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頭禿鷲

鎖定
白頭禿鷲(學名:Trigonoceps occipitalis):鷹科、白頭禿鷲屬的一種中等體型的猛禽。體長80-85釐米,翼展207-230釐米;體重3300-5300克。成體羽毛主要為黑色和白色。皺褶的白色腿和腹部通過醒目的黑色胸部與柔軟的白色頭部分開。翎領高呈黑色,鳥喙呈橘色、眼周藍色,面部皮膚呈裸露的粉紅色。兩性異形,主要差別在翅膀內側的羽毛顏色不同,次級羽翼和腹部呈白色。
棲息於2000-5000多米的高山上,經常出沒於大草原、佈滿荊棘灌木的地區或樹木稀疏的地區。喜歡單獨活動,但有時也聚集3-5只的小羣,最多超不過10只。飛翔時兩翅伸成一直線,翅很少鼓動,而是可以利用氣流長時間翱翔於空中,當發現地面上的屍體時,飛至附近取食,食物主要是大型動物和其他腐爛動物的屍體,被稱為“草原上的清潔工”,也捕食一些中小型獸類。
分佈範圍為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紹、馬裏南部、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加納、尼日利亞、厄立特里亞、索馬里、肯尼亞、贊比亞、莫桑比克和南等非洲國家。
中文名
白頭禿鷲
拉丁學名
Trigonoceps occipitalis
外文名
英文 White-headed Vulture
法文 Vautour à tête blanche
國際瀕危等級
極危(CR)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鷹形目
鷹科
白頭禿鷲屬
白頭禿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禿鷲亞科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urchell, 1824)

白頭禿鷲動物學史

白頭禿鷲第一個的確切的紀錄是在英國自然學家伯切爾(Burchell)在1824年出版的遊記《南部非洲內陸之旅》(Travels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ern Africa)裏,描述了他1812年在南非北開普省馬特洛温河(Matlowing River)的旅途上,隊伍中的一隻狗因意外死亡而引來烏鴉及禿鷹自附近過來取食,伯切爾與他的夥伴隨即射殺了其中一隻禿鷹作為標本,並在書中描述及命名為"Vultur occipitalis" [5] 
1842年,勒內·普里梅韋勒·萊松將其設為獨立一屬"Trigonoceps";1951年,英國鳥類學家查爾斯·馬修·牛頓·懷特認為其外觀相似而將其重新分類進“禿鷲屬”(Aegypius)內。自2003年起,白頭禿鷲又被移回萊松所建立的"Trigonoceps"內。白頭兀鷲屬於鷹形目鷹科,是唯一屬於白頭禿鷲屬的物種。 [4-5] 
屬名Trigonoceps是拉丁文的合成詞,由具“三角形”含意的trigonum(源自古希臘語τρίγωνος)及-ceps(源自caput,有“頭部”之意)組成,萊松用以描述其略呈三角形的頭骨。種名"occipitalis"來自晚期拉丁語,是“頭後面的”的意思。從遠處看時,清楚地看到頭部的三角形形狀,並通過覆蓋後部的白色羽絨(如波峯一樣)來強調。正確地指示頭部後側的羽絨所在位置。 [4] 
無亞種,是白頭禿鷲屬下唯一的單型種。有記錄顯示從西部非洲到東南側高地,其體型呈漸大的連續性變化。 [6] 
白頭禿鷲

白頭禿鷲形態特徵

白頭禿鷲體長72-85釐米,翼展2.3米。下體呈白色,頸有白色羽毛,頭部呈白色,淺藍色,具橙色斑點。雌鷲比雄鷲重,雌鷲一般重4.7千克,而雄鷲則重4千克以下。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禿鷲,從遠處和後面看,都可以與禿鷲相比較,但它的頭是“白色”的。除了次級和三級飛羽外,兩性完全相同,雄性為灰棕色,雌性為白色,在飛行時尤為明顯。雌性比雄性大2%,重17%。 [2] 
成鷲的頭部非常引人注目。頭冠和頸背覆蓋着白色絨毛,而側面(如頸部頂部)是裸露的肉色。頸後飾有黑色領子。喙呈橙紅色,基部藍色。虹膜黃色。腿粉紅色。上體呈黑褐色,其均勻性只是被中間覆羽中較淺的翼帶隔開,翼帶呈中棕色,邊緣呈米白色。亞成體羽毛呈灰色而不是黑色(雌性除外,其內覆羽白色,形成清晰可見的表面)。下體具典型的雙色圖案。無論性別,黑色的胸部與白色的腹部和腿部形成鮮明對比。雌性很容易通過內側的次覆羽和腹部形成的大的後部白色區域來區分。較大翅下覆羽的白色尖端和白色腋窩在翅膀中部形成一條白色帶,在身體水平處較寬,到翼角處逐漸變細。 [2] 
幼鳥全身上下包括頭頂呈深棕色,上翼內側覆羽上有模糊的淺黃色鱗片,翼下有一條由較大覆羽尖端形成的狹窄淺色線。頭部和喙的顏色比父母的顏色稍暗。虹膜棕色。幼鳥的羽毛在一歲時開始變化,尚未達到成熟,因此只有在六七歲時,經過一系列的中間羽毛之後,才會獲得完美的成年羽毛。 [2] 

