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霧村

鎖定
白霧村,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娜姑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會澤縣西部,金沙江東岸、以禮河西岸,地處川滇交界處,東距會澤縣城約25公里,村域面積9.9平方公里 [1] 
白霧村四周羣山環繞,北部為老烏青山山脈的老尖山,南部為娜姑壩子,主要河流有小江以禮河及海河,皆屬金沙江水系。白霧村建築主要垂直或平行於街巷佈置,白霧古戲台佈置在傳統村落中心位置,作為村落的中心。村落內有壽福寺等風景名勝 [1]  。白霧村早在西漢時期就是軍商往來的要道驛站,明朝中後期東川府(府治會澤)銅礦的開發,帶來了白霧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屬會澤西部的商貿重鎮,形成了南銅北運的大站和明、清王朝鑄幣銅料的主供地,被譽為“萬里京運第一站” [2] 
2005年9月16日,白霧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3]  。2012年12月17日,白霧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列為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 [4] 
中文名
白霧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娜姑鎮
村域面積
9.9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農業、旅遊業
主要景點
會澤大地縫、壽福寺等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白霧村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時設犍為郡,置堂琅縣(今會澤、巧家、東川)為郡所屬,白霧村即是堂琅縣的轄地。
東漢永初元年(107年),堂琅縣隸犍為郡屬國都尉。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取成都後,分犍為郡地設置朱提郡,堂琅縣屬之,仍轄白霧村。
兩晉時,滇地先後屬西晉成漢和東晉。
南朝宋永初年間時置寧州,轄有白霧村。
唐初武德四年(621年)白霧村改隸恭州,成通年間屬南詔設立的東川郡。
元代初年置閎畔萬户府,後改為閟畔軍民總管府,隸烏撤、烏蒙等處宣慰司。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立東川路,隸雲南行中書省。
明代前期,白霧村就已經形成完整的集鎮規模。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東川土府,十六年(1383年)升為東川軍民府,改隸四川布政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東川土府內附。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東川土府祿氏獻土,改流,置東川府,設立汛塘制度,在娜姑下設則補汛,汛署雲峯,轄有阿木可租(今屬四川會東縣)等9個塘。
清雍正四年(1726年),將東川改隸雲南,次年設置會澤縣,下設則補巡檢司。六年(1728年)東川革除“六營長、九夥目”,改置四鄉八里,娜姑為崇禮鄉,領村十八。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白霧村領村三十三。
民國二年(1913年)4月,改會澤縣為東川縣,民國八年(1919年)復改為會澤縣,轄25個鄉鎮,娜姑被劃成白霧鎮和則補鄉。 [2]  [5] 

白霧村地理環境

白霧村位置境域

白霧村位於雲南省會澤縣娜姑鎮,位於會澤縣東部,距會澤縣城約25公里,東接金鐘鎮五星鄉;南鄰大海鄉;西瀕小江和金沙江,與昆明市東川區及四川省會東縣隔水相望;北與老廠鄉和巧家縣蒙姑鄉接壤,村域面積9.9平方公里 [1]  [6] 

白霧村土壤植被

白霧村土壤成土因素稍顯複雜,有地帶性土壤褐紅壤、燥紅土、棕紅壤、亞高山草甸土等,也有非地帶性土壤水稻土、沖積土 [6] 
白霧村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針葉林、櫟類混交林為主,主要樹種有華山松雲南松、杉松、櫟、桉、白楊、柳等。珍貴樹種有銀杏、柏和槐等。境內建有三級聯營林場,造林面積1149645畝,森林覆蓋率為1906% [6] 

白霧村水文

白霧村境內主要河流有小江、以禮河及海河,皆屬金沙江水系。小江發源於尋甸縣清水海,由南向北流入金沙江,全長148公里,下游流經娜姑鎮境內28公里,流域面積604平方公里,河牀高差305米,平均坡度為10.9%。以禮河發源於待補鎮的野馬川,由南向北流經巧家縣匯入金沙江,全長122公里,流域面積2558平方公里,河牀高差1400米,年均流量15.9立方米/秒。海河發源于娜姑壩子北部,向南流經隧洞後,轉向北流經王家山注入小江。全長28公里,年均流量1.24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91.7平方公里,河牀高差為1220米,平均坡度40.3%,有效灌溉面積2121畝 [6] 

