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門柳

(劉斯奮創作長篇小説)

鎖定
《白門柳》是中國作家劉斯奮創作的長篇小説,共3冊,分別為:《夕陽芳草》、《秋露危城》、《雞鳴風雨》,出版於1984—1998年。
小説第一部《夕陽芳草》寫崇禎十五(1642年)清軍從年初圍攻錦州、松山,到年底已進逼京畿。李自成農民軍兩次攻打開封后也揮師北上。此時,復社虎丘大會圍繞錢謙益謀求復官、替閹黨阮大鋮開脱而發生嚴重分歧。第二部《秋露危城》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進京,皇帝自盡,到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揚州被清軍所破,也是寫一年中事。小説通過擁立福王、潞王、桂王的紛爭,描寫了南明小朝廷的籌建和垮台。第三部《雞鳴風雨》寫明亡過程中知識分子進一步的分化,有的奮力抗爭,有的賣身投靠,有的明哲保身,再現了複雜的歷史生活。小説通過明末清初復社諸生與秦淮名妓在大動亂中的歷史命運,展示了17世紀中葉“天崩地解”的社會鉅變和歷史畫面, [1]  並使用了大量中國古典詩詞作為意象。
1997年,該小説第一部、第二部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2] 
作品名稱
白門柳
作    者
劉斯奮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1254000
首版時間
1984—1998年

白門柳內容簡介

《夕陽芳草》
《夕陽芳草》是《白門柳》三部曲的第一部,集中描寫了大明王朝覆滅的前夕,江南地區的文人組織“復社”和“閹黨”、餘孽之間的激烈鬥爭,以及復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與秦淮名妓董小苑一波三折的愛情糾葛,竟同權臣暗中進行政治交易,為“閹黨”餘孽開脱,使江南的政治、社黨的爭鬥、內訌更顯波詭雲譎。 [3] 
《秋露危城》
《秋露危城》是《白門柳》三部曲的第二部,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明崇禎的突然滅亡給江南造成了衝擊和極度混亂。為江南半壁河山,擁立新君,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集團與以馬士英為首的政治勢力展開較量。政權內部的矛盾日趨尖鋭,各派鬥爭驚心動魄,甚至爆發內戰危機,直至清兵一舉南下。 [3] 
《雞鳴風雨》
《雞鳴風雨》是《白門柳》三部曲的第三部,描寫明朝殘餘勢力在弘光王朝覆滅後,退守浙東地區,繼續堅持抗清及其最終滅亡的過程。在該卷中,幾個主要人物被命運驅上了不同的道路。黃宗羲毅然參加義軍從事武裝鬥爭;冒襄和董小宛成為顛沛離的難民;錢謙益投降北上,柳如是則獨自留在南京,各自經歷了種種艱難曲折,最終又集結在抗清的旗幟之下。 [3] 

白門柳作品目錄

白門柳1:夕陽芳草
白門柳2:秋露危城
白門柳3:雞鳴風雨 [11-13] 

白門柳創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歷史性轉折,人們告別過去,開啓新時期。“新的開始”,是人們美好的願望,但是社會現實,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仍會在過去時代的軌道上滑行一段時間,思想層面上的“新生”更不是朝夕之間便可實現。所以,儘管批判對象變了,但批判的方式、批判的思維甚至批判的話語方式仍沿襲過去的模式、風格。就文學創作而言,創作的主體沉浸在被解放的狂熱中,他們迫不及待地運用所熟悉的“語言”“思維方式”對“文革”進行猛烈的批判,於是,與政治話語高度契合的揭示、反思“文革”的荒謬及其對“人”的全面傷害的文學成為創作的“主流”。可以説,在中國社會經歷思想鉅變和話語重建之際,社會文化思潮處於撥亂反正、重新審視文藝與政治關係的時期,雖然思想界、文化界已經開始對歷史進行反思、對文化展開批判,啓蒙話語隨之活躍,但主流意識形態仍顯示強大的影響力,作家的思維方式和言説方式仍然停留或糾纏於意識形態的制約之中。《白門柳》便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誕生了。
劉斯奮寫作《白門柳》開始於1981年,第一部《夕陽芳草》於1984年出版。 [4] 