白頭禿鷲棲息環境

棲息於大草原、佈滿荊棘灌木的地區或樹木稀疏的地區,也出現於完全開放的地區,例如半沙漠。有時會穿過茂密的森林。它們生活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從海平面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2] 
喜歡在低海拔的混合、乾燥林地生活,避開半乾旱的刺帶地區。出現在埃塞俄比亞高達4000米的地方,在肯尼亞可能高達3000米的地方,並且分佈在博茨瓦納以刺槐為主的地區。白頭禿鷲通常避開人類居住區。 [1] 

白頭禿鷲生活習性

白頭兀鷲大多獨居。然而,在動物屍體周圍最多可以發現10只以上的個體。通常成對築巢,雌雄都在其領地上方的高空進行環形飛行。在產卵開始之前,它們就在巢穴附近一起睡覺。成年白頭兀鷲大多是留鳥,不像其他常見的非洲兀鷲偶爾需要長途跋涉才能尋找食物。未成熟的白頭兀鷲更加遊牧,在西非的雨季能夠旅行100多千克。 [2] 
該物種通常比其他禿鷲飛得低,並且通常是第一個到達屍體的禿鷲物種。雖然在大型屍體上它們經常出現在禿鷲羣的外圍,但它也經常在小型屍體上被發現,並且可能是偶爾的捕食者。 [1] 
主要吃腐肉,即大型哺乳動物的屍體,但更常見的是事故發生後在路邊發現的小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遺骸、皮膚碎片或其他動物遺骸。亞成鳥也吃鳥卵、鳥類、昆蟲,可能還吃小型哺乳動物。它們還吃在地上發現的大型昆蟲、擱淺的魚或乾涸池塘邊緣的兩棲動物。它們實行盜賊寄生,從其他物種甚至其他掠食者(例如海雕)那裏竊取獵物。有時它們會殺死年幼的火烈鳥。它們還攻擊中等大小的活脊椎動物獵物,如貓鼬、松鼠和巨蜥等。 [2] 

白頭禿鷲分佈範圍

留鳥: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馬拉維、馬裏、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盧旺達、塞內加爾、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非繁殖地:安哥拉。
存在不確定:斯威士蘭和尼日利亞。
遊蕩(非繁殖):加蓬。 [1] 
白頭禿鷲分佈圖 白頭禿鷲分佈圖 [1]

白頭禿鷲繁殖方式

築巢季節因地區而異:西非為10月至11月至翌年5月,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為10月至翌年6月,東非為全年每個月,南非為5月至翌年1月。在雨季結束和旱季開始後幾個月產卵。繁殖的配對成功率為65-75%,然而,每年有高達61%的配對並沒有繁殖,通常是由於上一個繁殖季節的雛雞仍然在依賴父母而造成的。 [1-2] 
白頭禿鷲在樹上築巢和棲息,巢穴醒目地放置在一棵高大的平頂樹的樹冠上,通常選擇金合歡屬植物或猴麪包樹,高度為5-20米。鳥巢直徑80-170釐米,內部襯有香草和馬鬃。在津巴布韋,首先選擇猴麪包樹屬訶子屬的樹木。每窩通常只產一枚卵,孵化時間為51-56天。幼鳥大約在4個月(110-120天)後起飛。在自然環境中,一隻白頭兀鷲幼鳥由一對父母共同撫養長大。 [2] 

白頭禿鷲保護現狀

白頭禿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ver3.1——極危(CR)種。 [1] 

白頭禿鷲種羣現狀

根據一些地區的估計,舊估計有7,000-12,500只成熟個體。這相當於總共10,500-18,750只。然而,對全球物種數量的新估計表明,數量要少得多,僅有5,500只存在(Murn等人,2016年)。這相當於2,500-9,999只成熟個體中僅有3,685只成熟個體。
趨勢理由:該物種被認為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減少。2016年估計每年下降6.7%的中位數(範圍:2.8-8.8%),相當於三代(31.26年)下降88%(範圍:59-94%)(鳥盟 2020年)。博茨瓦納的道路調查支持了這些下降率,1991-1995年和2015-2016年期間記錄下降了78%,相當於三代間下降了87.5%。該物種在整個西非分佈區(2006年)以及整個南部非洲( 2001年)均出現嚴重下降。由於許多重大威脅仍在持續,類似的下降率可能會持續到未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