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眉扇尾鶲

(鶲科扇尾鶲屬動物)

鎖定
白眉扇尾鶲(學名:Rhipidura aureola):體長17釐米,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灰色扇尾。色彩獨特。寬寬的眉紋及前額白色,尾有白色寬邊。髭紋白色,與黑色的臉及喉成對比;尾呈扇形,4對中央尾羽黑褐色,鄰近兩對具寬的白色端斑,最外側兩對白色。頦、喉灰白色,下體餘部白色。虹膜褐色,嘴褐黑,腳褐黑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各種樹林中。性活潑,行動機敏,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樹枝或灌叢上,不時將尾呈扇形散開,很少下到地上。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佈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及東南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白眉扇尾鶲
拉丁學名
Rhipidura aureola
外文名
White-browed Fantai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扇尾鶲屬
白眉扇尾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3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esson,183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白眉扇尾鶲形態特徵

白眉扇尾
白眉扇尾(10張)
白眉扇尾鶲雌雄羽色相似。前額和一條從前額到枕的寬闊眉紋白色,眼先、臉、耳覆羽白黑色,頭頂前部亦為黑色,頭頂後部稍淡為黑褐色,枕、後頸一直到背,肩和兩翅表面逐漸變為褐色而綴有煙灰色,尤以背和翅覆羽較顯著,幾全為煙灰色。尾呈扇形、暗褐色或黑色。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窄而不明顯的白色尖端,4對中央尾羽全為暗褐色或黑色,鄰近兩對具寬闊的白色尖端,最外側兩對全白色,僅內翈基部黑色。頦、喉灰色而混雜有白色,胸側灰白色,其餘下體白色。 [3] 
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3] 
大小量度:體長165-175毫米;嘴峯10毫米;翅♂83-90毫米,♀81-84毫米;尾♂95-102毫米,♀88-95毫米。(注:♂雄性;♀雌性) [3] 

白眉扇尾鶲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各種樹林中,也出現於林緣疏林灌叢、果園、農田耕地和村寨附近的開闊樹木、矮樹叢和灌叢中。但一般多喜歡棲息於林緣和低地處的的開闊樹林和灌叢,很少進入茂密的大森林內。 [3] 

白眉扇尾鶲生活習性

多為遊蕩鳥或留鳥。性活潑,行動機敏,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樹枝或灌叢上,不時將尾呈扇形散開,很少下到地上。鳴聲甜潤悦耳,帶間隔的悦耳笛音,4個上升音及2-3個下降音。 [3]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3] 

白眉扇尾鶲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4] 

白眉扇尾鶲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7月間,營巢於樹的枝杈上,距地高1.2-12米。巢呈杯狀,主要由植物纖維、草莖、草葉、竹葉等材料構成,外面有時還網有蜘蛛卵殼,巢底延長成錐形。一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2-4枚,多為3枚。卵淡黃白色,偶爾有白色的,有時被有黃褐色劃淡灰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6-18.7毫米×11.6-13.5毫米。 [4] 

白眉扇尾鶲亞種分化

白眉扇尾鶲(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白眉扇尾鶲指名亞種
Rhipidura aureola aureola
Lesson, 1831
2
Rhipidura aureola burmanica
Hume, 1880
3
白眉扇尾鶲泰國亞種
Rhipidura aureola compressirostris
Blyth, 1849
[2] 

白眉扇尾鶲保護現狀

白眉扇尾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白眉扇尾鶲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