白霧村氣候

白霧村屬南温帶高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温13.1℃,全年無霜期208天,年平均降雨量在7616~8316毫米之間,年平均相對濕度67% [6] 

白霧村村落特色

白霧村選址理念

白霧村選址在娜姑壩子的東偏南方向,北靠老烏青山山脈的老尖山,南面面向開闊平坦的娜姑壩子,靠山面壩。總體的山水格局為:青山為屏、綠水環繞、田園風光。風水的五要素即為龍、穴、向、沙、水,其中龍居首位。龍代表的就是山的脊樑,白霧村選擇背靠老尖山就是考慮龍氣活躍 [6] 

白霧村空間佈局

白霧村
白霧村(6張)
白霧村建築主要垂直或平行於街巷佈置,白霧古戲台佈置在村落中心位置,作為村落的核心。白霧村一條東西向的白霧主街道作為村落的軸線,絕大多數古建築均沿主街道兩側佈置。白霧街原有城堡城牆護衞,城堡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古城堡圍白霧街依街順勢而建,大致呈梯形。城牆據得勝橋設卡,南面依城牆置柵子,西、北兩面均築有拱洞型城門。 [6-7] 

白霧村經濟社會

白霧村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白霧村共有户籍人口6501人,常住人口6501人 [1] 

白霧村經濟

白霧村的主要產業為農業、旅遊業。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白霧村集體年收入5822萬元,人均年收入6890元 [1] 

白霧村主要景點

白霧村三聖宮

三聖宮,俗稱文廟,位於白霧街中段北側。座北朝南,佔地面積532畝,房屋建築面積155035平方米。沿中軸線分別建有門樓、牌坊、魁星閣、大成殿,兩側建廂房、書房、偏殿等配套設施,共三進大小七天井。整個建築羣體,疏密合理,錯落有致,佈局嚴謹,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傳統風格。全部建築除牌坊及第二進東邊廂房拆毀外,其餘全部保存。門樓臨街而建,一樓一底面闊三間,通面闊117米,硬山穿鬥結構,前檐置半裝飾性斗拱;明間為通道,面闊3米,較左右次間窄12米,穿門樓達第一進天井,上台階達第二進院。台階頂端原建有木石結構的高大牌坊,1966年破四舊被拆毀。第二進天井系一操場,東西寬約35米,南北長約17米,可容納千餘人 [6] 
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3張)
魁星閣建在操場北面,閣為重檐歇山頂抬梁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柱網平面呈正方形。下層面闊三間83米,前檐出廊,明間前後置雕花六抹頭格子門,作為進出通道。左右次間用琴板裝隔,東西兩端砌山牆;樓層外檐迴廊,琴板裝隔,室內井字天花,彩繪二十四孝圖。屋面翼角起翹凌空,四檐下檁枋、雀替、鴕蜂等雕刻精細,圖案設計獨具匠心,別緻而典雅。魁星閣後即第三進大成殿。大成殿為穿鬥抬梁混合歇山頂殿宇,面闊三間1455米,地面青磚鋪地。殿內正中供關聖神像,左邊供孔聖人牌位,右邊供文昌神像。殿前建有天子台,用六面平青條石砌築,枱面用方磚鋪成,四周圍石欄。
三聖宮自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建成,未作過整修,全部建築保存較為完整,僅魁星閣屋脊作過改建,其餘均保持原貌。宮內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之通知、二十五年(1820年)之告示等碑刻,道光年間添制的墨石香爐,石獅等石雕仍然完好保存 [6] 

