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霓鎮

鎖定
白霓鎮,隸屬於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地處崇陽縣東部,東鄰路口鎮、金沙鎮,南連港口鄉銅鐘鄉,西接天城鎮,北與咸安區汀泗橋鎮、赤壁市隨陽鎮接壤, [3]  行政區域面積149平方千米。 [4]  截至2019年末,白霓鎮户籍人口為60198人。 [4] 
清代時期,屬天城鄉欽風上裏、仁上裏和仁下里。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屬白霓鎮。1987年9月,撤區並鄉,將大白鄉、白霓鄉及東堡鄉2個村合併為白霓鎮。 [3]  截至2021年10月,白霓鎮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 [5]  鎮人民政府駐古橋社區。 [3] 
2019年,白霓鎮有工業企業80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6個。 [4] 
中文名
白霓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
地理位置
崇陽縣東部
面    積
149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2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古橋社區
電話區號
0715
郵政編碼
43751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石梘堰
遠陂堰
王世傑故居
大市渡槽
龍泉古驛道 展開
著名景點
石梘堰
遠陂堰
王世傑故居
大市渡槽
龍泉古驛道
虎頭衝古民居羣 收起
車牌代碼
鄂L
人    口
60198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白霓鎮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屬天城鄉欽風上裏、仁上裏和仁下里。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屬四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屬回頭、銅鐘、南田3鄉。
1955年9月,屬白霓區。
1975年,屬大白公社、白霓2個公社。
1984年,恢復區、鄉建制,屬白霓鎮。
1987年9月,撤區並鄉,將大白鄉、白霓鄉及東堡鄉2個村合併為白霓鎮。 [3] 

白霓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白霓鎮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古橋、小港、浪口、橋頭、龍泉、紙棚、大塘、油市、白霓、金星、洪泉、回頭嶺、石山、金龍、嚴壠、堰下、白露、譚家、楊洪、三溪、大市、餘耕、後溪。 [3] 
截至2021年10月,白霓鎮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古橋社區、小港村、浪口村、紙棚村、大塘村、龍泉村、油市村、白霓村、金星村、洪泉村、回頭嶺村、石山村、金龍村、嚴壠村、堰下村、白露村、譚家村、楊洪村、三溪村、大市村、餘耕村、橋頭村、後溪村, [5]  鎮人民政府駐古橋社區。 [3] 

白霓鎮地理環境

白霓鎮位置境域

白霓鎮地處崇陽縣東部,東鄰路口鎮、金沙鎮,南連港口鄉銅鐘鄉,西接天城鎮,北與咸安區汀泗橋鎮、赤壁市隨陽鎮接壤, [3]  行政區域面積149平方千米。 [4] 

白霓鎮地形地貌

白霓鎮地處大幕山西南支脈,屬低山丘陵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高度在200米—400米之間。境內最高點位於沖天鶴主峯,海拔775米;最低點位於浪口電排站,海拔43.2米。 [3] 

白霓鎮氣候

白霓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温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山區、丘陵、平畈兼有,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温16℃左右,年均降雨量1460—1570毫米。

白霓鎮水文

白霓鎮有高堤河、大市河穿境而過注入陸水,港溪有龍泉港、黃沙港、譚家幹坑港3條。

白霓鎮自然資源

白霓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為石灰石,地質儲量1000萬立方米,可採儲量100萬立方米,集中分佈在石山、堰下、白露等村。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1254.4萬立方米。 [3] 
2011年,白霓鎮有耕地面積4.1萬畝。 [3] 

白霓鎮人口

2011年末,白霓鎮總人口5.6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6040人,城鎮化率28.5%。另有流動人口497人。總人口中,男性28809人,佔51.2%;女性27436人,佔48.8%;18歲以下11476人,佔20.4%;18—35歲17583人,佔31.3%;35—60歲24473人,佔43.5%;60歲以上2713人,佔4.8%。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4.16‰,人口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長率9.5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77人。 [3] 
截至2019年末,白霓鎮户籍人口為60198人。 [4] 

白霓鎮經濟

白霓鎮綜述

2011年,白霓鎮完成財政總收入665萬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41萬元,比上年增長4.2%。 [3] 
2019年,白霓鎮有工業企業80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6個。 [4] 
2020年,白霓鎮工農業總產值20億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2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6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達19985元,財政收入520萬元。

