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音長汗遺址

鎖定
白音長汗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林西縣,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白音長汗遺址在1988—1991年進行發掘,揭出千斤營子類型、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五種遺存。其中以興隆窪文化為主,有兩個彼此緊鄰的圍壕,各自環圍了20餘座半地穴式房址和一些坑穴。兩圍壕以西的坡頂處尚有一些墓葬,多半也屬於興隆窪文化。 [1]  白音長汗遺址直接影響着該地區時代略晚的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豐富了赤峯地區史前文明的發展譜系及脈絡。 [2] 
2013年5月,白音長汗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中文名
白音長汗遺址
編    號
7-0055-1-055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林西縣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十餘萬平方米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國共和國國務院

白音長汗遺址歷史沿革

白音長汗一期小河西文化遺址距今8200年前,是該地區最為原始性的聚落遺址,而距今8200—7200年的二期興隆窪文化遺址是小河西文化的延續與發展。距今7400—7200年左右的二期乙類晚段遺存屬興隆窪文化白音長汗類型。距今7200—6470年的白音長汗三期遺存可分為甲、乙兩類,屬趙寶溝文化。白音長汗四期早、中段距今約6400—5300年。 [4] 
1986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政府修建平雙(河北省平泉縣—內蒙古林西縣雙井店鄉)公路時發現白音長汗遺址, [5]  1988年、1989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1991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聯合再次進行了考古發掘。三次發掘共揭露7264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遺蹟遺物。 [2] 

白音長汗遺址遺址特點

根據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查、勘探和發掘情況,白音長汗遺址為南北兩個聚居區,分為五期七類。
一期遺存為小河西文化,發現遺存較少。
白音長汗遺址
白音長汗遺址(3張)
二期遺存為興隆窪文化,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為南台子類型,分佈在遺址西南部山頂東坡上,遺蹟、遺物數量較少,出土有陶器、石器等。一種類型為白音長汗類型,分佈在山東坡,數量最多,是白音長汗遺址中最主要的遺存,遺物十分豐富。為兩處相鄰的聚落遺址,均由房址、灰坑、墓葬區、圍溝組成,較為完整。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絕大多數為長方形,少數是方形,設有門道。多數房址內有灶,分石板坑灶、地面灶兩種。房址內柱洞發現較少,窖穴不多,壁龕破壞嚴重。居住面上遺留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
三期遺存為趙寶溝文化,有兩種類型。一種為趙寶溝類型,有三排房址,遺物較為豐富。一種為西荒山類型,有房址和灰坑,遺蹟數量較少。
四期遺存為紅山文化,遍佈整個遺址,有房址、灰坑和墓葬等。
五期遺存為小河沿文化,遺蹟較少,只發現灰坑。陶器以素面和細繩紋為主,不見之字紋。 [2] 

白音長汗遺址文物遺存

白音長汗遺址文物遺存
白音長汗遺址文物遺存(2張)
白音長汗遺址一期遺存:陶器種類單一,主要為夾砂褐陶素面筒形罐,陶質疏鬆,器體較大,器口用泥條做簡單裝飾。
白音長汗遺址二期遺存: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陶器為大宗,多為夾砂陶,以夾粗砂黃褐陶和夾粗砂黑褐陶為主。器形有筒形罐、杯、盆、缽、碗、盤、盅、盞、紡輪等。大部分器表有裝飾,紋飾有之字紋、勾連紋、凹弦紋、附加堆紋凸泥帶、平行豎線紋、平行斜線紋、短交叉線紋、網格紋、篦點紋、折線紋、人字紋、波浪紋、菱形紋、短線紋等,以之字紋和勾連紋最具代表。石器數量較多,以磨製為主,其次為琢制石器,打製石器數量也較多,器形有石刀、鏟、斧、磨石、紡輪、鋤形器、網墜、石葉、刮削器、石核、飾件、石雕人、石蛙形器等。玉器只發現少量玉管、玉塊、玉蟬。骨器亦較少,器形有刀、柄、簪、錐、針、鏃等。蚌器數量較多,有蚌珠、蚌臂釧、蚌刀、叉形蚌器等。
白音長汗遺址三期遺存:為趙寶溝文化,有兩種類型。一種為趙寶溝類型,有三排房址,遺物較為豐富。一種為西荒山類型,有房址和灰坑,遺蹟數量較少。
白音長汗遺址四期遺存:遺物數量較多,種類豐富,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為多數,主要為生活用具。以夾砂陶為主,素面器較少,紋飾有之字紋、劃紋、附加堆紋、乳釘紋、指甲紋、凹弦紋、壓印平行短線紋、窩紋、編織紋等,並有一定數量的彩陶。
白音長汗遺址五期遺存:小河沿文化,遺蹟較少,只發現灰坑。陶器以素面和細繩紋為主,不見之字紋。 [2] 

白音長汗遺址研究價值

白音長汗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基本涵蓋了西遼河流域從早到晚各時期考古學文化內涵,尤以興隆窪文化白音長汗類型和紅山文化遺存最為豐富,在西遼河流域乃至內蒙古地區十分罕見。白音長汗遺址直接影響着該地區時代略晚的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豐富了赤峯地區史前文明的發展譜系及脈絡,為西遼河流域史前聚落研究及中華文明探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 

白音長汗遺址歷史文化

白音長汗遺址現存面積十餘萬平方米,有房址、灰坑、墓葬、聚落圍壕等遺蹟。該遺址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南台子類型、興隆窪文化白音長汗類型、趙寶溝文化趙寶溝類型、趙寶溝文化西荒山類型、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其中興隆窪文化類型的遺存最為豐富,該文化遺存被專家認定為興隆窪文化白音長汗類型。 [2] 

白音長汗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白音長汗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白音長汗遺址旅遊信息

白音長汗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峯市林西縣南部西拉木倫河北岸,西拉木倫河主河道距遺址兩公里,古河牀從其南部通過。該遺址位於黃土堆積的低山丘陵區,處於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交界的氣候敏感帶。遺址坐落於白音長汗村西南約500米的一列山岡上。 [6] 
參考資料
  • 1.    王魏總主編,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3,第152頁
  • 2.    塔拉,陳永志,曹建恩主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考古攬勝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60年重大考古發現= The major discoveries in the past 60 years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ner Mongolia,文物出版社,2014.08,第12-15頁
  • 3.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3-04]
  • 4.    劉俊男,邱方利.從白音長汗等遺址看西遼河地區史前家族組織的演進[J].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第1期).
  • 5.    索秀芬,郭治中.白音長汗遺址紅山文化遺存分期探索[J].內蒙古文物考古,2004,(第1期).
  • 6.    劉肖睿, 孟慶旭. 試論白音長汗遺址的聚落結構[J]. 草原文物, 2018, (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