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蒲古鎮

鎖定
如皋市白蒲古鎮,始建於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地處長江三角洲,舊名蒲濤,又名蒲塘,因四周小溪沼澤多且多長蒲草,蒲草曬乾為白色,“白蒲”由此得名。系江海平原最早成陸的地區之一,是長江下游較早見諸史冊的縣城,亦是明清時江淮富庶的名鎮。蒲濤曾為縣衙所在地,保存有一大片古建築羣和宋代街巷,人稱“南有周莊,北有白蒲”。現為全國重點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華夏長壽第一鎮。
白蒲是我國千年古鎮之一,據《如皋縣誌》載:東晉義熙七年(411)分廣陵,置山陽郡,屬南兗州領縣五(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蒲濤縣居其一,在晉、宋、齊、梁、陳五朝均為縣邑所在,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了。白蒲鎮舊無志,清貢生里人姚鵬春始創之。自1810年始,至1855年成,歷時45年,共10卷,未刊刻,僅有抄本流傳於世,後為南通馮雄氏所藏。經重複轉抄,現不同抄本保存於北京圖書館、科學院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及上海圖書館等5處。清白蒲鎮圖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姚鵬春所撰之《白蒲鎮志》,展現了古鎮的地域特徵和佈設格局。
中文名
白蒲古鎮
外文名
Baipu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蘇省如皋市
地理位置
如皋市東南部
面    積
144.5 km²
政府駐地
白蒲鎮松楊社區蒲盛路1號
電話區號
0513
郵政編碼
226500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13.2萬人
著名景點
法寶禪寺
美國長老會舊址
顧氏住宅
火車站
白蒲站、如皋站
車牌代碼
蘇F
方    言
如皋話
古鎮特產
白蒲黃酒,白蒲茶幹、林梓潮糕、白蒲蟹黃魚圓、薑絲肉、黃牙菜