白霓鎮農業

2011年,白霓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8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39%。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紅薯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6萬噸,人均462千克,其中水稻2.4萬噸,玉米0.1萬噸,紅薯0.1萬噸。經濟作物以蔬菜、水果、油菜為主。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1.2萬畝,產量4.6萬噸;水果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0.1萬噸;油菜種植面積1.7萬畝,產量0.1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9.9萬頭,年末存欄4.9萬頭;家禽飼養量84.2萬羽。 [3] 

白霓鎮工業

2011年,白霓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8億元,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61%。工業企業357家,職工8929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2億元,比上年增長23.5%。 [3] 

白霓鎮商業外貿

2011年,白霓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4億元。出口2300萬元。 [3] 

白霓鎮金融業

2011年末,白霓鎮各類存款餘額3607萬元,比上年增長16%;各項貸款餘額1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 [3] 

白霓鎮社會事業

白霓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白霓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1080人,專任教師95人;小學13所,在校生5096人,專任教師18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205人,專任教師16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470萬元,比上年增長9.5%。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76.6%,比上年增長11.2%。 [3] 

白霓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白霓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3個,各類文化專業户45户;各類圖書室43個,藏書6.9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57人。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户1.3萬户,入户率98%。 [3] 

白霓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白霓鎮有衞生院1所,衞生室23個;病牀10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8張,固定資產總值468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306人,其中執業醫師43人,執業助理醫師129人,註冊護士22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1.9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0248人,參合率98%。 [3] 

白霓鎮社會保障

2011年,白霓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06户,人數538人,支出107.1萬元,比上年增長16%。月人均166元,比上年增長1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832户,人數2904人,支出241.5萬元,比上年增長16%,月人均69.3元,比上年增長13%。敬老院1所,牀位80張,農村五保集中供養人員73人,支出18.5萬元,比上年增長19%。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1人,支出25.8萬元,比上年增長33%。農村醫療救助180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130人次,共支出100.6萬元,比上年增長29%。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00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23萬元,比上年增長23%。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3582人,參保率85%。 [3] 

白霓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白霓鎮有郵政支局1個。全年報紙、期刊累計發行1.8萬份(冊)。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1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萬門,固定電話用户1.3萬户,電話普及率達到96%;移動電話用户1.5萬户,互聯網用户0.7萬户。 [3] 

白霓鎮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白霓鎮有自來水廠1座,打搖井12300口,蓄水池1處,年供水73萬立方米;排水管道6.4千米。 [3] 
  • 供電
2011年末,白霓鎮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 [3] 

白霓鎮交通運輸

2011年,白霓鎮有106國道過境,杭瑞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9千米。106國道過境,境內長8.5千米。 [3] 

白霓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白霓鎮因明宣德初年(1426年)邑人熊白泥在遠陂堰自南向北水渠驛站上建一座獨拱小石橋,名泥橋。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時改名白霓橋得名。 [3] 
  • 文物古蹟
商代銅鼓
商代銅鼓於1977年6月14日在白霓新堰大隊汪家咀出土,是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入展的八件國寶之一。銅鼓造型奇偉,紋飾粗疏莊重,質地凝重厚實,橫式,能左右敲擊。通高75.7釐米,重42.5千克。上寬49釐米,下寬39釐米。鼓面為橢圓形,無紋飾,直徑39.5釐米,橫徑38釐米,鼓身作饕餮紋,雙目突起,兩端飾三週乳釘紋。鼓身下部有銅質方座,中空與鼓腹通,其紋飾風格與鼓身同。