白門柳人物介紹

錢謙益
歷史上真實的錢謙益,是詩人散文家,他論文論詩反對狹窄和膚淺,提倡情真,主張以學問反對空疏,對於振作當時的文風和轉變衰微的格局起過積極作用。但他在仕途上頗多曲折,早年曾是東林黨後期領袖同閹黨對抗,後因與人爭為閣臣被革職。小説就從他革職十多年後謀求復官寫起的。作者沒有憑自己的好惡褒貶人物,而是如實表現在特定歷史環境下人物的複雜性格。錢謙益雖然急於復官,他想為阮大鋮開脱;但他的文化修養、社會地位等各種因素,又使他只能遮遮掩掩暗地進行。 [5] 
冒襄
冒襄是一個典型的孤獨的知識者。他的性格幾乎可以説全是環境造成的。他才華橫溢,卻科舉一直未能取中。他原先愛戀的陳圓圓,卻又被田國丈擄走。國家將亡匹夫有責,而他卻不得不為老父從前線調離而奔走求告。動盪生活中的家庭重擔,又全部落在他的肩上。真是集矛盾苦難於一身,而又苦於找不到出路,只得落落寡合獨自苦惱。由於他只是一般的知識士人,長期儒家思想的浸淫使他能夠做到苦持節志。小説末尾揚州城破前夕,冒襄在史可法面前長跪不起,請求“效力麾下”,更顯出他品德的可貴。 [5] 
黃宗羲
黃宗羲,在清軍南下後就直接參加了八年抗清鬥爭,直至南明政權徹底垮台為止。小説第一、二部主要是寫他思想形成的社會條件和主要內容。黃宗羲思想的貢獻在於他對君主專制的批判,戊戌政變時就曾刻印他的《明夷待訪錄》作為宣傳工具。小説第二部末尾他身陷囹圄極度悲觀,更發出了激烈抨擊封建專制的宣言。小説突出了他執拗、耿介、疾惡如仇的性格特點,描寫了他對錢謙益由崇敬到輕視的過程,描寫了他與陳貞慧的策略分歧,使人感到他的原則性和堅定性。小説第三部描寫了他直接組織義軍,並身先士卒,參加和指揮作戰,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也許由於他作為思想家的特點,使作品中的描寫偏重於思想議論和學術探討,顯得有些單調和枯燥。 [5] 
柳如是
柳如是是一個風塵女子。作品不是把她作為一般的名妓和寵妾來描寫,而是寫出了她出眾的才華和超凡的見識。她不僅是一位詩人,而且書畫也小有名氣。她在國事家務方面,都有遠比錢謙益更為高明的獨到見解,所以與其説是她對錢的成功控制,還不如説是錢對她的言聽計從。她在國破家亡之際不惜一死以殉,以及她對權貴佞臣的輕蔑,都顯示了她高尚的政治態度。小説並沒有拔高她,而是寫出了她對錢謙益仕途的關心和計劃,還寫出了這個風塵女子守不住空房,和為了爭取在家中、在社會的地位所作的種種計算和爭鬥,寫了她悽豔哀婉纏綿悱側的感情,更豐滿了她複雜的性格。 [5] 
董小宛
董小宛作為出身低賤的風塵女子,同樣是通過從良冀望能改變命運,但她與柳如是不同,她只能以無休無止的糾纏和無可奈何的苦熬苦等來求得冒襄的接納和寬容。在冒家她小心翼翼,敬上和下,恪守閨範。但她卻受到丫環的監視,“暗地裏仍舊把自己看做是一名下賤的、不可信任的青樓女子”,這是那個時代許多女子共同的悲劇。 [5] 

白門柳作品鑑賞

白門柳作品主題

《白門柳》描寫的明清王朝更迭,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看,是文明程度低的民族戰勝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從多民族中國的歷史看,則是兄弟民族鬥爭、融合、發展的一個階段。因此簡單地站在清朝的立場,或是明朝的立場,並不是區分正確與否、愛國與否的標準。《白門柳》作者正是以大中華民族的歷史觀和維護華夏文明的主體思想,來觀照和反映這段歷史,並着力揭示中國早期民主啓蒙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5] 
文人生活、政治鬥爭、天崩地解的社會氛圍,是《白門柳》全書整體的主旋律。三部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再現這一主題,當正面描寫某一方面的時候,其餘兩方面就成為背景,在舞台背後或內在旋律中出現。這就像一部交響樂,有不同的音樂主題,當一個主題奏響的時候,其他主題就成為隱隱約約的唱和。在第一部《夕陽芳草》裏,文人生活是一個正面的主題,而政治生活和末世氛圍,就是這一主題背後的和聲。所以《夕陽芳草》也有政治,錢謙益有自己的政治“陰謀”,黃宗羲要向朝廷進獻“萬言書”,冒襄為營救父親奔走請託,都是政治。而所有的場面、情節、人物,都體現出大廈將傾、山雨欲來的緊張氣氛。在第二部《秋露危城》裏,政治鬥爭成為正面主題,可是裏面當然還有文人酬唱,甚至許多政治鬥爭本身,也充滿文人的特點。而末世悲風和社會動盪等等,比第一部更為強烈了。第三部《雞鳴風雨》的正面主題是社會動盪,而其中當然也有文人生活和政治鬥爭。 [6] 

