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鎖定
白銀市農科所成立於1987年,縣級事業建制,隸屬市政府。現有7個科室,職工51人。建所初期在原定西地區行政幹校(靖遠縣城郊河靖坪)辦公,1992年遷到市區,1995年新建了辦公樓,1998年在農業部的重點支持下建設了化驗室。
中文名
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成立於
1987年
級    別
縣級事業建制
隸    屬
市政府

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簡介

所機關佔地15畝,實驗辦公樓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有科研儀器212台(件)。試驗場建築面積4000平米,有耕地350多畝。全所總資產500多萬元。現有研究員3人、副高職稱12人、中級職稱18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佔90%,研究生學歷3人,中共黨員23人。省委省政府顧問團顧問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名,省優專家2名,省“555”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2人,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1人,隴原青年創新人才1人,市級創新帶頭人2人,市“215”人才工程5人。

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發展情況

一是在科研方面,堅持走“品種選育、資源引進、技術研究、農業綜合研究、科研信息服務”的五條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累計發表科研專著和論文200餘本(篇),積累優良材料近5000份。取得科研成果101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55項,其中省二、三等獎4項、市一、二等獎21項。培育新品種14個(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1個)。生產中應用面積較大的有:銀春8號小麥年推廣面積30多萬畝,銀豌1號豌豆年推廣面積20多萬畝,銀豆1號大豆年推廣面積5萬多畝,食用菌銀平2號、3號年推廣120萬袋,引進篩選的胡麻品種已成為白銀主栽品種,“保羅”燕麥99x-01水稻等品種也已在生產中應用。水稻幾何栽培技術,二三茬地膜胡麻栽培技術,水地胡麻間作套種技術等已在生產中廣泛推廣。目前,在水旱地小麥、燕麥、豌豆、大豆、玉米、食用菌、水稻等作物育種領域已選育出優良品系21個,有望陸續推出一批新品種。每年完成雜交組合300份,每年引進新品種新品系新材料近400份,使育種資源庫不斷得到補充。在觀賞果樹和觀賞蔬菜盆景製作、棄耕鹽鹼地再利用、平菇育種和高產栽培、胡麻技術體系建設等技術研究領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各項科研成果在生產應用中累計獲直接經濟效益8.21億元。
二是在環境改善方面,下決心整治了“髒亂差”的狀況,單位面貌煥然一新,試驗場也新建了辦公房,危房危牆等在逐年改善中。長期以來形成了以“一種精神、一個思想”為核心的農科研文化和發展思路: 一種精神是:“下鄉似進廚房,進地如泡天然氧吧”的農科研精神。指導思想是:一要跟進黨和政府對農業發展的戰略部署,保證科研命題的時代性;二要跟進農業科技發展的前沿,保持科研水平的先進性;三要跟進農業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增強科研工作的針對性;四要跟進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提高科研成果的實用性。

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發展思路

緊緊圍繞“科研抓特色,環境促改善”兩大主題,抓住“項目經費嚴重不足、科研手段不足以支撐現代科研、試驗場無法發揮科技聚集輻射作用”的“三要素”核心問題,堅持走好“五條路子”,主攻十大主攻點1、現代農業科研平台建設,2、農作物品種選育,3、新品種新品系新材料引進篩選,4、灌溉農區高產高效技術研究,5、旱作農區高產高效技術研究,6、區域科研特色研究,7、科研成果產業化開發,8、農產品無害化傳統工藝加工研究,9、循環農業技術研究,10、農業科研信息建設與服務。努力實現“把科研人員培養成白銀農業科學家,把農科所打造成白銀農業技術孵化器,為白銀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根本目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