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犛牛

(動物名稱)

鎖定
白犛牛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牛科動物。 [3]  白犛牛全身被毛純白,密長且豐厚;頭部有角或無角,角尖鋒利;嘴唇圓而薄,皮膚為粉紅色,大多數有黑色素沉着斑點;四肢粗短,結實有力;偶蹄,蹄形小而圓,蹄叉閉合良好,蹄殼呈黑色或淡黃色,質地緻密;尾形如馬尾,下頜和垂皮等部位有着長而光澤的粗毛。 [4] 
白犛牛產於中國甘肅省天祝自治縣,主要分佈在海拔2000-4843米之間的青藏高原及祁連山等地。 [5]  白犛牛具有耐寒、耐粗、耐勞、耐缺氧等特點。 [6]  白犛牛發情季節為6-11月份,7-9月為發情旺季,懷孕期為255天,多為兩年產一犢或三年產二犢。 [7] 
白犛牛全身是寶,其毛為紡織品並是染色的極佳原料,還可為紅綏、假髮、排塵、鬍鬚之上品。其肉細嫩而營養高,其皮為皮革重要原料,其角為工藝品原料,其骨熬製骨髓粉,為上等飲料佳品,其乳汁營養高於其它牛奶,其奶可製成酥油、曲拉(千酪素)等乳酪食品。 [8]  白犛牛是世界珍貴的畜種,享有“草原白珍珠”和“祁連雪牡丹”的美稱,其肉、乳、皮、毛、絨、尾、骨系列產品都在國際市場上走俏,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白犛牛因此被牧民羣眾譽為“神牛”。 [9] 
中文名
白犛牛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牛亞科
牛屬
犛牛
亞    種
白犛牛
分佈區域
西藏高原

白犛牛簡介

“天下白犛牛,唯獨中國有”,白犛牛作為世界稀有的犛牛地方類羣和遺傳資源,被單列為不同於高原犛牛的國家家畜品種,並獲得“高原白珍珠”的美譽。其主要分佈在大通河流域兩岸,門源的仙米 [10]  、珠固,互助的巴扎、松多加定和甘肅天祝境內,多生長在高海拔地區,喜食高山草甸草,體形高大壯碩,肌肉發達,毛長耐寒,善爬坡,力氣大,可馱載重物。
白犛牛壽命為20-25歲終其一生,對牧民做出的貢獻極大。白犛牛幾乎全身是寶:牛肉有禦寒、增強體質之效;牛骨湯是壯骨的最佳營養補助品;鮮奶加工製成的奶製品,如酸奶、曲拉、酥油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與黑犛牛一樣,白犛牛也是高海拔地區重要的交通工具,西去拉薩、印度、尼泊爾,北上新疆,東進蒙古,南下內地,承擔負載馱運的重任,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原之舟” [1] 

白犛牛物種溯源

白犛牛
白犛牛(5張)
天祝白犛牛,最早是生活在崑崙山至祁連雪山一帶的野犛牛,由古代西部羌人馴化而成,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白犛牛終年在高寒缺氧和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生存。由於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嚴酷的自然選擇,造就獨特的體質體態結構和生理機制,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耐寒、耐粗飼,在粗放經營條件下,仍能正常地生長繁殖。1973年6月,在哈溪鎮友愛村出土的天祝銅犛牛,是天祝白犛牛體態特徵的真實塑造。天祝各族牧民飼牧犛牛的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因此,白犛牛既是經自然選擇的產物,也是產區農牧民長期選育而成的地方獨特品種。
天祝白犛牛屬古老品種,很早以前就開始繁衍,但最初數量極少,因而在古代被認為是山神的化身。據《西藏王統記》載:約公元前160年,直貢贊普被大臣羅昂達孜所害,“羅昂奪王位,役使王妃為馬牧(牧馬人)。一日,妃於牧馬處假寐得夢,見雅拉香波山神化一白人,與之繾綣,即醒,則枕籍處有一白犛牛,倏起而逝……”。史書《蓮花生大師本生傳》載:749年,天竺鄔堅國高僧蓮花生應邀來吐蕃傳佛法。“蓮花生到先保山溝,先保山神變成山大的白犛牛”,蓮花生最終收服並馴養了白犛牛。
唐代,吐蕃佔領甘、青後,華鋭部落移居祁連山東端南北麓,以牧養馬、犛牛和羊為主。當時,西部遊牧民族向唐廷進獻的貢品中就有白犛牛尾。據《宋史》記載:五代至宋初,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回鶻在向五代諸朝及北宋王朝的貢物中就有“紅白氂牛、氂牛尾”。宋乾德二年(964年),貢犛牛尾、玉百團、貂鼠等。次年,遣使以團玉、琥珀和紅白犛牛尾為貢。同時,涼州六穀蕃部的貢物中以馬和犛牛為主。元代,遊牧民族將白犛牛作為本部落的圖騰,大量繁殖白犛牛。明代,在藏傳佛經中亦有白色犛牛的記載。當地老牧民回憶,據祖上相傳,白犛牛在天祝馬牙雪山周圍的草原上放牧已有千年的歷史 [2] 