白門柳藝術特色

隱喻
“白門柳”出於唐朝李白的《楊叛兒》詩句:“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白門”指南京,晚唐韋莊《金陵圖》“無情最是台城柳”説的也是南京,為弔古傷今之作;清人王士禛《秋柳》一詩,以南京白下門的秋柳寄託故國之思。小説以“柳”作為書名,寄託的則是“歷史之思”。小説中的柳樹,已不僅僅是一株植物,它已然成為歷史風雲變幻的見證者。幾百年後,南京的柳樹再度目睹了一個風雨飄搖的王朝如何走向滅亡,讀者可以透過這層隱約的感情帷幕去體味作者借景寄慨,領會作者對歷史的觀照以及“寓史於詩”的情懷。小説分冊名稱“夕陽芳草”、“秋露危城”、“雞鳴風雨”,這些短語具有濃郁的“中國風”色彩。三者皆為意象,且都可從古典詩詞中尋找到對應的意境。宋代晁補之《鷓鴣天》中有云:“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宋代辛棄疾《滿江紅·題冷泉亭》寫到秋露下,“向危亭橫跨”,觸景生情,寄託收復國土、重返故鄉之情。“雞鳴風雨”出自《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漢代的《毛詩序》的解釋是“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也就是説,身逢亂世,人們思念品德高尚的君子。意指在黑暗的環境中,君子仍不改自己的氣節。作家用這三個短語作為分冊書名,是有深刻含義的。 [7] 
意境
在意境的創造上,《白門柳》並不是對詩歌意境的簡單移植。小説不同於詩歌,小説的詩意創造才能顯示出其不同於詩歌、散文的特有魅力。所以,小説的詩意創造不在於對詩歌意境的移植,而在於能否把這種移植融化在小説所獨具的、特有的寫人敍事之中,通過敍寫人和事來實現小説詩意的創造。這一方面,《白門柳》的處理是非常巧妙的。如餘懷等人尋找陳貞慧謀劃抗清復明大業,陳貞慧卻避而不見,小説把這一段寫得宛如“尋隱者不遇”,作者以聲音烘托意境,讓讀者在有聲與無聲的交替中去領會弦外之音。再如董小宛“苦候情郎”一節。金山腳下,經過方以智等人的熱心撮合和督促,冒襄答應了董小宛的婚嫁要求。董小宛回到蘇州後,便開始了她的“苦候”:她每天揣測着冒襄的行程,“倚在閨房的小窗前”,“睜大眼睛,熱切而專注地向遠處眺望,等待着航船的出現”,一旦見到船隻,“頓時緊張起來”,“全神貫注地盯着”,又眼見着航船越去越遠,終於消失在黃昏的薄暗裏了”。左等右等,等來了自己不想見的“恩客”,攪亂了心思,加深思念,雷雨之夜,聽聞《梅花三弄》的笛聲,竟認為是冒襄吹奏,冒着大雨,奔向碼頭,結果“碼頭上卻空蕩蕩的,既沒有船,也沒有人,而且連笛聲也忽然消失了”。聯想古典詩詞,董小宛“苦候”的過程幾乎就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生動演繹。董小宛最後“失魂落魄地站着,呆呆地望着在瀟瀟暮雨的籠罩下,正變得愈來愈昏黑的河面,兩腿一軟,坐倒在泥地上”,也可謂是“腸斷白洲”。温庭筠的一首閨怨小令,被小説作者巧妙地融入小説敍事之中,將董小宛望郎盼歸、凝愁含恨的種種心緒、情感不着痕跡而又非常貼切地表現出來了。 [8] 
敍述
小説以詩的凝練剪裁歷史。傳統的長篇歷史小説反映某一時代的重大事件和歷史面貌,一般是時間跨度大的鴻篇鉅製,小説對歷史事件的始末交代清晰,貫穿始終。《白門柳》沒有沿襲傳統的敍述方法,而是借鑑寫詩之經驗,對歷史精心剪裁,高度概括。詩的篇幅相對短小,古詩格制更甚,必須運用高度概括的藝術形象及精煉的文字,集中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經典古詩中亦有對歷史的高度概括。比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第一、二句以“折戟”的形象、“認前朝”的思緒高度概括赤壁之戰來龍去脈,後兩句論史,將赤壁之戰對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的關鍵性意義非常精煉地總結出來,詩人獨特的歷史見解亦藴含在這兩句詩之中。古詩以凝練的形象、簡約的形式表達豐富的內涵。劉斯奮創作《白門柳》便借鑑了這種提煉歷史的方式。明清兩代更替,從努爾哈赤起兵、農民起義到南明滅亡至少幾十年時間,而《白門柳》只選擇了其中的三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到十二月,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到次年(1645年)五月,清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到次年(1646年)五月。