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背黃花稔

鎖定
直立多枝半灌木,高達1米,全株有星狀氈毛或柔毛。葉菱形或矩圓狀披針形,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托葉刺毛狀。花腋生,中部以上有節;無小苞片;萼杯狀,5裂,裂片三角形;花黃色,花瓣倒卵形。 蒴果盤狀,分果爿8-10,頂端具2短芒。 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東、廣西、台灣、福建;中南半島和印度也有。性耐旱,常見於曠野灌叢間。
中文學名
白背黃花稔
別    稱
黃花地桃花、地膏藥、黃花母、千斤墜、枚葉草、山雞綢、吐黃旗
二名法
Sida rhombifolia Linn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亞    綱
五椏果亞綱
錦葵目
錦葵科
錦葵族
黃花棯屬
白背黃花稔
分佈區域
分佈於福建、台灣、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白背黃花稔形態特徵

直立亞灌木,高約1米,分枝多,枝被星狀綿毛。葉菱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45毫米,寬6-20毫米,先端渾圓至短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疏被星狀柔毛至近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柔毛;葉柄長3-5毫米,被星狀柔毛;托葉纖細,刺毛狀,與葉棲近等長。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2釐米,密被星狀柔毛,中部以上有節;萼杯形,長4-5毫米,被星狀短綿毛,裂片5,三角形;花黃色,直徑約1釐米,花瓣倒卵形,長約8毫米,先端圓,基部狹;雄蕊柱無毛,疏被腺狀乳突,長約5毫米,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徑6-7毫米,分果爿8-10,被星狀柔毛,頂端具2短芒。花期秋冬季。 [1] 

白背黃花稔分佈範圍

產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
白背黃花稔
白背黃花稔(6張)
南、四川和湖北等省區。常生於山坡灌叢間、曠野和溝谷兩岸。分佈於越南、老撾、柬埔寨和印度等地區。全草入藥用,有消炎解毒、祛風除濕、止痛之功。 [1] 

白背黃花稔主要價值

莖皮纖維可代麻;全草入藥,有疏風解熱、散瘀拔毒之效。

白背黃花稔本種提示

本種與拔毒散 S. szechuensis Matsuda 很相似,但本種葉柄較短,花單生於葉腋,和雄蕊柱無毛而與後者不同。 [1] 

白背黃花稔參考文獻

白背黃花稔 黃花母霧(猛)(廣東),“亞母頭”(廣西壯語)
Sida rhombifolia Linn. Sp. Pl. 684, 1753; Cavan. Diss. 1: 23, t. 3, f. 12, 1787; Masters in Hook. f. , Fl. Brit. Ind.1: 323, 1874; Forbes & Hemsl. in Jour. Linn. Soc. Bot. 23: 85, 1886 (Ind. Fl. Sin. 1); Matsum. & Hayata in Jour. Coll. Sci. Univ. Tokyo 22: 52, 1906 (Enum. Pl. Formosa); Gagnep. in Lect., Fl. Gen. Indo-Chine 1: 405, 1910; Hayata Ic. Pl. Formosa: 96, 1911; Masamune & al. in Trans. Nat. Hist. Soc. Formosa 25: 419, 1935; S. Y. Hu Fl. China Family 153: 20, Pl. 5-1-4, 1955; 侯寬昭, 廣州植物誌246, 1956; 陳煥鏞, 海南植物誌2: 92. 1965; 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植物誌2: 194. 1979.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