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衣庵

(鳳陽白衣庵)

鎖定
白衣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西關街白衣庵巷內,坐北朝南。該庵始建年代不詳,據《鳳陽新書》載:“白衣庵,在(鳳陽)縣(治所在今山後街村)東西土壩。”可知明天啓年間即有此庵,清代重修。
中文名
白衣庵
地理位置
安徽鳳陽縣臨淮關鎮西關大街白衣庵巷內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大雄寶殿
著名景點
天王殿
精緻四合院
三聖殿
客堂
建國後庵內共有殿舍20間,分前、後兩殿及山門。山門上嵌石額一方,正中楷書“白衣庵”三字,為民國9年(1920年)所刻。前殿3間,中為彌勒坐像,其後為韋馱立像,東側塑魚蘭觀音,西側塑達摩;後殿亦3間,正中端坐白衣觀音,兩側分立4大天王及9位仙女神像。1954年大水進庵,佛像皆毀,前殿倒圮,僅存後殿、山門及房舍7間。
白衣庵,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風陽縣臨淮關。臨淮關,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藴深厚。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曾有鍾離國建都於此,而此地作為當時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曾經繁盛一時。
相傳,唐末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昇仙之地即為臨淮關,因此,此地自唐朝以來,便是一塊風水寶地,於佛家有着千年的不解之緣。另外,據相關資料證明,此處更是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偉業隱身發跡之地。
臨淮關擁有如此多的歷史典故和名人名家,得到了歷代政府的不懈保護,保留了大量的名勝古蹟,成為歷代名賢、達官、顯貴的歌頌之地。而白衣庵就坐落在文化古韻如此豐厚的歷史名城,它面對京滬鐵路,背依淮河,不僅有良好的文化氛圍,而且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外部環境的優勢和內部僧眾的努力使這座數百年的古寺散發着佛教特有的魅力,推動了當地佛教事業穩健快速的發展。
白衣庵始建年代不詳,據明朝天啓元年(公元1528年)的《鳳陽新書》記載:白衣庵在(鳳陽)縣(治所在今山後街)東西土壩。由此可知,在此之前該庵已經存在。當時庵門前嵌有四根梅花樁,素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方可進入淨土聖地的説法,至今保存。另外,庵內還留有古碑一塊,庵外留有古井一口,井水甘甜,至今仍可為周圍百米內的居民供給飲用水,造福了一方百姓。
經滄桑的白衣庵,雖然有一代又一代住持為其辛苦謀劃,但是終抵不過百年風雨的剝蝕。2002年開山法師接任住持之時,白衣庵百廢待興,寺內條件異常艱苦。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之下,法師擔起了恢復重建寺院的重任。但是修建寺院並非易事,前方可謂困難重重。法師不畏艱辛,為了白衣庵的重建工作四處籌集資金。在法師的不懈努力之下,寺院的前期資金得到了解決,先後奠基了大雄寶殿、三聖殿、天王殿和二十餘間寮房,旨在解決僧人的住房和參禪修行問題。
雖然多年來在法師的努力下白衣庵的眾多建設工程已經啓動,但是法師一人的力量終歸有限,寺院的配套設施還有待完善。近些年來,隨着佛教逐漸深入民心,信眾逐步增多,白衣庵的建設工作也得到了羅美玉居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2012年,歷經五年之久的大雄寶殿工程終於完工,白衣庵隆重舉行了大雄寶殿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地方政府的重視和信眾的虔誠使開光當日盛況空前,也為寺院的建設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如今的白衣庵舊貌換新顏,整潔的四合院內不僅有雄偉壯觀的大雄寶殿和金光閃閃的佛像,一年四季寺內更是蒼松翠柏、鳥語花香。整個寺院恰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美麗的淮河岸邊,成為了臨淮關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着八方來客;而開山法師將一如既往地帶領四眾弟子秉承佛陀的教誨,以淨化人心、啓迪智慧、服務社會、感恩眾生為原則,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建設,讓至善、至美、至真的佛陀思想大放異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