白犛牛外形特徵

白犛牛動物體態

白犛牛
白犛牛(19張)
白犛牛全身被毛純白,密長且豐厚,耐嚴寒。頭部發育正常,眼大有神(選留黑眼圈的),有角或無角,角粗長,黃褐色,角型向外上方或向後上方月牙形伸出,角輪明顯,角尖鋒利。嘴唇圓而薄,採食靈活。體型結構緊湊,全身肌肉發育良好,皮膚為粉紅色,大多數有黑色素沉着斑點。前軀發達,胸寬而深,耆甲高,後軀較前軀差,但發育正常,尻部一般較窄。四肢粗短,結實有力。偶蹄,蹄形小而圓,蹄叉閉合良好,蹄殼呈黑色或淡黃色,質地緻密,善爬山。尾形如馬尾,體軀各突出部位,肩端至肘,肘至腰角,腰角至髖結節,臀端聯線以下,包括胸骨的體表部位,以及項脊至頸峯,下頜和垂皮等部位,着生長而光澤的粗毛(或稱裙毛)同尾毛一起圍於體側,胸部、後軀,四肢、頸側、背側及尾部,着生較短的粗毛及絨毛。公犛牛頭大額寬,頭心毛曲捲,眼大有神,雄性突出,鼻鏡小,頸粗,垂皮不發達,耆甲明顯隆起,前軀寬闊,胸部發育良好。睾丸較小,被陰囊緊裹。母犛牛頭部清秀,額較窄,有角或無角。外表特徵是全身毛長。尤其是額部毛很長,往往眼睛被覆蓋,嘴和鼻孔比公犛牛稍小而瘦凸,頸細薄,耆甲稍高,身軀發育協調,腹大而圓不垂,乳房小,乳頭短,着生均勻,大小相稱,發育良好。體高居中,體態結構緊湊,前軀發育良好,鬐甲隆起,後軀發育較差。兩性異形顯著。白犛牛成年公牛體高為121釐米,體重為260千克;成年母牛分別為108釐米和190千克。成年公牛屠宰率為52%,淨肉率為36%,骨肉比為1:2.4;母牛分別為52%,40%和1:3.7;閹牛55%,41%,1:4.1。

白犛牛體能體質

犛牛經過長期馴化鍛鍊,具有相當強的抗寒本領和耐飢能力,犛牛善走險路和沼澤地,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在高寒少氧的特殊環境影響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其特殊的生態生理特性:全身被毛豐厚,進入冷季後粗毛間密生絨毛,形成良好的保温層,不怕冰雪嚴寒,四肢健壯有力,善爬高山峻坡;嘴唇薄而靈活,齒質堅硬,舌端寬,舌面絲狀乳頭發達,對高山草原的低草採食性能很好,鼻孔大,氣管短而粗,胸部發育良好。心臟和肺葉發達,呼吸、脈搏快,使白犛牛在正常呼吸外,能獲得必需的氧氣,以增加血液、肌體組織中的氧容量,對高山草原嚴酷的生態環境條件適應性很強,其胸廓發達。在海拔3000多米、最高可爬到6000多米處憩息,喜在山嶺或山間盆地四周活動、氣温降至攝氏零下30多度的高寒冰山雪原上,它馱着200多斤重的貨物,可以連續跋涉近30天,一路上履冰卧雪,風餐露宿,即使雪霜蓋身,冰凌結體,依然泰然自若,精神抖擻,昂首闊步,因而被譽為“雪域之舟”。