白霧村壽福寺

壽福寺,又名禹王宮、湖廣會館,位於白霧街東部。該寺座北朝南,整個寺為一四合大院,由山門、正殿和兩廂組成,佔地面積1950平方米。正殿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之上,台基高15米;殿為穿鬥與抬粱混合式歇山頂殿宇,面闊三間,通面闊133米,其中明間面闊較寬,達53米,左右次間各4米。通面深122米殿前檐出檐較深,檐高僅395米,殿前東西兩廂建廂房各三間,均為穿鬥與抬梁混合式硬山頂結構。全部房屋保存較為完好。壽福寺始建於明末,清道光年間曾作過修繕,主要翻修屋面,原殿內供有如來,禹王,座、行祖君(王靈宮)及魯班等神像,每年陰曆3月15日、9月15日舉行廟會,行祖君可以請出遊行,遊行時,武樂開道、文樂隨行。俗稱“打青醮”。並逐漸形成一種地方民俗與宗教活動 [6] 

白霧村那咩小箐

那咩小箐,位於娜姑鎮白霧村西北面山嶽的落水沙廠村,距離會澤縣城20公里左右,面積約2平方公里。箐深林密,三面環山。箐內有林木花卉杉、雲南松、華山松,水冬瓜、刺柏、青崗、馬桑、栽秧果、野櫻桃、白楊、毛竹、蕨類、杜鵑花、蘭花、野菊。動物有狐狸、兔、獾、松鼠、野雞、畫眉、啄木鳥、布穀、蛇等 [6] 

白霧村財神廟

財神廟,位於娜姑鎮白霧街村西北,現為白霧小學使用。廟為一四合院,座北朝南,佔地面積2049平方米。門樓面闊三間,歇山頂抬梁穿鬥式混合結構,共二層,明間為山門,左右次間前檐裝美女窗至檐下,這一建築形式在古代建築中尚不多見,可謂別具一格。進山門穿過天井即為正殿。殿建在一石台基上,台基高21米,青石砌成。殿為穿鬥與抬梁混合式歇山頂殿宇,面閣三間139米,殿內原供奉財神爺趙公明神像,是人們祈求豐收、財源茂盛、開張鴻發及隆慶昇平的地方,早年香火不絕。殿前東西兩側各建廂房三間,東西山牆下有配殿各一間。財神廟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民國時期曾為區公所、鎮公所、地方民團等機構使用,1949年以後曾作娜姑區政府,白霧公社駐地,現由白霧小學管理、維修、使用,全部建築至今完整保存 [6] 

白霧村太陽宮

太陽宮,又稱通海廟。位於白霧街西北側,佔地面積1563平方米,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宮坐北向南,由山門、大殿、東西配殿及東西兩廂組成的四合院。山門臨街,建於高3米的石砌基台之上,台前置石階15級。門樓面闊46米,進深6米,檐高36米。進山門即是天井,穿過天井為正殿。正殿基台高17米,砌石階9級。大殿穿鬥與抬梁相結合的木構架,通面闊三間137米,通進深11米,檐高42米,頂覆青簡板瓦。單檐歇山頂,粱枋繪彩,天花板上繪“女媧補天”等上古神話。大殿東西兩側為配殿,各面闊三間,通面闊94米,通進深7米,檐高36米。原東西兩廂各三間,已拆除。大殿內塑太陽、太陰及軒轅像,東西配殿分別塑有伏羲氏和神農氏。
太陽宮為通海籍人陳氏籌資建造,故亦稱“通海會館”。宮中保存有完好的清光緒年間製作的墨石方鼎形香爐一座,高0.82米,寬1.2米,厚0.65米,重約400千克。香爐正面陽刻“太陽官”三字。該宮原東西兩廂為陳氏家族議事之所,曾辦過私塾 [8] 