白蒲古鎮簡介

白蒲鎮依勢而築,傍水而建,巧妙地利用了通揚運河貫穿南北和河網縱橫的地域特點,兼顧人居、防衞、交通、商貿、宗教、喪葬等方方面面,其文化內涵和形制佈局與蘇州古鎮周莊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原中央電視台副總編趙立凡為白蒲古鎮題字 原中央電視台副總編趙立凡為白蒲古鎮題字
其一,扼河而守,突出泛防。 地圖上標有南泛房、北泛房和東北泛房計3處。鎮志中記載的泛房有4處:一在通州界法寶寺前,稱“中營”;二在通州界觀音堂左側,稱“左營”;三在如皋界北武廟之北,稱“中營”;四在如皋界三官殿左側,稱“左營”。所謂“泛房”,即駐兵之營房,專門負責運河一線的防衞工作。乙亥通州志載,白蒲泛房每處駐紮5名士兵,計19名左營額,配備馬蹄炮4位,乾隆九年製造。整個防務隸屬狼山鎮中營把總,各泛房皆建有營房、墩台、煙籠牌坊、旗竿等戰備、瞭望、信號設施。此外,白蒲鎮圖上還標有3個城門:德星門、登津門、聚德門。登津門建築最為雄偉,門上建有城樓。
其二,寺觀棋佈,宗教鼎盛。 地圖上標有寺觀21處,上真殿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是白蒲最古老的寺觀。唐太和四年(830)所建法寶禪寺(初名聖教寺)為州屬八大叢林之一,宋至和元年重修,定磉時掘得白龜獻於朝,御賜法寶寺名。另20處寺觀有:古佛庵、呂祖閣、南文昌宮、北文昌宮、南泰山、北泰山、白衣庵、文峯閣、古茶庵、南庵、西庵、三官殿、北武廟、南武廟、城隍廟、梅熟庵、南魁星樓、北魁星樓、東嶽廟等。一個小鎮寺觀如此眾多,可見當年宗教流派紛呈,香火十分旺盛。
白蒲歷史文化地圖 白蒲歷史文化地圖
其三,河流縱橫,九橋跨水。 清代白蒲鎮圖上有大小河流約20餘條,縱橫交錯,儼然“江南水鄉”。標明的橋樑有10座:萬安橋、中板橋、溯淮橋、東方橋、南莊橋、草行橋、駟馬橋、薛家橋、王家橋、牛橋等。其中,萬安橋(俗稱南石橋)、中板橋、潮淮橋(俗稱北石橋)等三橋最為壯觀。如萬安橋,又名“通濟橋”,傳説橋成之日,河水裏有神龍顯現,故又名“見龍橋”,始於明代萬曆年間所建;清康熙二十五年鎮人姜肇基重建,改名“太平橋”;後乾隆三十一年鎮人沈世祿出重金大修,更名“迎嵐橋”,意為與南通狼山相對。該橋系麻石拱橋,拱高數丈,氣勢恢宏,橫架於市河之上,聞名遐邇。鎮志載,除上述10座橋外,尚有直定橋、佛淌橋、筷兒橋、壽星橋、東三橋等5座橋樑,共計有15座之多。
其四,中軸切割,對稱佈局。 從清代白蒲古鎮圖上不難看出,由中板橋向東延伸至草行橋,形成一條中軸線,將古鎮大體切割成南北兩個部分。一些主要建築物圍繞中軸線呈南北對稱分佈,如文昌宮有南北之分;鎮山(注:實為土山丘)亦有二,分稱南北碧霞宮,又名南泰山和北泰山;其他建築如魁星樓、關帝廟等均分南北二處。一個小鎮注重對稱佈局,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中華傳統美學觀力倡對稱美,以顯示平衡、嚴謹、均衡、調和、堅固。二是白蒲鎮自清至民國時止,300多年間,一直分屬通如兩界。姚鵬春在《白蒲鎮志》卷一“區域篇”就明確指出,“鎮統於州縣兩界,判分較若列眉”;在“疆界篇”又寫道:“白蒲古時溪澤多生白色蒲草,因此得名。周圍十餘里,南屬通州,北屬如皋。正街司巷口分界、官河西亭壩分界。壩在河西,河之東與壩直接,有分界石碑。一個鎮分屬兩界,各建一些寺觀之類,形成對稱和對應狀態,當在情理之中吧?
白蒲水墨畫 白蒲水墨畫
其五,坊表林立,彰顯壽頤。 清白蒲鎮圖標有五世坊和百歲坊兩處。其實,據鎮志詳載,全鎮有石牌坊計21處,以五世坊、百歲坊最為有名。百歲坊是為102歲老人陳天祥立,曰“人瑞”,紫琅樂何、顧璜在橫石碣上還題刻了一首律詩記其事:“歲慶期頤曠古難,天鍾我裏壽陳摶。才從蒲水歌人瑞,更望燕台降御鑾。鳳詔迢迢輝草閣,官僚濟濟拜衣冠。經營華表迎恩寵,勝蹟千秋指點看。”一位普通百姓在乾隆辛卯年間受到封建帝王表彰,實非易事,五世坊建於道光十七年(1837)。更多的牌坊屬節孝坊,有19處之多,規模大小不等,以北街上的三牌樓最為高大。
其六,義冢十二,喪葬有序。 雖然地圖上僅標義冢兩處,實際上鎮志詳載了12處義冢。面積最大的一處有28畝地,在河西星月庵後邊,是清道光庚子年新設。有的義冢還設男女分葬處,如鎮北吳家義冢。在舊社會,白蒲是蘇北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由於戰事頻繁,喪亡人口眾多,解決好喪葬問題確是涉及社會能否安定有序的現實問題。看來,清代這一問題在古鎮白蒲解決得較好。另外,清代白蒲季家壩北邊尚有一處“倭子墳”,是明時所殺倭寇之掩埋地。 在地圖之外需要補充的是,清代白蒲鎮還設有遞鋪(相當於郵局)、育嬰堂、水龍局(相當於消防大隊)、二十四條巷、七大宗祠(隸屬沈、吳、顧、劉、鄭、李、姜等7個大姓氏)、社學(學校的前身)、七類行市(魚、米、糠、竹、木、藕、豬等類)等。鎮郊還有私人園林近30處,古樹林木遮天蔽日,實在是一個“花園式的古鎮”。由於文脈久遠,名流接踵,流風餘韻自宋至清不絕。書畫家鄭板橋、文學家袁枚與蒲上文人墨客過從甚密,留下了大量的墨寶。一個小鎮在清代竟然產生了進士9人,舉人27人、貢生61人、議敍22人、應例94人、武科和武達12人,受封贈的有46人。
追昔撫今,白蒲鎮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澱,如此豐富的歷史淵源,對於如皋經濟社會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具有不可低估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對於提升如皋的城市魅力,促進如皋旅遊業的跨越發展,也有着不可小覷的現實意義。 [1] 

