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金寶遺址

鎖定
白金寶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城西50千米的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寶屯北嫩江左岸的二級台地上,南北長450米,東西寬400米,面積18萬平方米,是一處規模宏大的中心聚落遺址,為黑龍江省原始社會晚期青銅時代重要遺址,也是大慶地區進入文明時代的起始點。 [4] 
白金寶遺址發現各類遺蹟五百餘處,其中房址七十餘處,灰坑六十餘個。窖穴最深達4米,還發現有隧道、防護溝和墓葬等。房址為圓角長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門朝東南,門道呈斜坡狀。地面經過夯打,夯層厚約5釐米,後經火燒成黑灰色。室內正中有橢圓形灶坑。室內有柱洞,洞內木桂坑沙士夯得很實,夯層緊密。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一千餘件。居住址內還出上有炭化慄粒等。 [5] 
1996年11月20日,白金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白金寶遺址
外文名
Bai Jinbao site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城西50千米的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寶屯北嫩江左岸的二級台地上
所處時代
青銅時代
佔地面積
18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4-0023-1-02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白金寶遺址歷史沿革

3000年前,這裏是黑水先民的故里;800多年前,完顏阿骨打在這裏發動了戰爭,也播撒了文明。 [6] 
20世紀60年代初,肇源縣村民王老漢在村外放羊,突然發現一個陶罐,找來鐵鍬繼續挖,又挖出了很多生活用具,在這期間,陸續有村民在此地發現了一些古代器物。 [4] 
1964年,黑龍江省博物館對嫩江下游左岸地區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
1974年8月,黑龍江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首次正式發掘。發現了房屋、窖穴、窖址和大批較為典型並具有地域特色的遺物,經專家考證此處是一個典型的青銅文化遺址。對進一步研究認證嫩江中下游和松花江中上游等地區青銅文化的特徵、分期及其分佈和屬性提供科學依據和翔實佐證。
1980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第二次對白金寶遺址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發掘,這次發掘發現兩座房址,一處窖址,10個灰坑。房址為半地穴式,四邊牆壁高出居住面近1米,1號房址為圓角長方形,居住面經過夯打後又經火烘烤成黑灰色,室內正中有橢圓形灶坑,系典型北方古代民族的住所。
1986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合作,第三次對白金寶遺址進行了科學而系統的發掘。 [3] 

白金寶遺址遺址特點

白金寶遺址房址為圓角長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築,房屋面積約為4.4×8米或4×4米。門朝東南,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與室內居住面相連。地面經過夯打,夯層厚約5釐米,後經火烘燒成黑灰色。室內正中有橢圓形灶坑。有柱洞,構築方法是先挖一個橢圓形坑,長1米、寬0.76米、深0.5~0.6米,然後將木柱直立坑中,再填深灰色沙土並夯實,夯層緊密,十分堅硬。木柱當是支撐屋頂的支柱。室內緊靠西北壁設有土台,高0.25米、寬1米、長4米,是擱置生活用具的地方。在室內西側有窖穴。
窨穴有圓形和長方形兩大類,圓形窖穴又可分為豎井式和袋式兩種,後者居多。袋式窖穴深淺、大小不一,最深者達4米。有的底部經過焙燒,為儲存物品之用。長方形窖穴一般四壁較直,口徑與底徑相等,深1~2米不等,有的底部有對稱的小圓坑,或許是供擺放尖底器物之用。有的小圓坑形似柱洞。
隧洞遺蹟,即是豎井式窖穴底部向一側挖一長洞,洞寬0.7~0.9米,高1米左右,最長者可達7米。此類遺蹟用途不明。
灰溝(防滬溝),是白金寶文化的重要遺蹟之一,分佈在發掘區的中心,跨越6個探方(兩端均未到盡頭),東西向呈“︶”形。溝寬1米、深1米左右。溝壁斜直,底部略窄。是用於防護及守衞目的而構築的。 [2] 