白霧村聖若瑟教堂

聖若瑟教堂
聖若瑟教堂(3張)
聖若瑟教堂位於白霧街西段,整體建築坐北向南,佔地面積1225平方米。教堂臨街而建,由門樓、東西廂房和教堂組成。門樓面闊3.6米,進深4.9米,檐高3.36米,置有編花脊頂。進入門樓穿過天井即是教堂,教堂為中西式建築,通面闊三間135米,穿鬥式木構架,硬山頂,青瓦覆蓋屋面,青磚貼牆,明間為禮堂,面闊65米,進深158米,檐高65米。禮堂大門上部呈“W”型頂,上豎十字架。門首上方嵌有圓形花飾圖案,並置“聖若瑟堂”橫匾。左右次間各為一底一樓,面闊皆為35米,進深65米,檐高46米,底層裝有清式六抹頭格扇門。教堂前設廊,寬3米,長13米,廊外沿置條石護欄,護欄下為花圃。院中東西廂房各二間,通面闊9米,進深52米,檐高33米。
聖若瑟教堂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原址在今白霧辦事處一村、盤龍寺前面(現為農户住宅)。民國二年(1913年)在白霧街今址新建,並增建女修道院一所(現為農户住宅),均系意大利傳教士出資主持建造。教堂除供天主教徒進行宗教活動外,還設有西醫診所。天主教堂1991年經中共會澤縣委會統戰部門修復後,交由白霧天主教教管小組管理使用。養濟院,又稱體仁院,俗稱“老人房”。位於白霧街東北角,坐北向南,佔地面積410平方米。院置正房三間,東面廂房二間。正房通面闊125米,通進深8米,檐高33米。穿鬥式木構架,單檐硬山頂,青瓦覆蓋屋面。東西廂房二間,一間為“饗堂”,一間稱“浮厝”,現已拆除。143畝。養濟院正房三間今仍保存完整,現由農户居住 [6] 

白霧村民居院落

白霧街陳氏民居位於白霧街中段南側,房屋坐北向南,佔地11.7171萬平方米,共二進院落,內院為傳統的一顆印式的四合五天井建築。內院正房建於石砌基台之上,基台高1.1米,置石階7級,全用六面石砌成。正房穿鬥式木構架,單檐硬山頂,青瓦覆蓋屋面。通面闊三間12.77米,通進深5.35米,檐高513米。檐坊繪彩,前檐出廊14米。正房兩山下建東西配房各一間,面闊均為39米,進深56米,檐高405米。東西配房前有大小相同的小天井各一個,長27米,寬274米。內院有東西廂房各三間,通面闊各1065米,通進深535米,檐高5米,前檐出廊1米。南面建對廳三間,與正房三間相向,通面闊1277米,通進深675米,檐高5米,前檐出廊1米。對廳兩山下建東西配房各一間,大小相同面闊39米,進深42米,檐高46米。配房前置小天井各一個,各長3米,寬1米。內院建築從外觀上看為一底一樓,實則是一底二樓,樓前檐設迴廊串通。院中為方形天井,邊長為9米,全用打製規整的六面石板按雙喜圖案鋪成。院內前檐迴廊廊柱置鼓形、瓜形墨玉柱礎10個,造型別致,磨製精細。對廳與外院相隔,明間即為內外院通道。樓層和底層均裝有雕花六抹頭格扇門和斜格梅花圓形檻窗。外院天井呈長方形,東西長866米,南北寬788米。外大門開在南面照壁東側,門樓面闊195米,進深165米,檐高31米。外院有東西廂房各二間,均為通面闊782米,通進深7米,檐高35米。門樓、照壁及後圍牆上均設有槍眼 [6]  [8] 
陳氏民居建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系民國時期白霧鎮民團團首陳炳私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土地改革時由當地人民政府沒收,自1951年至1976年,為娜姑區公所駐地,現由白霧村委會管理使用。1995年,會澤縣人民政府公佈該民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6] 

白霧村歷史文化

白霧村傳統民俗

  • 雲峯寺廟會
雲峯寺廟會每年都是由主持僧尼——德果師操辦,年內舉辦四次,即農曆正月十九、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每逢廟會,都有大批僧尼,居士和朝山者趕來參加。有昆明圓通寺、華亭寺、大理崇聖寺、會澤西來寺等寺廟僧眾,或講經、或唸佛,氣氛莊嚴肅穆。拈香拜佛者成羣結隊,禱告虔誠。門樓戲台上,演出地方特色甚為濃郁的花燈、滇劇,觀眾擁擠,小街上游客雲集,擺攤設點,地方小吃到處皆是 [9] 
  • 娜姑水龍
水龍是清代和民國時期民間遇乾旱求雨的一項羣眾活動,遇到大旱無雨之年,村民們聚集於三聖宮(文廟)唸經祈禱,一、三、五天不等。接着便迎香請水、扯街子(踩龍頭),將白霧街的集市貿易遷至盤龍寺趕集。然後將春節燈會收藏的竹篾紮成的龍架子抬出來,用柳枝攀紮成水龍,由7或9人組成,抬起水龍躍入龍塘(原盤龍寺龍潭)遊一週,上岸後沿盤龍寺耍起,並有樂隊文,武場隨行伴奏。所過村户家家都要儲水潑灑。水龍過後即清街(掃除),氣氛甚為活躍 [9] 

