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項鳳鶥

鎖定
白項鳳鶥(學名:Yuhina bakeri)是畫眉科、鳳鶥屬的小型鳥類,體長12-14釐米。頭頂有可豎直的羽冠、栗色,耳羽棕色具白色條紋,眼先黑色,後枕有一大塊白斑極為醒目。上體橄欖褐色,背、肩具細的白色羽幹紋,兩翅和尾暗棕褐色。喉白色,胸淺棕色,尾下覆羽棕黃色。虹膜褐色或淡紅褐色,嘴黑色,腳肉褐色或暗橄欖褐色。 [1] 
白項鳳鶥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也棲息於次生林、 混交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除繁殖期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小羣。樹棲性,多活動在常綠闊葉林樹冠層枝葉間,頻繁地在高樹頂枝間跳躍或飛翔,有時也下到林下灌木活動和覓食。鳴聲清脆悦耳。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錫金)和緬甸東北部。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白項鳳鶥
拉丁學名
Yuhina bakeri
別    名
白頸鳳鶥
慄頭鳳鶥
外文名
White-naped Yuhin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畫眉科
鳳鶥屬
白項鳳鶥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Rothschild,1926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白項鳳鶥形態特徵

白項鳳鶥
白項鳳鶥(6張)
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和羽冠棕褐色,羽冠末端和枕白色在頭後形成一大的白斑,眼先和眼下黑褐色。耳羽棕色具白色羽幹紋,頭側、頸側、後頸淡棕色或棕褐色。 背、肩、腰和兩翅表面橄欖褐色,各羽均具細的白色羽幹紋;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飛羽暗褐色,初級飛羽外翻邊緣棕白色或淡黃灰色;方尾,暗棕褐色或暗橄欖褐色。頦、喉白色或污白色,胸葡萄褐色或淡棕色、具細的褐色縱紋,腹和兩脅皮黃褐色或赭色,尾下覆羽鏽棕色或淡棕黃色。 [1] 
虹膜褐色或淡紅褐色,嘴黑色,腳肉褐色或暗橄欖褐色。 [1]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16-24克
122-135毫米
11-15毫米
64-69毫米
48-53毫米
21-24毫米 [1] 

白項鳳鶥近種區別

白項鳳鶥的相似種黃頸鳳鶥Yuhina flavicollis)頭頂和羽冠褐色,具白色眼圈,枕和頭側有一灰色環帶,其下有一鏽黃色領環。下體白色,腹和兩脅具少許赭色縱紋。區別明顯,野外容易識別。 [1] 
黃頸鳳鶥 黃頸鳳鶥
白項鳳鶥 白項鳳鶥

白項鳳鶥生活習性

習性: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也棲息於次生林混交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除繁殖期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小羣。樹棲性,多活動在常綠闊葉林樹冠層枝葉間,頻繁地在高樹頂枝間跳躍或飛翔,有時也下到林下灌木活動和覓食。鳴聲清脆悦耳。 [1] 
叫聲:尖聲的chip及輕柔的唧啾聲。另有清脆的zee zee及告警時的高叫。 [4] 
食性:留鳥。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1] 

白項鳳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錫金)和緬甸東北部。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北部貢山、西藏南部墨脱等地。 [1] 
白項鳳鶥分佈圖 白項鳳鶥分佈圖

白項鳳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中,營巢位置和巢的形狀都有較大變化:如巢呈球形,則多置於地上或離地不高的灌木低枝上;有時巢呈半球形或深杯狀,則多置於樹木或灌木枝權上,有時也置巢於樹幹上苔蘚和地衣中或置巢於岩石縫隙中(Baker,1922),巢材主要為苔蘚混雜有少量根和葉。巢內墊有細根。每窩產卵3-4枚,卵的大小為11.7-21毫米×14-15毫米。雌雄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1] 

白項鳳鶥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5]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