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籍

鎖定
白籍是東晉南朝時期的一種户口登記形式,指專用於登記寓居江南僑州郡縣的僑人、用白紙書寫的户籍冊。 [1]  白籍屬臨時户口,持白籍者可不修閭伍之法,免交税服役。後幾經土斷,白籍併入黃籍。 [2] 
中文名
白籍
類    型
户口登記形式
時    期
東晉南朝時期
結    局
併入黃籍
鹹康七年(341)三月, 晉成帝詔令“實編户, 王公以下庶人皆正土斷白籍”。因土著户籍為黃籍, 為使北來僑民既注户籍, 取消優復, 增加國家賦役收入和徭役兵役來源, 又保留將來故土收復後可回原籍的希望, 故為區別土著, 另立“白籍” 。至東晉末, 僑民已在南方定居數代, 勿須保留與土著的差別。義熙九年(413)太尉劉裕進行土斷時, 取消了 “白籍”, 僑州郡縣户籍全部署入“黃籍”。籍為“白丁”之籍,或居住地區不穩定,不税不役的户口。這類人户數量眾多,且在政治上、經濟上享有優於南方土著居民的權利。故白籍與黃籍正冊的對立,成為東晉及南朝初年一個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屢行土斷,即為改變户籍的混淆狀況,使白籍之民亦成為國家賦役徵課的對象。 [3-4] 
南齊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 年)唐寓之曾為反抗檢查户籍發動起義,被誣稱為“白賊”。 [4]  然經過多次土斷之後, 白籍在南朝中後期雖仍存在, 但人口已不多, 不成為當時主要的問題了。 [1-2] 
參考資料
  • 1.    吳忠觀. 人口科學辭典.成都: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7:704
  • 2.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810
  • 3.    趙德馨 主編.中國經濟史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199
  • 4.    夏徵農.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