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花映山紅

(植物物種)

鎖定
白花映山紅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月採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乾。
別    名
白杜鵑花
中文學名
白花映山紅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白花映山紅

白花映山紅形態特徵

常綠或半常綠的多枝灌木,高2~3米。幼枝具灰色粗毛。單葉近輪生;革質;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3~5釐米,寬1~2釐米,先端鈍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灰褐色伏毛,下面青綠色,被棕褐色伏毛,葉脈上尤多;葉柄具灰褐色伏毛.花1~3朵頂生,有芳香;萼片5,披針形,綠色,長約1.5釐米,有腺毛與絨毛;花冠白色,闊漏斗形,徑4~5釐米,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5~10,花絲細長,近基部有腺毛,花葯紫色;子房上位,每室具多數胚珠,花柱細長,長約4釐米,柱頭頭狀,具絨毛。蒴果有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
【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照山白(《華北經濟植物誌要》),白豔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

白花映山紅分佈範圍

栽培或野生。分佈江蘇、浙江、福建、四川、貴州、河北、山西、湖南、陝西等地。

白花映山紅主要價值

白花映山紅化學成分

花含杜鵑黃甙和少量的杜鵑黃素。葉含多種黃酮類:有槲皮素、棉花皮素,山柰酚、楊梅樹皮素、杜鵑黃素和二氫槲皮素。另含杜鵑醇、對-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香莢蘭酸和丁香酸。
此外,從該植物中還發現鄰-歡?杷帷?
白花映山紅-採集
4月採花,9~10月挖根,鮮用或曬乾。

白花映山紅功能主治

和血,散瘀。治吐血,腸風下血,痢疾,血崩,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症,去風寒,和血。梗葉同仙人對坐草,洗風火瘡。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根及花:通經散瘀,治白帶。
③《四川中藥志》:花及根:治吐血紅崩,赤白痢下,腸風下血及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白花映山紅中毒

白杜鵑花如作野菜食用,常易發生中毒。曾報道一家4口因吃白杜鵑花而中毒,每人服食2~8兩不等。食後1~2小時,4人相繼發病,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心慌、頭昏、眼花、胸悶、呼吸困難、四肢發麻等.體檢:口唇及指端紫紺,呼吸次數增加,血壓降低,心音弱,心律慢而不規則,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徐緩及室性期前收縮(5~7次/分)。經按一般食物中毒處理,2~3天后均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