白霧村文物古蹟

  • 娜姑社倉
文物古蹟
文物古蹟(12張)
娜姑社倉,又稱義倉,位於白霧街北段(原北城門東側)。坐北朝南,佔地108平方米。社倉置正房三間,無附屬建築。正房三間通面闊1248米,通進深86米,檐高488米,脊高661米,硬山頂。穿鬥木構架,青瓦覆蓋屋面。該房建於一石砌基台之上,石基台為面石砌成,高9米,置石階5級。
社倉為會澤縣文廟使用的倉廩,同時儲備地方積穀,一遇災荒年月,即可開倉賑濟災民。社倉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東川府志》雍正版載:“社倉四處,一在娜姑關帝廟西側”。由會澤縣城文廟出資建蓋 [6] 
  • 白霧街古戲台
白霧街古戲台位於白霧街中西部,坐南向北,建築面積154平方米,抬梁與穿鬥相結合的木結構建築,通面闊三間14米,通進深11米,單檐歇山頂,四翼角起翹,屋面覆青筒板瓦,檐高46米,台底層為店鋪,上為戲台,枱面與後台之間用琴板作八字型隔斷。左右設上、下場門,門首懸“出將”、“入相”小匾。抬梁部位置天橋,用於置景。戲台東西山牆內壁分別繪“龍吟”、“虎嘯”水墨畫,形態逼真。戲台前是一露天廣場,可容納二千餘人。戲台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系當地木匠郭景堂設計監造。竣工後,常年都有京劇、川劇、滇劇、梆子、花鼓戲或花燈藝人登台演出,影響較大。最為隆重的是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李雙蘭率領馳名川滇的川劇“吉慶班”到娜姑,演出傳統劇目《目連傳》和《時遷偷雞》等,演出長達44天。凡遇演出時,距娜姑三四十里的民眾,有的舉家擔食前來觀戲。本地業餘演唱團體也經常在此台演出,因而戲台逐漸成為娜姑歷史上羣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動場所。在後台牆壁上,寫滿了各地藝人在此台演出時的題詞、留言和劇目等。
白霧街古戲台使用至1972年後,原生產隊翻修屋面,並用土牆封閉明次間,作公房使用。1982年又作為集體財產轉賣給農户為私宅。現除戲台內裝琴板被拆除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6] 
  • 郭家祠堂
郭家祠堂位於白霧街東頭,湖廣會館門前大路邊,坐北朝南,佔地4895平米。祠堂建於清同治三年(1877年),由門樓、大殿、東西配殿和東西廂房組成,為一進四合院。整體建築結構嚴謹,佈局得體,有濃郁的滇東北建築特色。門樓面闊349米,進深312米,脊高56米,檐高425米,抬梁與穿鬥相結合木構架,歇山頂,單檐起翹,青瓦覆蓋,雀替,夾牙檁枋雕刻精細。進入門樓即是天井,穿過天井為正殿,正殿通面闊三間1178米,通進深84米,脊高763米,檐高468米。抬梁與穿鬥相結合木構架。單檐歇山頂,青瓦覆蓋。檁枋窗欞雕刻細膩、新穎別緻,置有夾牙、雀替,明間置半照,正殿建於石砌基台之上,台高09米,置石階5級。正殿東西兩山下建有配殿,各通面闊三間585米,通進深57米。東西廂房各三間,通面闊1135米,通進深557米。祠堂系白霧街郭姓祖人郭清所建,為郭姓家祠 [6] 
  • 得勝橋
得勝橋,又稱小石橋,位於白霧街東面,緊依白霧街城堡東門而建,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銅運古道通往會澤縣城的交通橋樑。為單孔石拱橋,橋身長4.38米,橋面寬3.28米,失高3.25米,孔跨徑2.9米 [6] 
  • 四方古井
四方古井位於白霧街東面,依白霧街城堡東門而建,過去一直供村民取水使用,後來由於村民都使用自來水,古井基本不再使用,但是古井依然源源不斷的在冒水 [6] 

