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玉堂

(曾國藩的故居)

鎖定
白玉堂是曾國藩的第一故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南省雙峯荷葉鎮天坪村白楊坪。1811年農曆10月11日,曾國藩出生在這裏。 [1] 
白玉堂有48間房子,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
白玉堂於1808年為曾國藩先輩入住,在20世紀50年代初分給當地村民居住,2006年政府徵收白玉堂,村民全部搬遷出去。 [1] 
白玉堂成為“曾國藩”文化小鎮的組成部分,幫助人們領略傳統家風的魅力。
中文名
白玉堂
所在地
湖南省雙峯荷葉鎮天坪村白楊坪
房    子
48間
天    井
6個
保護級別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佔地面積
10000 m²

白玉堂歷史沿革

白玉堂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嘉慶十三年(1808)曾國藩先輩入住。嘉慶十六年(1811)農曆十月十一日曾國藩出生在白玉堂中過廳東邊天井靠東的廂房內。咸豐九年(1859),曾氏家族分家,白玉堂分給了其叔父曾高軒,因其叔父膝下無兒,曾國藩六弟曾國華過繼叔父,白玉堂從此成為了曾國華的宅園。此後經歷過兩次大的擴建和維修,第一次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第二次是咸豐五年(1855)。其後裔一直在這裏居住到解放初期,之後白玉堂房屋收歸國有,在20世紀50年代初分給當地村民居住,直至2006年政府徵收白玉堂,村民全部搬遷出去。2002年8月,白玉堂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 

白玉堂建築佈局

白玉堂整體佈局

白玉堂三進四橫,共有48間房子,6個天井,2個 花圃,整個建築為磚木結構,青瓦白牆,雙層飛檐,山字牆垛,雕樑畫棟, 頗為壯觀。
白玉堂剛建時比較簡單,後來進行過 兩次改建,才達到三進四橫的規模。經過一百多年的風吹雨打,白玉堂的模樣變了許多,宅院四周的石砌圍牆被拆除,石槽門和右邊房屋被拆掉,惟有 左槽門和左邊橫房仍保持原貌,曾國藩父親曾麟書所寫的“芳邁羣妍”四個 大字仍清晰可辨。
白玉堂三進四橫,在白玉堂的右前方,有一株古老的皂莢樹,老樹上有一根像巨蟒一樣的紫藤,當地百姓稱之為“蟒蛇藤” ,並有曾國藩系“蟒蛇投胎”的傳説。關於這棵皂莢樹和紫藤,當地還流傳 這樣一個故事:道光十八年,曾國藩中進士時,老樹紫藤忽然枝繁葉茂,青 翠欲滴;咸豐年間,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屢次失敗,老樹紫藤就幾度落葉; 當曾國藩的湘軍攻破南京後、官至極品時,老樹紫藤發新枝又放奇葩,迎風 搖曳,洋洋得意,曾國藩死後,這老樹紫藤也就枯萎而死。 [1] 

白玉堂結構

白玉堂 白玉堂
白玉堂為磚木結構,總體佈局呈半圓形,建築羣坐落在北半部,南半部為後山,自東西宅門至後山建圍牆。主體建築羣平面呈“凹”字型,坐南朝北,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門前是近長方形的池塘,池塘兩邊是宅東、西門。主樓分前後兩進院,中軸線上一字排開,主樓兩側是結構相同、位置對稱的東、西跨院,各有兩棟縱向排開的房屋。東跨院前面、東宅門之內有一棟獨立的建築,是曾家的糧倉。糧倉北側有牛欄。西宅門前的西側,是曾傢俬塾利見齋。

白玉堂周圍環境

白玉堂與“曾氏祖墳”、“天子坪地下軍事工程”相鄰,是構成“富厚堂(富託村)—秋瑾故居(神衝村)—唐羣英故居(當先村)—葛健豪故居(星球村)(注葛健豪墓在永豐鎮金田村石板衝)—曾氏祖墳(泥魚村)—白玉堂(天坪村)—天子坪地下軍事工程(天坪村)—大夫第:敦德堂、獎善堂、竹亭公祠(天坪村)—萬宜堂(硤石村)—華祝堂(硤石村)—修善堂(良江村)—黃金堂(良江村)—有恆堂(新建村)—九峯山省級森林公園—羅澤南故居(石牛灣洲村)”旅遊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白玉堂 白玉堂

白玉堂保護和開發

白玉堂 白玉堂 [2]
2007年5月開始,雙峯縣全面啓動了白玉堂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建設項目,該項目被市政府評為2007年度重點項目建設先進單位,2008年5月順利通過現場驗收,重現了二百年前曾氏祖居的歷史風貌,預計十一期間正式對外接待遊客。此次復原重建按照“修舊如故”的原則,在市縣兩級的正確領導下,經曾國藩故里管理處與荷葉鎮共同努力,歷時將近一年。該項目共投資460多萬元,主樓修繕工程已全面竣工。

白玉堂意義價值

月蹉跎白玉堂雖非豪庭錦院,但它耕讀傳家的餘韻宛在,讓人感受到傳統家教文化的神奇魅力。 [1]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