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質前連合

鎖定
白質前連合:
白質前連合指脊髓灰質前連合前方的、連接兩側白質及左右交叉的纖維。其中包括脊髓丘腦前束和側束的交叉纖維。白質前連合受損時,可出現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即皮膚痛、温覺減退或缺失,深感覺存在;同時由於脊髓丘腦前束有部分纖維不交叉,粗觸覺所受影響不大。淺感覺障礙的平面比病灶低1~2個脊髓節段。
中文名
白質前連合
外文名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

白質前連合解剖結構

1、白質:
白質主要由上、下傳導的縱行的有髓鞘神經纖維組成。其中,橫行纖維不是終止的纖維,就是起始的纖維。一般包括以下各種纖維:出入脊髓的根纖維;灰質柱細胞的軸突橫行進入白質;上、下縱行纖維的側支和終支進入灰質。
白質為脊髓的主要溝分為三索,前正中裂與前外側溝之間為前索,前、後外側溝之間的是外側索,後外側溝與後正中溝之間的是後索,在各索中又有神經束。連接左右白質的橫行纖維,稱為白質前連合。
在緊貼脊髓灰質的表面,有一傳導束,稱固有束,在白質的三索內均有,它聯繫脊髓的不同節段,主要完成節內或節間的反射。
2、皮質脊髓束:
皮質脊髓束是由中央前回(4區)的上2/3部和中央旁小葉的前部等處皮質的巨型錐體細胞和其它錐體細胞的軸突集合而成,經內囊枕部的前2/3處下行至中腦大腦腳底,佔據其中3/5,然後行至腦橋基底部,分散成不規則的孤立的纖維束下行,至延髓腹側部,纖維集攏形成錐體,在錐體下端,絕大部分纖維(約70~90%)交叉,形成錐體交叉,交叉後的纖維至對側形成皮質脊髓側束,此束在下行過程中,陸續地終於脊髓各節同側的前角運動細胞。在延髓內沒有交叉的纖維進入脊髓前索內下行,於前正中裂的兩側形成皮質脊髓前束,此束逐節經脊髓白質前連合交叉到對側,終於對側前角運動細胞。皮質脊髓側束和皮質脊髓前束在前角換神經元之後,其軸突組成前根,通過脊神經,分佈到軀幹和四肢的骨骼肌,管理這些肌肉的隨意運動。
3、白質前連合:
白質前連合是指在脊髓的內部結構中,在其橫切面上,可見中央管。而在中央管前方有纖維橫越,稱白質前連合。
在脊髓的內部結構中,在其橫切面上,可見中央管。而在中央管前方有纖維橫越,稱白質前連合。
4、脊髓丘腦前束:
脊髓丘腦前束繫上行纖維束之一。此束較小,位於前索;起於後角固有核,此核接受後根纖維,發出纖維經白質前連合到對側前索,合成脊髓丘腦前束。此束上行,止於丘腦,傳導粗的觸覺。如此束受損害,則受損害的對側粗的觸覺發生障礙。

白質前連合與白質前連合相關的疾病

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
1、感覺症狀:
根據空洞位於脊髓頸段及胸上段,偏於一側或居於中央,出現單側上肢與上胸節之節段性感覺障礙,常以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為特點。痛、温覺減退或消失,深感覺存在。
2、運動症狀:
頸、胸段空洞影響脊髓前角,出現一側或兩側上肢弛緩性部分癱瘓症狀。表現為肌無力及肌張力下降,尤以兩手的魚際肌、骨間肌萎縮最為明顯,嚴重者呈現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經下行根受影響時,多發生同側面部感覺呈中樞型痛、温覺障礙,面部分離性感覺缺失形成所謂“洋葱樣分佈”,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腦傳導束受累,可出現眩暈、噁心、嘔吐、步態不穩及眼球震顫。而一側或兩側下肢發生上運動元性部分癱瘓,肌張力亢進,腹壁反射消失及Babinski徵陽性。晚期病例癱瘓多加重。
3、自主神經損害症狀:
空洞累及脊髓(頸8頸髓和胸1胸髓)側角之交感神經脊髓中樞,出現Horner綜合徵。病變損害相應節段、肢體與軀幹皮膚可有分泌異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異常的惟一體徵。少汗症可侷限於身體的一側,稱之為“半側少汗症”,而更多見於一側的上半身,或一側上肢或半側臉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減弱或消失,因神經營養性角膜炎可導致雙側角膜穿孔。另一種奇異的泌汗現象是遇冷後排汗增多,伴有温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過度,萎縮,失去光澤。由於痛、温覺消失,易發生燙傷與碰、創傷。晚期病人出現大小便障礙和反覆性泌尿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