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羊村遺址

鎖定
白羊村遺址,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金牛鎮白羊村西500米處。屬金沙江支流河旁台地上的聚落遺址,現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4500年前古人生活留下的遺蹟,共經過1973至1974、2013至2014兩次考古發掘。 [5] 
白羊村遺址現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文化堆積較厚,耕土下即為文化層,最厚的達4.35米。發現了房屋遺址、墓葬、灰坑等遺蹟,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碳化稻穀等遺物。白羊村遺址對研究長江上游地區的葬俗、古代人類的文明進程和雲南原始農業,特別是水稻種植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 [2-3]  [5] 
2006年05月25日,白羊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白羊村遺址
地理位置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金牛鎮白羊村西500米處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187-1-187
面    積
約 3000 m²

白羊村遺址歷史沿革

1972年春,原東風公社白羊村村民在改田挖土時發現白羊村遺址。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雲南省博物館考古隊進行了發掘,共開探方9個,揭露面積290平方米,發現了大量遺蹟和出土了大量文物。 [2] 
2013年10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並邀請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的考古專家對賓川白羊村遺址進行第二次科學發掘。 [3] 

白羊村遺址遺址特點

白羊村遺址綜述

白羊村遺址屬金沙江支流河旁台地上的聚落遺址,現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遺址緊靠桑園河的墩形遺址,高出河面5米,文化堆積較厚,耕土下即為文化層,最厚的達4.35米。根據地層疊壓關係與出土器物分析,發掘者將新石器文化內涵分兩期,第1至4層系晚期文化遺存,第5層至第7層系早期文化遺存。在發掘區內,發現房址、火塘、窖穴、墓葬等遺蹟現象。 [2]  [3]  [5] 
白羊村遺址

白羊村遺址房址

白羊村遺址發現較完整的房屋遺蹟11座,房址上下層位清楚,根據地層疊壓關係,以第5層為界,分早晚兩期。早期5座,晚期6座。另外,早、晚期均有許多柱洞、溝槽等房屋建築遺蹟,由於後期擾亂較甚,難以確定其完整形狀。早、晚期房址均為地面木構建築,基本特徵一致,僅局部有所不同。房址平面呈長方形,一般長5米、寬2.75米、面積約12.5平方米。方向不一,未發現門道。早期房址居住面多略加平整,在地面上鋪灰燼、生黃土,再經踩踏而成。表面平滑堅硬,呈灰褐色,一般厚2~5釐米。牆基四周多挖溝槽,寬25~35釐米、深30~40釐米。溝壁整齊堅實。溝底掘柱洞,口徑25~55釐米、深30~68釐米,多為圓底,少數不夠規整。在洞內立木柱,再於溝內填土。柱洞較少,且多在屋角。洞壁堅實、木紋清晰,洞內多有木屑。柱間編綴荊條,兩面塗草拌泥而成木胎泥牆,牆內均留寬1~3釐米的荊條印痕。草拌泥較為粗糙,內含大量的草根、樹葉。牆壁似經烘烤,呈紅褐色,質地堅硬,表面平整,厚約4釐米。房頂結構不詳。屋內均有陶片、生產工具和獸骨等遺物。晚期房址建於早期灰土堆積或房屋廢墟之上。其建造技術有二:1、房基四周不開溝,直接由地面上挖柱洞,其餘完全承襲早期的建造技術;2、房基四周在地面上鋪墊扁圓形石礎,再立木柱,編綴荊條,兩面塗草拌泥而成木胎泥牆,其餘完全承襲早期的建造技術。 [2] 

白羊村遺址火塘

白羊村遺址發現較完整的火塘7個,其中圓形6個、橢圓1個,均為淺豎穴圓坑。坑內填土鬆軟,呈黑褐色,含大量的木炭、灰燼、燒渣等。 [2] 

白羊村遺址窖穴

白羊村遺址發現窖穴48個,多分佈在房址附近,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4種。除圓形窖穴系晚期遺蹟外,其餘早、晚期均有發現。在窖穴內出土有白色的糧食粉末、稻殼、稻杆、鹿牙、豬牙、陶片、木炭、紅燒土等。 [2] 