白犛牛生長繁殖

白犛牛繁殖性能與當地黑、花犛牛基本無差異,一般母犛牛12月齡第一次發情,初配年齡母犛牛為2.5~3歲,初配體重160kg,一般4歲才能體成熟。發情季節為6~11月份,個別母犛牛12月份也發情,7~9月為發情旺季。發情持續期多為12~48h,因年齡、氣温、體況及營養等因素的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強度比普通牛種弱,不易辨認。發情週期為22.19±5.49d,具有一次發情受胎率高的特點,平均為76.5%。懷孕期為255d。多為兩年產一犢或三年產二犢,產犢母牛大多當年不再發情,連產母牛佔6.07%~15.02%。產後到第一次發情間隔時間平均為105d。終生可產犢6~9頭,最高可達20頭。
白犛牛 白犛牛
公牛一般在10~12月齡時,具有明顯的性反射,但多數不能發生性行為。在2週歲即具有配種能力,但實際在母牛羣中參與初配的年齡為3~4歲,利用年限為4~5年,8歲以後很少能在大羣中交配。均為自交,公母配種比例為1∶15~1∶25。據試驗採精測定,供體種牛射精量為0.5~2mL,精子數8.0~13.4億/mL,原精活力為0.7~0.9以上。當地公、母犛牛配種比例為1:15~25,繁值率為56.4%~75.6%。年產奶量400千克,日產奶最高4.0千克,乳脂率為6.8%。

白犛牛生活習性

野犛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

白犛牛棲息環境

白犛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犛牛爬高的極限。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野白犛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線附近交配繁殖。中國犛牛佔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白犛牛保護級別

2000年,天祝白犛牛被農業部列為78個國家級重點保護畜禽品種之一,並載入《國家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農業部130號公告)。

白犛牛種羣現狀

1、種羣組建初見成效, 組建天祝白犛牛核心羣10羣700頭。選育羣60羣4000頭,擴繁羣100羣6800頭。天祝白犛牛總數已達3.9 4萬頭,佔全縣犛牛總數的4 4%。初步建立起了三級繁育體系。
2、種羣結構趨於合理 調查分析,在生產狀況下,牛羣結構基本趨於合理。從被毛顏色看,白色個體比例有大幅度提高,達86%。種牛毛色基本為白色,繁殖犢牛的白色比例明顯高於羣體平均水平,天祝白犛牛的選育提高及資源保護已初見成效。

白犛牛分佈範圍

世界白犛牛產地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天祝縣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氣候寒冷且温度變化劇烈,日照強。年平均氣温在-1攝氏度到-1.3攝氏度左右,為高山草原,牧草生長密集,水源豐富,這樣的環境才適於白犛牛繁衍生息。

白犛牛經濟價值

白犛牛 白犛牛
天祝白犛牛其肉細嫩味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礦物質豐富的特點,是純天然保健綠色食品。成年公牛平均體重264.1公斤,母犛牛為189.7公斤,屠宰率52.0%,骨肉比為1:2.42。白犛牛肉含蛋白質21.13%,較其他牛肉高出4個百分點,且球蛋白比例高;含脂肪僅為1.41%,較其他牛肉低3至8個百分點,每千克脂肪中含胡蘿蔔素19.1克,是普通牛肉的2.65倍;含鈣、磷等礦物質1.15%;並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且比例合適,易於吸收;熱能值高達2297.43千卡/千克,比其他牛肉高600—1000千卡,對增強人體抗病力、細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顯著作用。