白金寶遺址文物遺存

一期遺存對應於中原朝代的夏至早商,距今3800多年。在文物遺存中陶器最多,其類型有罐、盂、杯、壺、缽、甕、盆、碗、盅、帶嘴器和鬲等,前五種數量較多,其餘數量較少,盆和鬲數量最少,僅各發現一件。完整和可復原的陶器150多件。其陶質以砂質為大宗,這種砂質陶所含的砂粒極為細小,分佈均勻。其次是泥製陶和夾砂陶,泥質陶的陶土經過陶洗,質地細膩,胎薄,器表打磨光滑,主要見於盂類器形;夾砂陶質地較粗,部分還摻和陶渣,這類陶器胎較厚,器表不平整有龜裂痕,只見於少數的大口深腹罐、雙耳罐等器形。
二期遺存對應於商代晚期,距今3200多年。出土文物多為工具,按質地和用途可分為:陶範(陶模)、陶紡輪、石楔、石鑿、環狀石器、礪石、石磨餅,骨鑿、骨鏃、骨錐、骨矛、骨管等,裝飾品及玩具有陶環、陶墜飾和陶塑。其中,陶器上有繩紋、篦紋、附加堆紋、指甲紋和戳印文等多彩的紋飾。其陶器多為黃褐色,陶質與一期基本相同,只是少見摻陶渣的陶器。器表仍以素面為主,一般留有刮抹或打磨的痕跡。
三期遺存對應於西周至春秋,距今3000多年。其遺存所獲陶器的資料最為豐富,出土完整和經修復可以復原的各類陶器多達298件,器類有鬲、缽、杯、壺、盆、曾瓦、碗、甕、盞支座等。質地仍以砂質陶為主,並出現泥質陶和夾砂陶。陶器以黃褐色為基本色調,另有少量紅褐陶。飾紋陶器所佔比重較大,以繩紋和篦紋為主,篦紋紋飾富於變化,樣式達十幾種。同時,三期文化遺存中出土工具較多,按質地和用途可分為:陶器、銅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等。陶器的質地仍以砂質陶為主,其次是泥質陶,少有夾砂陶。陶器以黃褐色為基本色調,由於燒製時氧化不充分,大部分器表呈現出黑灰色斑駁色塊,另有少量紅褐陶。
四期文化遺存對應於戰國至漢代,距今2500多年。出土和復原的完整陶器較少,結合殘片可識別的器形有鬲、鼎、罐、壺、盆、缽、碗、杯、舟形器和支腳。陶器中,灰褐陶減少,紅陶增多。在裝飾風格和手段上,口沿飾切口的花邊紋、器表拍印的細繩紋、色彩鮮亮的紅衣陶和繪紅彩的陶器都與三期遺存迥然有別。此外,白金寶文化遺址還出土了豬、羊、牛、馬、狍、鹿、狗、魚、蚌等動物骨骼。白金寶遺址分上下兩層,鬲、缽、杯上層多於下層,陶盆、小銅飾只見於上層,可反映出它們在文化內涵上的早晚差別,上層絕對年代經C4測定距今為2790±65年,樹輪校正年代距今為2900±100年。 [4] 
白金寶遺存

白金寶遺址歷史文化

  • 白金寶文化
生產工具以骨器和蚌器為主,石器較少。陶器多用泥條盤築法制作,質地堅硬,器形規整。紋飾以羊紋、鹿紋、駝紋和蛙紋為多,反映畜牧業發達,並以養羊為主。 [7] 

白金寶遺址文物價值

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一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是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學發掘的有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是東北地區進人早期文明發展的依據,遺存豐富,對研究嫩江中下游,松花江上中游流域青銅時代的經濟面貌、文化特徵、社會性質以及族屬和淵源關係具有重大意義。 [2]  [3] 
白金寶遺址的發掘,填補了松嫩平原漢代以前考古文化發掘序列的空白,深化了對白金寶和漢書二期兩種以陶器羣為代表的整體文化面貌的認識。考古界將其定論為青銅文化的代表。同時,通過考古研究,史學家也在浩浩煙海的典籍中發現了古代北方穢貊族的遺蹟。 [3] 

白金寶遺址文物保護

白金寶遺址 白金寶遺址
1996年11月20日,白金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白金寶遺址旅遊信息

白金寶遺址地理位置

白金寶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城西50千米的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寶屯北嫩江左岸的二級台地上。 [4] 

白金寶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路線:
1.哈爾濱方向:走哈大高速公路,從肇東/S305出口離開轉入S305,到達肇州縣城後走G203前往肇源縣,沿Y059行駛,過趙家窩棚後直行進入X018,即可。
2.長春方向:走琿烏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從肇源出口離開,沿Y059行駛,過趙家窩棚後直行進入X018,即可。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2014-07-21[引用日期2022-11-05]
  • 2.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黑龍江省志 第53卷 文物志[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4.11:35-37.
  • 3.    《嫩科爾沁演變史》編委會編著. 嫩科爾沁演變史 下 左翼篇[M]. 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6.03:398-399.
  • 4.    大慶市地方誌辦公室編. 大慶曆史 上[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8.09:29-33.
  • 5.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委員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596.
  • 6.    大慶風光  .大慶網.2020-11-16[引用日期2022-11-06]
  • 7.    王松齡主編. 實用中國歷史知識辭典[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1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