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菜型油菜

鎖定
油菜三大類型之一。學名Brassia campestris L.。包括原產中國的蕓薹油白菜。中國又稱小白菜、矮油菜、甜油菜等。一般春性品種幼苗直立,冬性品種株型匍匐,半冬性品種介於二者之間。
中文學名
白菜型油菜
拉丁學名
Brassia campestris L.
別    稱
小白菜、矮油菜、甜油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五椏果亞綱
白花菜目
十字花科
蕓薹族
蕓薹屬
蕓薹
亞    種
白菜型油菜
品    種
春性品種和冬性品種

白菜型油菜形態特徵

白菜型油菜株體較矮小。主根較發達或不發達,支細根發育中等或發達。原產中
白菜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國西北部的北方小油菜B.campestris L.基葉有明顯葉柄,具琴狀缺刻;南方油白菜B.campestris var.chinensis Mak.,即B.chinensis L.基葉葉柄不明顯,無琴狀缺刻或不明顯。北方小油菜分枝性弱,分枝數少。南方油白菜分枝性較強,分枝部位低,有的從地面就分枝,呈叢生型。莖組織鬆軟,木質化程度較低,易倒伏,抗病蟲性較弱。花色淡黃至深黃,花瓣橢圓,花序中間花蕾着生位置低於開放花朵。開花時雄蕊花葯一般向外開裂,自交不親和性強,異交結實率高,一般80-90%。 [1] 

白菜型油菜種子介紹

中國青藏高原的地方品種千粒重最大可達6-7g。種皮暗褐、紅褐或黃色,無辛辣味。種子含油率一般為30-40%,產自中國青藏高原的最高達50%以上。 [1] 

白菜型油菜生物特性

白菜型油菜是原產於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白菜演化來的,植株矮小,分枝較小,莖
白菜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稈纖細,有薄而光滑的橢圓形葉片。邊緣有明顯的琴狀缺刻,上有刺毛,覆被一層薄薄的臘粉,又稱為小油菜、矮油菜和甜油萊,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種植。另一種白菜型油菜是從小白菜演化來的,在古籍中稱為油青菜。它的特點是株型高大,分枝性強,莖稈粗壯,基葉發達,半直立的。寬大的葉片呈隨圓形成或卵圓形,全緣或波狀,無琴狀缺刻。我國各地稱為白油菜、油白菜、油菜白等。白菜型油菜籽粒變異極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種可達4~5克,含油量在40%以上。籽粒大小不一,種皮多為棕紅色、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3克,含油率在35~45%之間。 [2] 
該類型又稱小油菜或甜油菜。其植株矮小,幼苗生長較快,鬚根多;基葉橢圓、卵圓或長卵型,葉上舉,有多刺毛或少刺毛,被有蠟粉或不被蠟粉,苞莖而生;分枝少或中等,花大小不齊,花瓣兩側相互重疊,自交結實性很低。種子有褐色、黃色或五花子色,大小不一,千粒重3g;含油量中等,一般在35%~38%,高的達45%以上。該類型生育期短,成熟較早,耐瘠薄,抗病力弱,生產潛力小,穩產性差。

白菜型油菜兩個種類

該類型還可分為兩個種:
  (1)北方小油菜:古代文獻中稱為蕓薹,株型矮小,分枝少,莖稈細,基葉不發達,葉橢圓形,有明顯琴狀缺刻,且多刺毛,薄被蠟粉。主根常膨大,人土較深,抗寒、耐旱、耐瘠。代表品種有耙齒蔓、關油3號等。
  (2)南方油白菜 :古代文獻中稱為崧菜,其外形很像普通小白菜,是普通小白菜的一個油用變種。株型中等,分枝性強,莖稈較粗,苗一般半直立或直立。葉片較寬大,色淡,中脈較肥厚,葉全緣或波狀,一般不具琴狀缺刻。主根不膨大,支根細根較多。一般耐澇、耐瘠、抗病力差。代表品種有泰縣油菜、洞口甜油菜等。

白菜型油菜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白菜型油菜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33 千卡
蛋白質 4.4 g
脂肪 0.2 g
水分 88 g
碳水化合物 5.8 g
膳食纖維 4.2 g
可溶性膳食纖維 0.7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3.5 g
灰分 1.2 g
葉酸 340 μg
αE 2.9 mg
(βγ)E 0.6 mg
胡蘿蔔素 2200 μg
16 mg
29 mg
86 mg
390 mg
160 mg
0.32 mg
2.9 mg
0.09 mg
0.7 mg
維生素B1(硫胺素) 0.16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28 mg
煙酸(煙酰胺) 1.3 mg
泛酸 0.73 mg
維生素B6 0.26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130 mg
維生素E 3.5 mg
維生素K 250 μ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