白犛牛乳製品

1、鮮奶
白犛牛 白犛牛
全奶 剛擠下來的純奶,可以不經煮沸消毒立即飲用。其味香甜,煮沸的全奶,不加食糖,即有濃厚的甜味。
2、酥油
酥油作為食用,有酥油糌粑酥油茶、油茶,以及煎炒油炸各種餅類、蔬菜和各式點心、糖果等。
酥油糌粑 將酥油盛瓷碗內,用奶茶或清茶溶化,拌以糌粑(或加入奶渣),用手捏成團,以奶茶、清茶或是肉類蔬菜等輔食。
酥油茶是一種茶與酥油的混合乳劑,只作飲料,不用於拌和糌粑。
3、乳清
鮮奶提製酥油、奶渣後的剩餘物。一般就地傾倒,在半農半牧區,用以餵豬,在土法制革中,用來作浸泡劑 [2] 

白犛牛肉製品

1、鮮牛肉
將屠宰後的胴體切割成塊,置大鍋內加水清煮,煮沸後維持片刻,即可食用。
2、風乾牛肉
風乾牛肉的食用方法多樣。有生食,用藏刀削切成薄片,邊削邊吃;或用手指,順肌纖維撕裂扯斷而食之。生食多輔以奶茶,或作為一種零食。熟食有兩種,一是燻烤、煨燒,取一段風乾肉,埋於牛糞灶的燃灰下或置於灶上用餘火烤,有香味後取出,抹去塵灰,用刀割食。再是用水浸泡一段時間,置鍋中加水煮熟,取出切割後食用。以上各種食用方法,一般都不用食鹽和其它調料。
3、醃燻牛肉
將牛肉切成細條,拌上食鹽,放於容器內,一兩天後取出,懸掛在帳篷內爐灶上方,任其煙燻、風乾。須食用時取下煮熟。
4、牛肉灌腸和血腸
用洗淨的犛牛小腸,灌以鮮牛肉或血而成。

白犛牛皮製品

1、生皮 即未經鞣製的犛牛皮,也不去被毛,用途較為普通。其主要用於酥油的包裝。再是將生皮切割成網狀,捆紮在木箱外面,待生皮幹後,即固定在木箱上,也有用整張犛牛皮包裹木箱的。另有用生皮切割成細條作為皮繩。 2、熟皮 是經土法鞣製的革,民間都採用油脂法。將毛板浸泡後除去被毛,割去皮下結締組織,然後用陳年酥油(已變質不能食用)滿塗於皮板上,卷緊,讓油質浸透。也有在塗抹酥油後用手揉捏柔軟後,用刀修正正背兩面的,使光整。 3、裘皮 多屬犢牛皮製成。犢牛死後,剝下被皮,除淨版面的結締組織,浸泡在乳清中。數天後取出,用陳酥油鞣製,使皮板柔軟,梳直被毛即成。一般供作兒童裘衣。

白犛牛毛製品

白犛牛耳環 白犛牛耳環
1、長毛
指着生於犛牛前胸、前臂、體側或後腿的長毛(其狀似圍裙,故又稱“裙毛”),專供搓作牛繩,捆紮帳篷和作繮繩等用。
2、絨毛
絨毛多用來編織帳篷(藏族)、披衫“察爾瓦”和短上衣(彝族)。
3、尾毛
歷史上用來作為貢品,尤以白色尾毛更為名貴。

白犛牛其它

1、內臟
分為可食與不可食兩部分。可食部分包括心、胃、小腸、大腸(盲腸除外)、肝和腎,小腸可用來灌製血腸或灌腸用,瘤胃用作酥油的包裝,瓣胃是成都地區著名的“毛肚火鍋”的正宗菜餚。不可食部分有肺、盲腸、脾、胰、膽囊、膀胱、母犛牛子宮及其附件、乳房,以及公犛牛的生殖器官。
2、骨頭
一般廢棄。也可加工成骨粉、骨膠等,作飼料、肥料或工業用。
3、糞便
是草地牧民的主要燃料。冷季,作為堆砌糞圈的原料,也用於木板圈的塗料。

