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翅浮鷗

鎖定
白翅浮鷗(學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是鷗科、浮鷗屬下的一種小型水鳥。夏羽嘴暗紅色,腳紅色。頭、頸、翕和下體黑色。翼灰色,翼上小覆羽白色,腰、尾亦為白色,飛翔時除尾和翼有部分白色外,通體黑色。冬羽嘴黑色,腳暗紅色,頭、頸和下體白色,頭頂和枕有黑斑並與眼後黑斑相連,且延伸至眼下。背和兩翅灰褐色,翅尖暗色。
白翅浮鷗主要棲息於內陸河流、湖泊等水體,常成羣活動,多在水面低空飛行,主要以小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分佈於歐洲南部、亞洲中東部、澳大利亞。保護等級為低危。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白翅浮鷗
拉丁學名
Chlidonias leucopte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鷗形目
鷗科
浮鷗屬
白翅浮鷗
亞    種
分佈區域
歐洲南部、亞洲中東部、澳大利亞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181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白翅浮鷗形態特徵

夏羽頭、頸、背和下體黑色。尾上和尾下覆羽白色。尾銀灰色,呈淺叉狀。翅上覆羽銀灰色,小覆羽白色。初級飛羽黑褐色,羽乾白色,內側羽緣具楔狀白斑。第2-4枚初級飛羽外側及其以內的初級飛羽內外側均沾珠白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鴿灰色。冬羽額、前頭和頸側白色。頭頂黑色而雜有白點。從眼至耳區有一黑色帶斑,並常和頭頂黑斑相連。頦、喉白色而雜有黑色斑點。背、腰灰黑色,中央尾羽鴿灰色。下體白色,微沾灰黑色。
幼鳥和冬羽相似。但頭頂為黑褐色,背、肩及翅上小覆羽灰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污白色。外側2對尾羽內側白色。尾羽羽乾白色。眼前緣和眼後耳區有黑色斑點。翅上中覆羽色淺,而具黑褐色羽於紋,在翅上形成淡包斑。下體白色。虹膜暗褐色。嘴紅色,冬季黑色。腳紅色,冬季暗紫紅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62-80克,雌性63-77克;體長雄性228-266毫米;雌性200-255毫米;嘴峯雄性25-29毫米,雌性22-30毫米;翅雄性190-221毫米,雌性196-220毫米;尾雄性62-74毫米,雌性66-80毫米;跗蹠雄性17-21毫米,雌性16-18毫米。 [3] 
白翅浮鷗 白翅浮鷗

白翅浮鷗棲息環境

白翅浮鷗主要棲息於內陸河流、湖泊、沼澤、河口和附近沼澤與水塘中。有時也出現在沿海沼澤地帶。 [3] 

白翅浮鷗生活習性

白翅浮鷗
白翅浮鷗(2張)
白翅浮鷗常成羣活動。多在水面低空飛行,覓食時往往能通過頻頻鼓動兩翼,使身體停浮於空中觀察,發現食物,即刻衝下捕食。休息時多停棲於水中石頭、電柱、木樁上或地上。
主要以小魚、蝦、昆蟲、昆蟲幼蟲等水生動物為食。有時也在地上捕食蝗蟲和其它昆蟲。 [3] 

白翅浮鷗分佈範圍

白翅浮鷗世界

歐洲的比利時、法國、意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東北部、匈牙利、德國、愛沙尼亞、波蘭東部、烏克蘭西部及俄羅斯(北至莫斯科),在亞洲北至西伯利亞,東至蒙古、薩哈林島及烏蘇裏,南至土耳其、伊拉克及烏茲別克西南部,及西北非的阿爾及利亞;遷徙時途經地中海地區及伊朗,非洲(有時南達好望角)、馬達加斯加、南亞、馬來西亞地區、澳大利亞及新西蘭越冬;有時分佈於葡萄牙、兩班牙、瑞士、奧地利及捷克;偶爾分佈於俄羅斯西北部、瑞典、丹麥、荷蘭及巴巴多斯。

白翅浮鷗中國

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河北北部。越冬和遷徙時途徑新疆、河北、陝西、山西、山東、湖南、長江下游、浙江、江西、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台灣和澎湖列島廈蘭嶼。 [4]  [3] 
白翅浮鷗分佈圖 白翅浮鷗分佈圖 [5]

白翅浮鷗繁殖方式

白翅浮鷗的繁殖期為6-8月。常數對或數十對在一起繁殖。營羣巢。通常營巢於湖泊和沼澤中死的水生植物堆上。巢屬浮巢。主要用蘆葦和水草堆集而成。每窩產卵通常3枚,偶爾少至2枚和1枚,或多至4枚。卵的顏色為赭色或褐色,被有深灰色或黑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9-39×21-27毫米。雌雄輪流孵卵。 [3] 

白翅浮鷗保護現狀

白翅浮鷗保護級別

白翅浮鷗種羣現狀

白翅浮鷗的種羣數量在歐洲中部數量稀少,但在歐洲東部、亞洲中部和東部可能數量較多。據亞洲水禽和濕地研究局在亞洲南部進行的隆冬水鳥調查資料,1990年統計到1768只,其中西南亞398只,南亞222只,東南亞874只,東亞274只;1993年統計到4196只,其中兩南亞2945只,南亞393只,東南亞828只,東亞30只。中國的數量較少,1990年統計到274只。1993年僅30只。繁殖季節在內蒙古的數量較多,為常見種,局部地區為優勢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