膀短而圓;尾巴通常很長。非常適合在茂密的灌木叢中飛行。一般腿細長,爪尖細長,中間的爪特別長。 [3] 
白頰雀鷹

白頰雀鷹棲息環境

白頰雀鷹的自然棲息地為亞熱帶或熱帶濕潤低地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濕潤山地森林。海拔高度達2,700米。在新幾內亞,出現於丘陵和低山森林和森林邊緣。很少被觀察到,所以它的習性鮮為人知。在所羅門羣島,該物種棲息地偏好是原始低地和山地森林,偶爾可以看到它們棲息在原始森林的空地邊緣,一般棲息在樹冠和亞冠層。 [2-4] 

白頰雀鷹生活習性

鳥類專家萊茵特(Rheindt)在 2009年4月7日、9日和12日在蘇拉維西島首次觀察到白頰雀鷹,並於2009年4月8日記錄了一對白頰雀鷹。所有的目擊事件都是該物種棲息在700-1,000米的伐木林內單棵高大樹木的裸露樹枝上。 [3] 
肉食性,通過在樹葉中隱身或從上方下撲捕獲獵物。以大型鳥類為食,包括生活在巴布亞的裸眶山鳩。食物也包括松鼠、蜥蜴、青蛙、蛇、昆蟲,甚至蝸牛。 [3-4] 

白頰雀鷹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羣島。 [2] 
在所羅門羣島分佈在科隆班加拉島瓜達爾卡納爾島。俾斯麥羣島分佈在温博伊島(Umboi Island)、新不列顛和瓦託姆羣島(Watom Islands) 。新幾內亞僅分佈在兩個地方,亞彭羣島和克拉特凱山脈(Kratke Mountains)以及巴加巴格羣島(Bagabag Islands)。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分佈於西部省伊迪絲地區(OK Tedi),馬當省施拉德山脈(Schrader Mountains),西部高地省的拜耶爾河(Baiyer River),東部高地省愛尤拉(Aiyura),莫羅貝省庫珀山脈的米西姆山(Mt. Misim),以及中央省的安加邦加河(Angabunga River)上游的維馬裏河(Veimauri River)和埃福吉(Efogi)。從卡卡島的卡卡火山口和巴加巴格島(Bagabag Island)均有蹤跡。 [7] 
白頰雀鷹分佈圖 白頰雀鷹分佈圖 [2]

白頰雀鷹繁殖方式

萊茵特(Rheindt)於2009年4月在蘇拉威西島上聽到了白頰雀鷹疑似求偶的鳴叫聲音。這顯然是人類得到的不多的可靠的繁殖信息。白頰雀鷹在非常高的樹上築巢,曾經發現一窩有3枚卵。從另一個育雛的鳥窩中孵出了2只小白頰雀鷹。這是一個孤獨的巢穴,雌雄疑似共同孵卵並育雛。 [3-4] 

白頰雀鷹保護現狀

白頰雀鷹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2] 

白頰雀鷹種羣現狀

白頰雀鷹的物種總體數量估計為1,000-10,000只,大致相當於670-6,700只成熟個體。
趨勢證明:由於持續的棲息地破壞,懷疑種羣數量正在下降。 [2]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