白犛牛生產性能

白犛牛產乳性能

天祝白犛牛在高山草原放牧條件下,產乳母犛牛帶犢自然哺乳,一般對產第一胎的母犛牛(牧民稱為頭瑪)不擠乳,主要是調教母犛牛讓犢牛哺飲;產乳年齡3~15歲,6~12歲為產乳盛期,年產乳量為450kg左右,其中2/3以上的乳由犢牛哺飲。6~9月份為擠乳期(農曆5月5日端午節至8月15日中秋節),擠乳期為105~120d,日擠乳一次,日擠乳量0.5~4.0kg,乳脂率為6%~8%,另據乳成份測定,擠乳期平均幹物質16.91%,脂肪5.45%,蛋白質5.24%,乳糖5.41%,灰分0.77%。密度1.0387,熱能值871.2千卡/kg。乳脂肪球平均直徑為4.13μm。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可提高產乳量。 [2] 

白犛牛產肉性能

產肉性能好。天祝白犛牛肉水份66.2%,蛋白質20.20%脂肪11.87%,灰分0.87%,熱能值2297.43(千卡/kg)。肉質鮮嫩,品質優良,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少,肌纖維較細,灰分較高或礦物質豐富,熱能值和氨基酸含量高,是深受消費者青睞的無污染天然綠色食品。據測定,在自然放牧狀況下,秋末成年牛宰前公牛活重272.65±37.41kg,母牛217.53±15.53kg;胴體公牛重141.63±19.44kg,母牛113.33±10.00kg,屠宰率為52.0%,淨肉率為39.94%,大腿肌肉厚度為6.1cm,腰部肌肉厚度為3.2cm;背部脂肪厚度3mm,腰部脂肪厚度為8mm;眼肌面積37.92cm2,骨肉比:公牛1∶2.4,母牛1∶3.7。1~4歲牛平均日增重:公牛分別為162.2g、157.3g、114.8g和136.2g;母牛分別為160.5g、154.8g、71.5g和52.9g。

白犛牛役用性能

天祝白犛牛除生產肉、乳、絨、毛、尾等產品外,閹犛牛經過調教後,還可以騎乘和馱運,是牧區的代步和運輸工具之一,享有“高原之舟”之美稱。一般可馱運75~100kg,日行程30~40km,邊行邊採食;夜間可負重卧息,次日仍繼續運行,直至目的地。可見天祝白犛牛具有特殊的馱力和堅強的耐久力。

白犛牛產毛性能

成年公牛剪毛量為3.6千克,最高為6.0千克,抓絨量0.4千克,尾毛重0.6千克;母牛分別為1.2千克、0.8千克、0.4千克。閹牛分別為1.7千克、0.5千克和0.3千克。公牛尾毛長52釐米,母牛為45釐米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編著;黃榮海撰,河湟谷地 自然 經濟 歷史 文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 2.    許曉卉、田雅麗等,天祝縣白犛牛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報告 [J]. 西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調研論文集 .2013(04)
  • 3.    李軍德,黃璐琦,李春義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典下,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第1114頁
  • 4.    車豔芳編著,最新牛病防治技術,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7.01,第193頁
  • 5.    侯振華主編,構建和諧新農村系列叢書 科學養牛新技術,瀋陽出版社,2011.05,第35頁
  • 6.    吳貝寧,魯媛媛,高原,張雅欣,王進娥,霍生東.天祝白犛牛IFN-γ、IL-2和MHC抗病基因多態性研究[J].甘肅畜牧獸醫,2022,52(08):24-28.DOI:10.15979/j.cnki.cn62-1064/s.2022.08.027.
  • 7.    車豔芳編著,最新牛病防治技術,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7.01,第194頁
  • 8.    喬高才讓主編;牛繼榮,華永祥副主編;政協天祝藏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天祝百科知識,,2007.06,第200頁
  • 9.    郭豫斌,象長頸鹿野牛,彩圖版,東方,2013.03,第106頁
  • 10.    青海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青海省志 14 畜牧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8.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