白霓鎮風景名勝

  • 白霓古街
白霓古街建於明清時代的石板街,全長350米,寬3-4米,街面鋪青石板1100餘塊,青石路,朱木門,馬頭牆,深天井,古色香,斗拱楣,雕欄畫柱,檐牙高啄,古樸黃雅,巷道曲折,尺度宜人,具有強烈的文化氛圍與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中華傳統民居的寶貴遺產。據載清末明初有商號、店鋪300多家。
  • 王世傑故居
王世傑故居位於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白霓鎮回頭嶺村王樹衝,祖屋和老屋,系王世傑的父親王步羸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所建,均為清代建築。祖屋坐東朝西,面闊三間,一進二重,單檐懸山灰瓦頂,面積約180平方米。南邊緊鄰王氏家族老屋,有雕花石大門,房屋坐南朝北,一進三重,共有大小房屋二十餘間,側牆有封火山牆,面積約1420平方米。兩棟建築年代分別為清代中期和晚期。屋旁有一口由王世傑客居國外的侄子王德芳遵叔父遺願於1985年捐資修建的“敦睦飲水井”。2014年7月,王世傑故居被咸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六批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王世傑故居 王世傑故居
  • 虎頭衝古民居
虎頭衝曾家古民居羣位於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白霓鎮回頭嶺村,建於清同治六年(1862年),坐西向東,北高南低呈階梯型。因房靠山遠看像只老虎頭,山腳有一衝,故名叫虎頭衝。建築羣主體民居280間房屋,可居住240人,現居110人,佈局規整,東部七座成一排兩列組合,由南向北縱深,前後平行;民居羣共有大大小小48個天井,均由青石板鋪設而成。整座建築9250平方米,軸線對稱,等級分明。
虎頭衝古民居羣 虎頭衝古民居羣
  • 遠陂堰
遠陂堰位於白霓鎮東南1.6千米,肖家嶺東南4.9千米處,坐落於白霓公社歇馬山大隊堰上龐家樂北大市河上,始為木堰。宋保慶初年(1225年)劉煥修復,用條石、塊石漿砌而成,高2.5,長85米。1965年用漿砌塊石加高1米,堰頂長108米,高5米,可灌田4820畝。
遠陂堰 遠陂堰
  • 石梘堰
石梘堰位於白霓鎮油市村,該堰始建於隋唐,最初是以巨木壘堰攔水,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改用方正青石壘堰,以石圳如梘而得名,後經上百次維修,尤以明清為甚。石梘堰長48丈,高1.5丈,陂寬(厚)1.3丈,用石灰加糯米作粘合劑,建築牢固美觀,水曲如游龍,羣山環抱。該堰灌溉着白霓金星、堰下及天城鎮新塘嶺、浮溪橋等村六千餘畝良田。石梘堰是旅遊資源綜合評價為一級的開發潛力景區,是以原生態古樸為主調的旅遊風景區。
  • 大市渡槽
大市渡槽位於青山水庫東干渠32千米處,在白霓鎮大市村上灣東側橫跨大市河。渡槽全長171米,河東平均高程70米,渡槽最大高度29米。槽淨寬2.6米,槽牆高1.55米,坡降五百五十分之一,可過流量6秒立方米。渡槽共用條石36016塊,計1590立方米。1975年春動工,投工4萬餘個,調集石匠百餘名;1976年6月峻工。建成後,石山、老鴉、回頭嶺三個村昔日旱地變良田。
  • 金城墨沼
相傳,宋代江西分寧(修水)黃庭堅年幼訪親時就讀於金城山書院,先生教過的詩書,當堂能誦;習聖賢書法,幾月間就練得像模像樣。年少的黃庭堅毅力超羣,常到山下的白石港石磯上洗硯,用毛筆蘸水在石上練字,寒暑易節,堅持不輟。金城山下一老石匠被黃庭堅的好學精神感動,在石磯上鑿了一個五尺見方的硯池,讓山上書院學生將習字餘墨倒入池中,幾個月後,池中積墨盈尺,日頭一曬,形成了墨香四溢的墨沼。春天,山洪暴發,河水猛漲,大水淹了石磯上的墨沼,墨水被水沖走,黃庭堅無法練字。地方名士愛才心切,出資在外地買來一塊石料,請老石匠鑿成七尺見方的巨硯,送入金城書院,專供黃庭堅貯墨習字。

白霓鎮著名人物

  • 米應生
米應生故居 米應生故居
米應生(1780年—1832年)字石泉,號桃林,小名喜子祖籍江西金溪。時人以其職業和聲望,又尊稱為“米戲官”。清嘉慶四年(1799年)入京師優部春台班唱戲,首場以關羽戲《破壁觀書》亮台。米應生的關公戲除《破壁觀書》外,尚有《古城公》《戰長沙》《走麥城》等。
  • 王世傑
王世傑(1891年—1981年),字雪艇,湖北崇陽人。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先後獲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學士、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曾任教於北京大學,與胡適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
  • 殷承禎
殷承禎(1915年—1990年),湖北省崇陽縣白霓橋咀上殷家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民國二十年(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會計科科長,駐桂林辦事處交通運輸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吉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政治委員、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後勤部供給部副部長。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1988年,殷承禎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1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白霓鎮榮譽稱號

2020年,白霓鎮入選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村鎮。 [2] 
2022年11月,白霓鎮浪口村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