這三個年頭並不完全連貫,但卻集中了明清易代的關鍵性事件:1642年,明王朝內憂外患形勢日益嚴重,農民起義軍屢屢獲勝,張獻忠攻克舒城、廬州,李自成攻陷開封、襄陽,外與清軍的松錦大戰中,明軍大敗,關外防線基本失守;1644年更是歷史轉折之點,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清軍入關,明朝覆亡;1645—1646年則是南明王朝最後的抗爭。小説以這三個年頭為基點,展開敍述,在此之前以及之後的歷史發展的前因後果在所描述的時間段中已經體現。作者通過對這三個年頭的集中描繪,充分展示了封建專制體制到了明代,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呈現出結構性的非顛覆無以再造的潰爛,“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新舊觀念對立和激盪,不同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白門柳·跋》)高度濃縮展示,揭示出明朝的覆亡是各種社會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時也揭示出明朝殘餘勢力抗爭最終徹底失敗的不可避免和早期民主思想的必然誕生。 [7] 
一百多萬字的作品只寫了三個年頭的故事,將歷史高度濃縮於所寫的時間段,就如詩歌之凝練,藝術輻射力反而更強,“不但可以追溯來龍,而且能夠預兆其去脈”,三年寫盡明清易代。這種歷史時間段上的取捨和剪裁,不僅避免了因鋪墊前史而造成的累贅,也避免了後續之多餘的蛇足,而且充分地表達了小説揭示民主啓蒙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這一主題。如此高度凝練的剪裁歷史的方式為小説的敍述時間和空間獲得了最大程度的平衡,在這一點上,《白門柳》糾正了傳統長篇歷史小説因時間跨度過長而導致敍述空間不足,流於編年體式粗略交代的弊病。所以,與傳統長篇歷史小説相比,《白門柳》的敍述顯得有條不紊,從容不迫。這是小説構思上的創新之舉。 [7] 
人物塑造
《白門柳》的人物塑造,沒有停留在人物外在言行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文人知識分子的心靈,開掘出了他們靈魂深處的文化心理積澱。作品中的人物既有生活形態的外在的鮮活性,又有內在心理藴含的豐富性和深刻性。譬如錢謙益,就寫出了他在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所作所為後面的內心隱秘,既渴望作官,渴望仕途通達,又渴望保持人品、人格和氣節。‘然而,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各種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文人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互相交織的動盪社會中,二者難以得兼。於是他的內心充滿矛盾痛苦,顧此失彼,左右為難。謀求復官時是如此,降清以後也是如此。最後,辭官不做,轉而加入抗清的秘密鬥爭,他的心靈才得到平靜。他也才算是又重新獲得了人品和人格。 [9] 

白門柳作品影響

1997年,《白門柳》(第一冊、第二冊)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2] 
2004年,《白門柳》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由伊能靜、巍子等主演。 [10] 

白門柳出版信息

書名
ISBN
出版社
出版時間
白門柳
70200 45634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5-1
白門柳
9787535440587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9-7

白門柳作者簡介

劉斯奮 劉斯奮
劉斯奮,廣東省中山市人,1944年生,196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著有《黃節詩選》、《蘇曼殊詩箋註》、《辛棄疾詞選》、《周邦彥詞選》、《姜夔張炎詞選》、《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唐宋詩詞彩圖辭典》等,並出版《劉斯奮人物畫選》。1981年起從事長篇歷史小説《白門柳》的創作。 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聯主席,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