白羊村遺址墓葬

白羊村遺址共清理墓葬34座。其中豎穴土坑墓24座、甕棺葬10座。墓口一般距地表深0.15~1.20米。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均屬晚期墓,但有先後之別。豎穴土坑墓坑壁整齊堅實,填土鬆軟,呈灰褐色,一般坑長1.6~1.85米、寬0.45~0.7米、深0.25~0.3米。M5最大,長2.1米、寬0.8~1米、深0.25米;M18最小,長0.8米,寬0.35米、深0.5米。葬式多樣(無頭葬10座、二次葬6座、仰身直肢葬7座、仰身曲肢葬1座),頭向不一。均無葬具,亦無隨葬品。甕棺葬10座,其中幼童甕棺葬9座、成人甕棺葬1座。多集中於發掘區南部,葬具均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陶罐,僅M6口部倒置一陶畫,均無隨葬品。 [2] 

白羊村遺址文物遺存

白羊村遺址的遺物 白羊村遺址的遺物
白羊村遺址出土的遺物有陶、石、骨、角、牙、蚌器共516件。石器以磨製為主,石器的質料經初步鑑定,色青質細的礫石最多,石英石、礫石、燧石、斑岩次之,岩石均產於賓川盆地。其中斧109件,完整8件,分三式;錛49件,完整39件,分二式;刀86件,完整11件,均石片打磨而成,分二式;鑿30件,完整21件,均長條形,器形較小,通體磨光,分二式;鏃33件,完整18件,均石片磨製而成,分六式;紡輪6件,扁平圓形,通體磨光,完整一件;礪石11件,均保存完好,器身較小,磨槽清晰;刮削器16件,均石片打磨而成;錐6件,均石片打磨而成;網墜2件,天然礫石打磨而成;敲砸器2件,天然礫石稍加工而成;鐮2件,石片打磨而成,弧形刃作鋸齒狀;印模1件,保存完好;杵1件,天然礫石稍加工而成,保存完好;球1件,天然礫石打磨而成,保存完好;飾品2件,通體磨光,製作精細;圓形石片2件,石片磨成,製作精細;水晶石1件呈稜形。 [2] 
骨器中有錐29件,均用獸骨殘片磨製而成,多數保存完好,分三式;鑿3件,保存完好;抿13件,多數保存完好;鏃2件,通體磨光,製作精細;針2件,通體磨光,尖鋒鋭利,均殘;飾品6件,通體磨光,製作精細,分三式。另外還有角錐1件、牙錐14件、牙飾品2件、穿孔蚌殼飾品2件等。 [2] 
白羊村遺址出土陶器
白羊村遺址出土陶器(2張)
文化層出土陶片較破碎,約有2萬片。均夾砂陶,其中夾砂褐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夾砂紅陶、夾砂橙陶最少。早期陶質疏鬆,胎壁較厚,火候較低;晚期陶質稍硬,胎壁較薄,火候稍高。陶器均手製,晚期個別口沿有慢輪修飾痕跡。採用泥條盤築法,器身用工具拍打,待陶胎半乾後,再於器表用骨抿之類磨光,肩、腹部施加各種紋飾。小型陶器直接用手捏成。文化層中發現有陶墊、骨抿、陶支架、石印模等製陶工具。共發現動物骨骼45件,可供鑑定者僅10件,經原雲南省博物館張興永研究員初步鑑定,均屬中國南方常見的現生種,有狗、豬、牛、羊、鹿、野豬、松鼠、黑熊、麝鹿等。 [2] 
2014年第二次考古發掘發現10座房址,100座灰坑,21座墓葬;從遺址中出土了一批石器、陶片、碳化稻穀、人類和動物骨骼、牙齒等文物。 [3] 
白羊村出土炭化稻 白羊村出土炭化稻

白羊村遺址文物價值

白羊村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對38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金沙江流域古人類的農業生產、文化發展以及民族情況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對於研究長江上游地區的民族以及古代居民的文明進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3] 
白羊村遺址是雲南省重要的新石器遺址,遺址上的先民是以農業為主、兼營狩獵、採集與飼養家畜的社會經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由盛而衰,父系氏族公社已經萌芽的變革階段,對研究長江上游地區的葬俗、古代人類的文明進程和雲南原始農業,特別是水稻種植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 [5] 

白羊村遺址保護措施

1989年2月,白羊村遺址被賓川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1998年11月,白羊村遺址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06年05月25日,白羊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白羊村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白羊村遺址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金牛鎮白羊村西500米處。
  • 交通信息
自駕:從大理白族自治州出發經機場路—大永高速—白塔路—金葉路—太和路—白羊村遺址,全程大約56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