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紙坊太獅

(文化遺產)

鎖定
白紙坊太獅是北京市宣武區的獅舞。在民間一直有祛病、消災,祈求平安、祥瑞的講究。屬於中國文化遺產之一。
中文名
白紙坊太獅
所屬地區
北京 · 宣武區
遺產編號
BJⅢ-7
遺產類別
民間舞蹈
保護單位
北京印鈔有限公司 [1] 

白紙坊太獅基本介紹

文化遺產名稱:白紙坊太獅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宣武區文委 遺產級別:國家級 [2] 

白紙坊太獅技藝介紹

白紙坊太獅 白紙坊太獅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宣武區白紙坊地區的“白紙坊太獅老會”,成會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後幾經興衰,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經由白紙坊地區兩大户:李庭樸、陳子鶴共同出面,重整太獅老會,名稱為“廣安門裏白紙坊永壽長春太獅勝會”,李、陳二人先後出任會頭。陳為原清工部火藥局的四品官員,他模仿紫禁城裏太和殿門前石獅子的神態和造型,重新設計了大碑額頭、窩窩眼、血盆大口、翻鼻孔的威武、兇猛的獅頭造型,並在獅頭上綴掛了七個大銅鈴鐺,整個獅頭重約七十多斤,獅身前後共長約一丈二尺。聘請了永定門裏永安橋的舞獅藝人劉五傳授技藝(此人以做篩子為業,綽號“篩子劉五”),他廣集會眾,常年參加京城各處的行香走會。
清光緒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在白紙坊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官辦新式印鈔企業--度支部印刷局(即北京印鈔廠的前身)。工人中習武之風甚盛,他們特別繼承了當地傳統走會中的“白紙坊太獅老會”活動,把這種民間獅子舞的表演作為一種娛樂健身形式,這種民間組織形式和表演技藝的傳承,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清同治五年白紙坊太獅老會重整起,歷史脈絡清晰,傳承有序,其獅藝傳人第一代為“篩子劉五”;第二代為一陸姓人;第三代為陸某之子;第四代為原白紙坊印刷局工人何金玉;第五代為丁秉亮;第六代為著名的太獅藝人、北京印鈔廠退休工人劉德海;第七代為北京印鈔廠職工楊敬偉和退休職工王建文。
隨着社會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多種娛樂形式的不斷出現,特別是廣大青年人業餘休閒方式的多樣性,使傳統的民間藝術受到了冷落,白紙坊太獅也出現了人才斷檔的危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