白蒲古鎮一鎮兩治

“歷史上白蒲曾經是一座縣城,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白蒲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春和介紹,據《如皋縣誌》記載,東晉義熙七年(411),海陵郡增設如皋、寧海、蒲濤(白蒲)、臨江(石莊)四縣,此後在晉、宋、齊、梁、陳五朝,白蒲均為縣邑所在地。白蒲鎮在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現象,從後周顯德五年(958)開始,白蒲鎮南半部劃歸通州管轄,北半部仍屬如皋管轄,此後歷經宋、遼、金、元、明、清和民國,這種一鎮兩治的局面延續了一千多年,直到1949年白蒲解放,才統一劃歸如皋管轄。
由於長期一鎮兩治,白蒲的地名、路名、建築物名一般都有南北之分,如南大街-北大街,南空場-北空場,南石橋-北石橋,南魁星樓-北魁星樓,南花園-北花園,即使是學校,也有南校和北校之分。
南北分治雖然給小鎮的百姓生活帶來一定的不便,但並沒有影響小鎮的發展。有了分治就有了競爭攀比,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快了小鎮的發展。

白蒲古鎮白蒲文風

白蒲是南通成陸較早的地方,農耕文化相對發達。這裏的人們崇尚讀書,追求“耕讀傳家”,白蒲也因此成為人文薈萃之地。
蒲塘繪畫圖 蒲塘繪畫圖
蒲塘弟子勤奮讀書蔚然成風,自唐代開科取仕以後,許多白蒲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功名,至清代中葉,白蒲文風盛極一時,當時曾有“通如文風莫盛於蒲”之説。僅明代至清中葉這段時間裏,白蒲就誕生了進士10人,文舉人58人,武舉人8人,貢生185人。
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白蒲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沈、顧、姜、鄭、吳、姚、劉、李“八大望族”,其中沈氏家族位居住其首。沈氏祖先世居泰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先遷徙崇川,後來因“蒲塘土厚民馴,可耕可讀”,又遷居白蒲。從嘉慶、道光年間,這個家族一門共出進士3人、舉人7人,就連道光皇帝都驚歎:“有臣一門之內七舉賢書、三成進士,海內罕與倫比焉。”
姜氏家族是白蒲的另一望族,一門曾出兩進士。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姜任修,為官清正廉明,人稱“白麪包公”,終因得罪高官遭誣劾罷職。迴歸故里後,姜任修建造了“白蒲書屋”(又名“三以園”),成為為當時名流文友聚會之地。閒居白蒲的姜任修潛心於學術的著述和詩文的創作,成為卓有成就的學者。在他的提攜之下,蒲塘詩界盛極一時,名聞大江南北的“蒲塘十子”,就是姜任修的子侄、學生組織的文學團體,時人稱之為“文陣雄師”。
白蒲文風,吸引了眾多名流慕名而來,鄭板橋在這裏找到了“本家”,袁枚在這裏留下“辨味”趣事
顧氏住宅 顧氏住宅
乾隆二十年(1755),鄭板橋揚州坐船來到白蒲,一到這裏便被這裏美麗的景色、淳樸的民風和濃厚的人文氣息所吸引,便決定在這裏住下,寫詩作畫。一日,鄭板橋沿着狹窄的青石板小街,信步走進一户小院,與户主拱手施札,坐下來敍家常話。説來也巧,這户人家也姓鄭,且按鄭氏族譜論起輩份來,板橋為叔,户主為侄。一時間,鄭家院裏歡聲笑語,熱鬧非凡。板橋異鄉認本家,樂不可言。户主懇切地挽留板橋在家用餐,板橋欣然入席。飯桌上,除了青菜、粯子飯之外,並無其它菜餚。飯後,户主又用天水泡菊花茶留板橋繼續敍談。臨別時,板族題寫對聯“粗鹽青菜粯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相贈,由此留下一段佳話。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與紀曉嵐有“南袁北紀”之稱。袁枚是位美食家,他晚年移居金陵小倉山,時常到白蒲鎮作客,寓居白蒲顧沙苑家中,與顧結為知己。據清代白蒲人姚鵬春所修《白蒲鎮志》記載,袁枚曾在顧家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天,袁枚口説:“我能辨別淄河與澠河的水味之不同。你們信不信?”顧笑着迴應:“信。我現在辦一桌酒席,讓你帶來的廚師和我家裏的廚師同時獻技。恭請你辨嘗佳餚的滋味。如果你能辨別清楚哪道菜餚由何人掌勺,我就篤信無疑。”這就是“袁枚白蒲辨味”的故事,“辨味”的結果是袁枚完全答錯,成為白蒲歷史上的一段趣事。

