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環蛇

鎖定
白環蛇,是有鱗目遊蛇科白環蛇屬蛇類。 [3]  白環蛇中等大小,身型纖瘦修長,全長約700毫米,頭扁平呈鏟狀。 [4]  頰鱗不入眶,但與鼻間鱗接觸;頰鱗與鼻間鱗相切甚多,鼻鱗後半大於前半。顳鱗較小,背鱗平滑,肛鱗二分,尾下鱗雙行。背面棕色、灰棕色或紫棕色,具不同的白色或黃色環紋或細網紋;腹面淡白色。 [5] 
白環蛇分佈在中國的福建、廣東、雲南,在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錫金,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也有分佈。白環蛇生活於平原及丘陵地區,以捕食蛙類、蜥蜴類及鼠類等為主。白環蛇為卵生。 [5] 
白環蛇屬與眼鏡蛇科金環蛇、蝰科白頭蝰等毒蛇不易辨別,切忌對其抓捕或挑逗。 [6]  野外數量已經很少,應加以保護,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白環蛇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 。 [7] 
中文學名
白環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白環蛇形態特徵

體背棕色、灰棕色或紫棕色,具12~19個白色環斑(或背斑),或為細的白色或黃色網紋。枕部兩邊可有灰白色斑,或連接成斑紋。上唇鱗白色。腹面灰白色或淡白色 [1] 
上唇鱗9,2-3-4式;頰鱗1,不入眶,與鼻間鱗相切甚多;眼前鱗1;眼後鱗2,個別1或3;顳鱗較小,變化較大,前顳鱗2或3,個別1,後顳鱗3;下唇鱗9,前4枚切前頷片,背鱗平滑,17-17-15行;腹鱗172~214,具明顯側稜。肛鱗兩分,尾下鱗雙行,56~69對。體長可達700mm左右。

白環蛇生態習性

白環蛇
白環蛇(20張)
生活於平原及丘陵地區。可進入房屋,捕食蛙類、蜥蜴類及鼠類等 [1] 

白環蛇地理分佈

我國主要分佈於福建、廣東、雲南。國外分佈於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馬爾代國、緬間、老撾、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 [1] 

白環蛇保護級別

野外數量已經很少,應加以保護 [2]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參考資料
  • 1.    藍海,陳遠聰編著,中國毒蛇與蛇傷救治,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第166頁
  • 2.    黎振昌,肖智,劉少容編著,廣東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GUANGDONG,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11,第187頁
  • 3.    白環蛇  .動物志庫|物種詳情|[引用日期2023-06-30]
  • 4.    黎振昌,肖智,劉少容編著,廣東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11,第187頁
  • 5.    白環蛇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30]
  • 6.    烏蒙山保護區首次發現白環蛇屬動物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公園管理局[引用日期2023-06-30]
  • 7.    白環蛇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引用日期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