白霧村非遺項目

洞經音樂主要流行於雲南省的漢族、白族、納西族羣眾中,它原是一種道教禮儀音樂,因以誦唱《大洞仙經》經文為主要內容而得名。其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每個流傳地區都有獨立成套的各類曲調,數量四十首至百餘首不等 [10] 
白霧村洞經音樂演奏是由白霧村的普通村民,閒暇時聚在一起演奏的音樂,古樂演奏隊由15人組成,成員多為年長者,樂器自帶,在三聖宮裏祭過道教神靈後,便莊嚴入座。鼓聲響起,嗩吶陣陣,隨後木魚,笛聲悠揚,演奏出美妙旋律 [9] 

白霧村特色物產

  • 鹽水石榴
鹽水石榴是娜姑鎮的特產,因主產於鹽水河兩岸而得名,是一種漿果類獨特的優良水果。由於獨特的自然環境,使石榴這一水果在鹽水栽培歷史較長,清乾隆年間就已著名。品種有火炮、綠皮、銀皮、花紅皮、鐵皮等。顆粒紅灼晶亮,籽核糯軟 [11] 
  • 黃果
黃果是娜姑特產品之一,因主產於小江河谷的李開坪子,故歷來直稱“李開坪子黃果”,李開坪子位於小江及金沙江匯合處的東端,海拔820米,黃果是紅桔與甜橙的天然地方雜交品種,皮色蠟黃而有光澤,鬆軟易剝,肉質肥嫩 [11] 
  • 大葱
大葱,是娜姑鎮獨具地方特點的冬早蔬菜品種,種植歷史久遠,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蔬菜之一。大葱性温,味辛,甘,含豐富的多種維生素及葉綠素。可入藥 [11] 
  • 會澤火紅黑山羊
會澤火紅黑山羊屬雲嶺山羊短毛型,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期的自發性本品種選育而形成的地方品種,是會澤縣乃至曲靖市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之一。火紅黑山羊飼養歷史悠久,主要分佈在會澤縣的火紅、樂業、馬路、礦山、迤車、大井一帶,以產肉性能好、屠宰率高、板皮優良著稱。
火紅黑山羊以產肉為主,肉皮兼用。肉色為鮮紅色或暗紅色,羶味輕,無異味。板皮厚軟,細膩,俗稱“棉花皮”。火紅黑山羊性格頑強、神經敏鋭、行動敏捷、喜攀緣、好登高,體格中等、身軀較長、顏面直而短、嘴筒較細、門齒髮達、嘴唇靈活、四肢結實、蹄質堅硬、頸部較粗、胸寬、背腰平直,公羊均有角、母羊少數無角、角質堅硬呈黑色、扁長而向後傾斜,公羊發育良好,母羊乳房下垂不明顯,毛色多為黑色、毛粗而長,最長可達20釐米、被毛下面無絨毛 [11] 

白霧村榮譽稱號

2005年9月16日,白霧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3] 
2012年12月17日,白霧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列為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 [4]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百佳避暑康養金地標榜”。 [12] 
2020年8月26日,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13] 
2021年11月12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的2021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15-16] 

白霧村旅遊信息

導覽圖
導覽圖(2張)
白霧村位於娜姑鎮東南面,距鎮政府駐地約5公里,距會澤縣城約19公里,在娜姑鎮和會澤縣城之間,省道S303(長巧線)從村後穿過,交通較為便利,可從縣城坐公交車到達。也可自駕車前往,從會澤縣城出發,路經通寶路,長巧線,約40分鐘車程。在距離娜姑鎮約5公里處能看到左邊有一個寫着“白霧”的大牌坊,穿牌坊而過往坡下走完便是白霧村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