白蒲古鎮古建築羣

白蒲這裏的古建築大多得到妥善保存,一些曾被損毀建築,也部分得到修繕或重建,這裏的明清古建築羣,已經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顧氏住宅 顧氏住宅
秀才巷,史家巷,市大街,穿行於古鎮的一條條小巷,我們能從那些完好的古建築上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小鎮悠遠的古韻。
在眾多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中,顧家住宅可以説是民居建築的代表。這是一座這是具有花園風格的庭院建築,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磚木結構,硬山封頂,座西朝東為大門堂,進入門堂後是影牆,南邊為二門堂,進內為敞廳,走廊為圓木形蓬頂,構件雕刻精細。有前後兩個小院,裏面均布有花壇,栽有各種花草。這裏既是顧家住宅,也是顧氏書院所在地。顧家自明代以來為詩書世家,清乾隆二十年(1755),顧家在此創辦顧氏蒲濤學塾,前後延續200餘年。
美國長老會舊址 美國長老會舊址
位於白蒲秀才內巷雙堂屋,始建於明成化年間。雙堂屋內外建有不同類型和不同朝代的建築,均保持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外院是民居堂屋、廚房、耳房、天井、花窗、花格,保存完好,內院坐西朝東的大門內有兩棟朝南和朝北相對應的堂屋,天井不足2米,獨具特色,因此有“雙堂屋”之雅稱。同樣位於秀才巷的誦經樓,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小樓坐南朝北,臨巷而建,二樓正樑下有子梁。楊春和介紹,正樑下加子梁,是明代民居建築一個典型特點。誦經樓二層三間,均鋪木地板,樓梯僅容一人通過。此樓系主人專砌給女兒誦經之用,故名“誦經樓”。秀才巷還有一座雙慶堂,始建於清順治年間,一進三堂,敞廳正中有清乾隆年間賜的金匾,上書“德門雙慶”,以慶賀該户同期考中兩位進士。
位於市大街178號的葆春堂,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是一座商貿民居結合的建築。葆春堂呈鑰匙形佈局,前面是藥店,後面是住宅,其中門堂、敞廳和臨街店房,坐東朝西。敞廳做工極為精細,大梁上的子柱為斗拱結構,雕刻有蓮藕游魚等圖案;從敞廳進內,坐北朝南為堂屋,走廊台階用條石鋪成。
美國長老會舊址 美國長老會舊址
白蒲鎮的明清民居共36户、40幢建築。美國長老會舊址原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3),修繕於清代,宅主幾經變更,1933年有白蒲醫生晉瞻仁購買並轉租給美國人開設長老會,租期九十九年。美國人對該建築稍加修改,增加了取暖的壁爐等設施,成為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築。楊春和告訴記者,這組建築的意義還不止於這些。抗戰勝利後,在共產黨的倡議下,國、共兩黨達成停戰協議。白蒲鎮當時以中板橋為界,南邊是國民黨佔領區,北邊是新四軍控制區。1946年1月13日子夜,也就是停戰協議開始生效之時,國民黨背信棄義,突然向我軍發起猛烈進攻,打響全國內戰第一槍。在全國一片抗議聲中,北平軍調部組成有美方代表、國民黨代表和共產黨代表參加三人調停小組,三方代表的第一次會談,就是在這裏舉行的。白蒲的長老會舊址,不光是一座極有保存價值的古建築,也是見證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地。
在重建的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寶禪寺
法寶禪寺,原名聖教寺,始建於唐太和四年(830),後不幸遭火。宋至和元年(1054)在原址重建,被列為維揚八大名剎之一。相傳奠基時從地下掘得白龜一隻,獻於朝廷,皇帝賜名“法寶禪寺”
法寶禪寺牌坊 法寶禪寺牌坊
法寶禪寺原址在市白蒲中學校園內。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滄桑,至1949年解放時只剩下了大雄寶殿和藏經樓。1989年,當地政府決定遷址重建法寶寺。
法寶禪寺的建築風格獨特,全寺建築佈局似‘象’形,寺內有關建築均代表大象的各個器官。法寶寺目前已建設成為一處寺廟與園林有機結合的建築羣,並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白蒲古鎮地方特產

