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雲山廟

鎖定
白雲山廟,又名“白雲山白雲觀”,明清道廟古建築羣,位於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黃河西岸的白雲山上;白雲山廟,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並增建。 [2] 
白雲山廟,佔地1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470平方米,含古建築56棟,是陝西境內也是西北地區最大的一處古建築羣。道觀現存大小建築99餘處,廟宇殿堂54處,總面積達12.1萬平方米。觀內有壁畫1300餘幅、碑碣172塊、匾95餘塊,此外還有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皇帝親頒聖旨一道、御賜道藏4726卷。 [3]  它保存明清以來所建殿堂樓閣,參差錯落,還保存有石龍、石獅、浮雕、石刻、書法、古鐘、大鼓等大量珍貴文物和民間藝術精萃。因山上建有古蹟白雲觀,山下黃河峽谷風貌奇異而聞名遺蹟,素有“關西名勝”、“白雲勝景”之美稱。 [2] 
2001年6月25日,白雲山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白雲山廟
地理位置
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黃河西岸的白雲山上
所處時代
明、清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面    積
約 110000 m²
類    別
古建築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5-0420-3-0226

白雲山廟歷史沿革

白雲山廟,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並增建。從《敕建道大藏經閣記》和《題白雲山藏金閣十六韻首引》兩塊碑刻記載可知,白雲觀建於萬曆乙巳年,即明萬曆三十三年,是集地方官紳和信眾共同之力修建而成,碑文稱“即會撫鎮、道府、州司建廟于山”。 [2] 
白雲觀初創之後,隨即引起地方政府重視。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陝西省布政使頒佈諭帖,招募5名全真派道士,趕赴白雲觀主持廟務。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開始,白雲觀成為享受朝廷賜額的上品宮觀。明神宗在賜額的同時還特降敕諭,賜予白雲觀《道藏》一部,同時賜予醮金若干以修建藏經閣。藏經閣建成之後,又陸續修建了三清殿、超然閣、東嶽殿、關聖殿、碧霞宮等重要神殿。
明天啓七年(1627年),陝北爆發農民起義,朝廷無力顧及道教活動,白雲觀逐漸淡出朝廷視野。白雲觀也幾度被亂兵佔領,神殿遭到破壞,《道藏》經書也遺失數十冊。在民間香會的支持下,白雲觀得以重建。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增修三清殿。
經過多年戰亂,白雲觀宮殿遭到毀壞,破敗不堪。清朝初期,在地方紳士馬飲洙、劉步春等人的支持下,道人李守鵠、李太鬆等人通過募捐的形式對白雲觀的三清殿、城隍七聖樓、藥王殿、考校殿與鼓樓二樓等進行修繕補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創建五龍宮,三十年(1691年),改建聖母祠,四十七年到五十年(1708年—1711年),兩次補修真武大殿。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修建魁星閣。 [2]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農曆九月初九,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至白雲山,同羣眾坐在一起看“反徐州”。看完戲,對陪同他的佳縣縣委書記張俊賢説:“白雲山廟觀,這是古代文化寶貴遺產,政府要出個佈告重點保護,不準破壞。”
在文化大革命前,白雲山廟一直保持了明清時期的藝術風貌,1966年,破四舊時山上所有的神像被拆毀,建築也遭到很大破壞,直到1980年後才開始陸續維修廟觀,塑立神像,逐漸恢復了從前的風貌。
隨着旅遊業的興旺發展,白雲山廟新建了許多建築,如山門、入口庭院、神路中“白雲聖境”石牌坊、元辰殿、東昇橋、白雲山會館、八卦平台等建築,將白雲山廟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規模,並且完善了旅遊的配套設施,使白雲山廟有了更全面發展的條件。 [4] 
佳縣投資30餘萬元編制了《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旅遊總體規劃》和《白雲山道教事業發展規劃》,並按照規劃先後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了白雲山會館、北線旅遊公路、白雲廣場、民居莊園、雙龍閣、煜暢亭、悟道壁等景點和服務設施;建設了滴翠園、靜園、怡園、玫瑰園等園林點,並對上山道路和白雲山進行了大面積綠化;還新建了白雲山天一廣場、會議中心、論道亭。 [3] 

