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話本國史

(2009年中國友誼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白話本國史》是2009年10月中國友誼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思勉。該書詳細敍述了從遠古時代到民國十一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的中國歷史,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具有完全意義上的通史。
中文名
白話本國史
作    者
呂思勉
出版時間
2009年10月
出版社
中國友誼出版社
ISBN
9787505726246
類    別
中國通史 [3] 
定    價
49.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膠訂

白話本國史內容簡介

此書於1923年商務印書館初版,原書名《白話本國史》;1990年上海書店影印,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本次出版以初版本為底本,並參考了一些學者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修訂、審校。 [1] 
該書是呂思勉先生在歷年教學講稿和史學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內容框架由緒論和五篇構成,在每一篇裏又分若干章,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會經濟、文化現象,而且還敍述了東南亞中西亞各國、各民族與中國的關係。

白話本國史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1922年,撰成《白話本國史》,是中國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通史。呂思勉的一生,可以四個字概括,曰:埋頭讀書。他以史學名家,讀得最多的,當然是史書。他的門人楊寬(戰國史名家,新近辭世)嘗説他“先後把二十四史反覆閲讀了三遍”,然據其自述,則不然。實際情況應是,二十四史中,《史記》、《漢書》、《三國志》讀過四遍,《後漢書》、《新唐書》、《遼史》、《金史》、《元史》讀過三遍,“其餘都只兩遍而已”(《自述學習歷史之經過》)。舊時學者通讀過二十四史的,絕不僅見,以此讚揚呂思勉的學問,似不足重。 [1] 

白話本國史作品目錄

出版前言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 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第一節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 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 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 西周的事蹟
第五章 春秋戰國
第一節 春秋
第二節 戰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 獯鬻
第二節 東胡
第三節 貉
第四節 氐羌
第五節 粵
第六節 濮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制
第四節 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 兵制
第六節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 東周以後的學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一節 豪傑亡秦
第二節 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 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鬥爭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第一節 匈奴
第二節 西域
第三節 朝鮮
第四節 閩粵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一節 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 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 社會革命
第七章 後漢的興亡
第一節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 後漢的武功
第三節 後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賦税
第四節 兵制
第五節 法律
第六節 學術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後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一節 後漢的亂源
第二節 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 兩晉和五胡
第一節 晉初異族的形勢
第二節 八王之亂
第三節 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 胡羯的興亡
第五節 鮮卑的侵入
第六節 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 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 淝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 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 宋篡東晉和魏並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 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四章 軍閥和異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一節 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 回族的起源和分佈
第三節 高車和柔然
第四節 突厥的起源
第五節 突厥的盛強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第六節 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係
第七節 隋唐的興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節 唐太宗滅突厥
第二節 藏族的興起
第三節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節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關係
第五節 從魏晉到唐中國和南洋的關係
第六節 武韋之亂和開元之治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情形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刑制
第五節 賦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節 學術和宗教
第七節 門閥的興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五篇 現代史
編後記 [2]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