白蒲古鎮白蒲茶幹

白蒲茶幹的全稱為“白蒲三香齋茶幹“,始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據清朝道光年間的《白蒲鎮志》記載,一姓屠的湖州人在白蒲北街開的一豆腐乾店,店號“三香齋”,又名“屠三香”。白蒲北街是南北交通要道,商業較盛,店鋪林立,來往商人、小販很多。每日清晨,人們都喜歡坐茶館,一邊談心,一邊買來屠氏的豆腐乾佐茶,因其近似茶色,故取名茶幹
乾隆御題“只此一家”牌匾 乾隆御題“只此一家”牌匾
“三香齋”茶幹生產工藝精細,精選大豆作原料,自制“三伏”醬油,選用天然香料煮制等,工藝相當精細,前後二十多道工序,很有特色,美名“屠三香”,被譽為白蒲一絕。這樣的美味,甚至連乾隆皇帝都很喜歡。據説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時,地方官特別選擇了“三香齋”茶幹作為貢品,請乾隆品嚐。乾隆嘗後甚悦,又聽了該店獨家經營的介紹 ,便御筆寫下“只此一家”的題字。屠氏得此御筆,大為歡喜,將乾隆的題字製成金字匾額懸於店堂,白蒲茶乾的名聲更是傳遍大江南北。遺憾的是原來的匾額已經不在,我們只能看到複製的“只此一家”招牌。

白蒲古鎮白蒲黃酒

白蒲黃酒 白蒲黃酒
同樣是清朝康熙年間,白蒲還誕生了另一樣特產——白蒲黃酒。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浙江紹興章姓人家來到白蒲,開辦槽坊,配製黃酒。後來,章家後代繼承祖傳秘方,以當地產上等大米為原料,以藥酒、麥曲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傳統加飯酒工藝,精心釀製黃酒。儘管白蒲黃酒的名聲沒有白蒲茶幹那麼響亮,但當地人對白蒲黃酒的喜愛程度並不亞於白蒲茶幹。

白蒲古鎮林梓潮糕

林梓潮糕 林梓潮糕
林梓老萬和潮糕,始創於清雍正壬子年(公元1732年),距今近三百年的歷史。為江蘇特產、江淮地區名點,名傾大江南北,《江蘇名菜名點》一書曾作介紹。“老萬和”茶食鋪就因製作潮糕而出名,幾百年歲月流逝,“依然古樸典雅,聲名遠鐸,保持着傳統手工工藝的特色。其工藝精細、配方獨特、用料考究。以上乘粳米為原料,踞春手篩,拌和白糖、桂花、松仁、桃仁等,荷葉墊籠底,製成圓形糕坯,水蒸而成。出籠不粘手,久放不落屑,香而不濁,甜而不膩,柔潤爽口。

白蒲古鎮白蒲蟹黃魚圓

“白蒲”牌蟹黃魚圓,始創於明末清初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為明末才子冒闢疆的愛妾董小宛所創,為淮揚傳統名菜、如皋長壽名菜。魚圓柔綿而有彈性,白嫩宛若凝脂,內孕蟹籽,色如琥珀,浮於清湯之中,既有蟹的鮮,又有魚的嫩,有“黃金白玉兜,玉珠浴清流”之美。2014年,白蒲蟹黃魚圓製作技藝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 
白蒲蟹黃魚圓 白蒲蟹黃魚圓

白蒲古鎮薑絲肉

白蒲薑絲肉製作歷史追溯到明清時期。是一道獨具江蘇特色的名菜美味佳餚,屬於淮揚菜。懷孕初期食用可以健脾止吐,利用豬肉和姜為主要材料,通過醃、炒、勾芡等步驟將豬裏脊肉和姜的香味、鮮味、嫩滑口感發揮得淋漓盡致。白蒲薑絲肉製作技藝被列為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薑絲肉 薑絲肉

白蒲古鎮黃芽菜

白蒲黃芽菜”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核准註冊。
黃芽菜 黃芽菜
在白蒲已有至少240年栽培歷史,清乾隆《如皋縣誌》中就有相關記載。品種有“六十日”、“菊花心”、“瓦蓋頭”、“大包頭”、“小包頭”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白皮包心,頂葉對抱,包心堅實,黃化程度高,棵生2.5~4公斤。煮則湯如奶汁,炒則嫩脆鮮美,且耐貯藏,為冬令常備蔬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