白雲山廟建築格局

白雲山廟有四座山門,靈宮殿與山門合設,也有三清殿,並且依據自身的地形環境形成了神、膳、舍、園四個部分,其中膳、舍兩部分被合成一部分,按照功能特性也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宗教空間;二是“膳、舍”,即為道士生活、及香客提供的食宿空間;三是“園”,是由最初道家經營的藥圃、菜園演變成現在宗教空間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園林空間。 [4] 
真人洞門廳之上,懸掛大明敕《白雲洞》字匾,距離真人洞數丈之遠,有“三聖樓”。過了四天門,又進人白雲山廟觀主殿,“真武祖師”,這是白雲山供奉的主神。正殿兩側有武祖祠,鐘鼓樓。大殿院內聳立兩株參天古柏,兩根鐵旗杆,石雕獅子一對,石龍九盤,殿頂屋脊的龍獸,浮彩壁畫栩栩如生。大殿堂內肅靜森嚴,正面座定萬斤重的真武祖師大銅像,千斤重的小銅像,兩側站着十大元帥,門廳之上懸掛歷代精緻匾額,壁上有八洞神仙畫像。
正殿對面是“樂台”,俗稱“戲台”,建築精巧。正殿大院內也是道教活動場所。東西兩側的鐘鼓樓,鐘樓掛古鐘,鼓樓有大鼓一面。
正殿以北,穿過一條小橋是“三官殿”,橋上有木坊,結構精巧奇美,由層層斗拱套制而成,坊楣上書“三元考校”,“雲錄三品”。北行是“藏經閣”,繼續上行過“超然閣”,即達玉皇樓。
“碧霞宮”在東嶽殿之前,內有“聖母祠”西側從南向北,山頂上還聳立着一座秀挺的“魁星樓”。 [5] 
白雲山廟地處黃土高原地區,地貌多為丘陵狀,層層下落的佈局方式在陝北民居中十分多見,今佳縣縣城中依然可見依照着這種方式佈局建造的大量民居。白雲山廟的佈局方式,也同樣才用了層層下落的方式,不僅主體建築羣如此佈局,西面道院也是同樣。在這樣的地域環境中這樣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顯得自然、和諧。 [4] 
二天門

白雲山廟主要建築

白雲山廟真武大殿

真武大殿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原為七架前後廊歇山建築,清康熙年間加建一四架帶前廊捲棚,作為前殿。它是整個建築羣中最重要的建築,供奉着真武大帝。真武大殿坐北朝南,平面從南向北伸展,由兩部分組成,前殿是後來加建的捲棚部分,後殿柱網外圍一圈檐柱,室內有三排金柱。真武大殿兩側有武祖祠,鐘鼓樓。大殿院內聳立兩株參天古柏,兩根鐵旗杆,石雕獅子一對,石龍九盤,殿頂屋脊的龍獸,浮彩壁畫栩栩如生。大殿堂內肅靜森嚴,正面座定萬斤重的真武祖師大銅像,千斤重的小銅像,兩側站着十大元帥,門廳之上懸掛歷代精緻匾額,壁上有八洞神仙畫像。 [4] 

白雲山廟樂樓

樂樓與真武大殿正對面,又稱戲台,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原為懸山屋頂,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改建,現為歇山式建築。建築精巧,正殿大院內也是道教活動場所。
樂樓是建築羣中裝飾最多的建築,從立面上可以看出在檐下大木結構上充滿了複雜的彩畫、浮雕、木雕等等,有龍、鳳、花草、人物等各種題材。天花上有各種動物圖案彩畫,整個建築顯得熱鬧、世俗,建築本身的功能通過這些裝飾很好的表達出來。 [4] 

白雲山廟藏經閣

藏經閣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樓閣上下兩層,古雅清靜,明神宗頒賜的經卷即藏於此處。藏經閣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有前廊。底層明間北牆向北突出,成“凸”字形,供奉太上老君。山牆上有琉璃墀頭,顯示了藏經閣皇家的赦建地位。 [4] 

白雲山廟玉皇閣

玉皇閣是白雲山廟觀主要建築之一,樓台高大,樓宇兩層結構,三層挑檐,八卦頂巍然屹立。樓旁有“文昌閣”、“五老殿”、“聖父聖母殿”,建築精巧。 [4] 

白雲山廟三清殿

三清殿院內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殿於兩側,站在玉皇樓之峯頂,四周一望,可見白雲山廟觀全景和濤濤南流的黃河及連綿的呂梁山脈。三清殿為獨立的四合院,有山門,正殿,左右配殿。據縣誌記載始建於宋代,但具體形制不詳,擴建於明崇禎年間,正殿由三開間變為五開間。 [4] 

白雲山廟文物遺存

白雲山廟現存大小建築99餘處,廟宇殿堂54處,總面積達12.1萬平方米。白雲山廟內有壁畫1300餘幅、碑碣172塊、匾95餘塊,此外還有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皇帝親頒聖旨一道、御賜道藏4726卷。白雲山廟保存明清以來所建殿堂樓閣,參差錯落,還保存有石龍、石獅、浮雕、石刻、書法、古鐘、大鼓等大量珍貴文物和民間藝術精萃。 [4] 

白雲山廟歷史文化

每年農曆的三月三日(真武祖師誕生日)、四月八日(真武祖師修煉得道之日)、九月九日(真武祖師飛天成仙之日)白雲山廟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宗教活動。 [3] 
白雲山廟景點

白雲山廟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白雲山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07年,白雲山道教音樂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雲山廟會被陝西省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 

白雲山廟旅遊信息

白雲山廟地理位置

白雲山廟位於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黃河西岸的白雲山上。

白雲山廟交通信息

從佳縣汽車站自駕前往白雲山廟,路程大約11公里,約需1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