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鉛礦

鎖定
白鉛礦成分為碳酸鉛,鉛有時會被銀或鉻部分取代:屬碳酸鹽類、霰石族(aragonite group)、斜方晶系,與稀酸產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泡,含Pb77.6%。晶體為板狀或假六方雙錐狀,貫穿雙晶常見,一般多為緻密塊狀集合體、鍾乳狀或土狀。白色或淺黃、褐等色。金剛光澤。硬度3-3.5,密度6.4-6.6。遇鹽酸起泡。是方鉛礦在地表經氧化後的次生礦物。通常與方鉛礦一起做為提取鉛或製備各種鉛化合物的礦物原料。 [1] 
中文名
白鉛礦
外文名
cerusite/cerussite/lead spar
成    分
碳酸鉛
鑑定特徵
白色、具金剛光澤
成因產狀
方鉛礦氧化形成的成鉛礬
用    途
與方鉛礦一起做提取鉛礦物原料

白鉛礦產品介紹

白鉛礦原石 白鉛礦原石
化學組成:PbCO3,PbO 83.53%,CO2 16.47%,有時含Ca,Sr和Zn
鑑定特徵:白鉛礦,可以從比重很大,白色,具金剛光澤和可以與硝酸反應,產生氣泡;在陰極射線下發淺藍綠色熒光的特性當中,予以鑑定
成因產狀:白鉛礦是方鉛礦氧化成鉛礬PbSO4後,再由鉛礬受含碳酸水溶液作用而形成的次生產物,見於鉛鋅礦牀氧化帶,常可作為找礦標誌。大量聚集可作鉛礦石開採。常與磷氯鉛礦共生。 [1] 

白鉛礦產地

世界著名產地有美國賓夕法尼亞州(Phoenixville,Pennsylvania);捷克Bohemia的Mies;俄羅斯西伯利亞的Nerchinsk;意大利的撒丁島;非洲突尼斯;西南非的Tsumeb;澳大利亞NewSouthWales的BrokenHill和德國Hessen-Nassau的Ems等地。其名稱源於Cerussite一字,Cerussite來自拉丁語cerussa,指白色的鉛(White lead),也是人造碳酸鉛鹽的舊用術語。 [2] 

白鉛礦晶體結構及性質

屬三方晶系的碳酸鹽。晶體呈板柱狀,常形成假六方對稱的三連晶;集合體呈緻密塊狀、鍾乳狀、皮殼狀或土狀。白色、灰色或微帶各種淺色,玻璃至金剛光澤,斷口呈油脂光澤

白鉛礦晶體結構

晶胞參數:a=515pm;,b=847pm,c=611pm
粉晶數據:3.593(1) 3.498(0.5) 2.487(0.32)

白鉛礦物理性質

硬度:3.0-3.5
比重:6.4-6.6g/cm3
鉛礬 鉛礬
解理:不完全柱狀解理
顏色:白色或灰色,含鉛的包裹體時也呈灰色、淺綠色或藍色
條痕:白色
透明度:透明或半透明
光澤:金剛光澤,有時呈油脂光澤或珍珠光澤
發光性:無 [2]  [3] 

白鉛礦光學性質

薄片中無色,二軸晶(-),Np=1.804,Nm=2.078,2V=9°,色散強,r>v。 [2]  [4] 

白鉛礦特徵

白鉛礦是方鉛礦在遇到含碳酸鹽的水後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的。像這樣由一種礦經化學變化而成為另一種礦,稱為次生礦物。它的晶體有像玻璃一樣的光澤,無數晶體聚合在一起形成塊狀或土狀等。白鉛礦在陰極射線照射下會發出淺藍綠色的熒光,遇到鹽酸還會發泡。在鉛鋅礦牀發生氧化的地方可以見到白鉛礦,因此它成為人們尋找鉛礦的標誌。
白鉛礦是斜方晶系(orthorhombic)的礦物,晶體為透明至半透明,具有玻璃至金剛光澤、高折射率,會發螢光,摩氏硬度3~3.5,比重約6.5--鮮少透明礦物具有如此高的比重,礦物的解理雖不如其他碳酸鹽礦物發育良好,仍有一組較明顯的柱狀解理,具貝殼狀斷口
白鉛礦顧名思義以白色、無色為主,亦有灰色、黃色、紅棕色或藍綠色等,條痕為白色;礦物的晶型則較為多變:薄板狀、雙錐狀、片狀最常見,礦物集合體有塊狀、腎狀、針狀、殼狀等,另外,白鉛礦也常以雙晶的型態,包括心形、星狀、V字型,最特別的是,白鉛礦能形成以約120度夾角交織成網狀,甚至雪花狀;此外,白鉛礦礦物晶體的柱面上常見有線狀的溝紋。 [4] 

白鉛礦產狀

主要生成於鉛鋅或含鉛礦牀的氧化帶,例如:方鉛礦氧化轉變為鉛礬後,經碳酸水溶液的作用而形成;常見的共生礦物有方解石、重晶石、方鉛礦、鉛釩(anglesite)、氯磷鉛礦(pyromorphite)、鉬鉛礦(wulfenite)等。
白鉛礦是重要的含鉛礦石,而由於某些地區的白鉛礦富含銀的成分,所以有時也會被當作銀的礦石開採。早期,白鉛礦曾經被用作顏料,現今,除了工業用途之外,白鉛礦也是礦物收藏家的收集對象,尤以白鉛礦雙晶更是受人歡迎!少數白鉛礦會被製作成刻面寶石。
自然界中的白鉛礦陸續在西元1565年K.Gesner、1832年F.S.Beudant筆下被報導,當時使用的名稱是cruse,今日所使用的cerussite一名則是西元1845年W.Haidinger所使用,字源是拉丁文cerussa,即白色的鉛,這是早期稱呼人造碳酸鉛的用語。
人造白鉛礦的歷史遠遠早於自然界中白鉛礦的發現與研究,西元前400年左右的希臘文字記載中,便已出現cerussa一字,意思就是白色的鉛,而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小化妝罐中,也分析出脂粉是由黑方鉛礦、白鉛礦、羥氯鉛礦和角鉛礦等組成的溷合物,由於後兩者在自然界中非常稀少,因此推斷兩千年前的埃及已經懂得利用化學方法人工製造出含鉛物質--包括白鉛礦,看來法老王時代的埃及就有化妝品製造工業了。
白鉛礦可以是煉鉛的主要原料。在中國,鉛的應用歷史久遠:西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紀的商朝中期,青銅器的鑄造便已使用到鉛,西元前十一世紀到西元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出土的文物甚至有含鉛達99.75%的鉛戈;鉛提煉出來後可以製作成鉛丹或鉛白等。所謂的鉛白,其成份即是水合白鉛礦,這在自然界中並不多見,但西元400年前的中國古籍中便記載了它的人工合成步驟;鉛白主要被應用在配釉,以及作為顏料--又稱鉛粉、水粉、胡粉,例如秦俑彩繪便使用了鉛白。 [2]  [3]  [4]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地質大辭典(二)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分冊:地質出版社,2005:96
  • 2.    張蓓莉.系統寶石:地質出版社,2006:507
  • 3.    雲南省地質局實驗室.礦物原料分析法:礦物原料分析法,1972:177
  • 4.    駱少勇,劉星,薛傳東.結晶學與礦物學實驗及肉眼鑑定指導書:雲南大學出版社,201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