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頂河烏

鎖定
白頂河烏(學名:Cinclus leucocephalus)是河烏科河烏屬的鳥類,頭頂灰白色,體羽黑褐色,較短而稠密。嘴較窄而直,嘴長與頭幾等長;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無嘴須,但口角處有短的絨絹狀羽。鼻孔被膜遮蓋。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較短,尾羽12枚。跗蹠長而強,前緣具靴狀鱗;趾、爪均較強。
棲息活動於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他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
外文名
White-capped Dipper
中文學名
白頂河烏
拉丁學名
Cinclus leucocephal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河烏科
河烏屬
白頂河烏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Tschudi, 1844

白頂河烏形態特徵

白頂河烏(圖2) 白頂河烏(圖2)
白頂河烏身長15釐米。成鳥的頭頂灰白色,鳥體的背,肩,臀,飛行羽毛和尾巴是一致的深黑褐色。下巴,喉嚨和前胸部形成一片白色,與腹部和兩側形成對比。背部和翅膀顯示相同的深黑褐色。眼先,臉頰和背後的眼部周圍形成一個暗棕黑色面具。黑色翅膀的底面內側完全是灰色,在飛行中的可見線紋白斑。虹膜棕色,鳥喙黑色,腿和腳均是灰色。幼鳥的背部、臀部和腹部的羽毛有明確的分界限。胸部的羽毛具條紋。 [1] 

白頂河烏分佈範圍

分佈於南美洲東北部和西部,包括安第斯山脈、委內瑞拉、玻利維亞中部、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秘魯。

白頂河烏棲息環境

棲息於森林及開闊區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間溪流。棲息地位於海拔從1000-3900米不等。

白頂河烏生活習性

在部分地區有季節性垂直遷移。身體常上下點動,作振翅炫耀。善游泳及潛水,頭從水中冒起如瓶塞。活動於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從不遠離河流而飛往他處,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動,遇驚及受到干擾時,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飛翔較迅速,飛行路線呈直線狀。在距水面較近處活動,飛行距離常很短,往往由一塊岩石飛到另一塊岩石上。如中途遇見人,能很快地轉向相反的方向,順河川飛走。能突然潛入水中,在急流中行走,或作短距離的浮游。
河烏通常成對活動,貼水面飛行,冬季聚成小羣常以2-7只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凍水域活動、覓食。在水底礫石間或水面上及河灘的礫石中找尋食物,
主食水生昆蟲及其他幼蟲,蚯蚓,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的種子、樹葉,小魚、甲殼類、蜘蛛、蝸牛等。 [1] 
白頂河烏(圖3) 白頂河烏(圖3)
白頂河烏(圖4) 白頂河烏(圖4)

白頂河烏繁殖方式

產卵時間因緯度不同有很大差別。在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是11月到3月;在哥倫比亞看到雛鳥是10月,而在秘魯是5月至7月。巢築在水邊岩石下或樹根下,呈圓屋頂狀。為台蘚、細枝等構成。每窩產2枚卵,孵化期為16-18天,雛鳥需要25-28天育成。 [1] 

白頂河烏亞種分化

白頂河烏(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分佈
1
白頂河烏哥倫比亞亞種
Cinclus leucocephalus rivularis
哥倫比亞山脈北部的聖瑪爾塔
2
白頂河烏厄瓜多爾亞種
Cinclus leucocephalus leuconotus
塞拉利昂的德佩裏哈、厄瓜多爾、安第斯山脈
3
白頂河烏指名亞種
Cinclus leucocephalus leucocephalus
安第斯山脈、玻利維亞、秘魯和第聖克魯斯
[2] 
白頂河烏(圖5) 白頂河烏(圖5)
白頂河烏(圖6) 白頂河烏(圖6)
白頂河烏(圖7) 白頂河烏(圖7)

白頂河烏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白頂河烏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