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腹幽鶥

鎖定
白腹幽鶥,是畫眉科幽鶥屬鳥類,共有4亞種。 [2]  雕雄羽色相似。 上體從頭到尾包括兩題表面概為微椎褐色,兩翅和尾沾更多紅色。眼先和顎上灰褐色,耳覆羽褐色具族色羽軸紋,頸與背同色。額、喉白色具矢狀黑斑,胸族棕橄檉褐色形戚寬闊的胸夢,腹中部白色,兩脅和其餘下體鑄紅色。虹膜橙紅色,上嘴角褐色,下嘴較淡,腳淡角色。 [1] 
白腹幽鶥在中國見於西藏東南部和雲南西部(西盟、盈江), [4]  國際上分佈於越南,緬甸,泰國,老撾,不丹,印度阿薩姆等地。 [1]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森林、灌叢、竹叢和草地,夏季有時也上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灌叢,冬季也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腳和平原地帶。 [1]  白腹幽鶥是留鳥, [1]  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常呈家族羣或3-5只的小羣活動。 [1]  [7]  性活潑但怯生,常隱匿於植被中下層,覓食於地面和灌叢, [7]  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林下竹叢或灌叢中。 [1] 
白腹幽鶥在中國種羣數量較為稀少, [1]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中文名
白腹幽鶥
拉丁學名
Pellorneum albiventre
外文名
Spot-throated Babbl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畫眉科
幽鶥屬
白腹幽鶥
亞    種
4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odwin-Austen,1877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白腹幽鶥形態特徵

白腹幽鶥
白腹幽鶥(9張)
雄羽色相似。上體從頭到尾包括兩翅表面概為橄欖褐色。兩翅和尾沾更紅色。眼先和眼上灰褐色,耳覆羽褐色具淡色羽軸紋,頸與背同色。頦、喉白色具矢狀黑斑,胸淡棕橄欖褐色形成寬闊的胸帶,腹中部白色,兩脅和其餘下體鏽紅色。 [1] 
虹膜橙紅色。上嘴角褐色。下嘴較淡,腳淡角色。 [1] 
大小度量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17克
150毫米
12毫米
53毫米
49-52毫米
23毫米 [1] 

白腹幽鶥近種區別

相似種棕頭幽鶥Pellorneum ruficeps)頭頂和枕棕紅色,與背不同色具寬闊的白色眉紋。頦、喉無斑,胸與兩脅則具黑褐色縱紋,與該種明顯不同,野外不難識別。 [1]  棕胸雅鶥Trichastoma tickelli)及雀鶥的區別在尾短而較圓。 [3] 
棕頭幽鶥 棕頭幽鶥
棕胸雅鶥 棕胸雅鶥

白腹幽鶥棲息環境

白腹幽鶥是幽鶥中最小的一種,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森林、灌叢、竹叢和草地,夏季有時也上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灌叢,冬季也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腳和平原地帶。 [1] 

白腹幽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也常呈家族羣或3-5只的小羣活動。性膽怯,常隱匿於林下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 [1] 
叫聲:低音的咯咯聲,清晰哨音及多顫音的悦耳鳴聲,為帶變調的短句反覆重複。告警時發低沉的似水流之聲。叫聲似畫眉伯勞。鳴聲為持續起伏的哨音sweety-swee-sweeow,叫聲為特徵性pre-tee-sweet聲,第二聲上揚,末聲下降,告警時發出顫鳴。 [3]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1] 

白腹幽鶥分佈範圍

分佈中國、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孟加拉國、柬埔寨、不丹和印度阿薩姆。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部(西盟、盈江)和西藏東南部。 [1]  [4-5] 
白腹幽鶥分佈圖 白腹幽鶥分佈圖

白腹幽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林下竹叢或灌叢中。巢呈杯狀,主要由草葉和竹葉構成,內墊有細的草葉。每窩產卵3-4枚,有時僅產2枚。卵淡粉紅色、被有暗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8.2-22.8毫米×14.1-15.9毫米。 [1] 

白腹幽鶥亞種分化

4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白腹幽鶥指名亞種
Pellorneum albiventre albiventre
Godwin-Austen,1877
分佈於不丹、印度阿薩姆和緬甸西部。
Pellorneum albiventre cinnamomeum
Rippon,1900
分佈於中國雲南西部、緬甸中部、泰國西北部、老撾南部、緬甸東北部和印度阿薩姆南部。
白腹幽鶥緬甸亞種
Pellorneum albiventre ignotum
Hume,1877
分佈於印度阿薩姆東北部米什米山和緬甸。
白腹幽鶥越南亞種
Pellorneum albiventre pusillum
Delacour,1927
分佈於越南西北部和老撾北部。 [1]  [2]  [6] 

白腹幽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