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漿化作用

鎖定
白漿化作用是指在沒有發生灰化過程的條件下,土壤漂白層次以及伴生的滯水黏重澱積層的形成作用。濕潤但又有較明顯乾濕季節變動的氣候條件下,土壤處於氧化還原交替的環境中。在雨季,含高量有機質的表土層處於水分飽和的還原環境,顏色較深礦物中的鐵、錳呈低價易溶態向下淋移,黏粒部分深色的有機物質也向下淋溶,土壤表層或次表層黏粒含量降低,顏色也逐漸變淺。向下淋移的Fe2+和Mn2+隨滲透水和黏粒下移到土壤中下部後,由於水分減少,遇空氣氧化為高價的Fe3+和Mn4+,並在土壤顆粒表面澱積下來形成膠膜。黏粒的澱積形成的黏重澱積層加劇了表層的滯水現象,使Fe2+、Mn2~和黏粒進一步向下淋移。這樣,土壤次表層的質地逐步粉粒化,顏色進一步變淺,幾乎呈白色。氧化還原交替引發的鐵解作用是白漿化作用的主要機制。白漿化也稱漂白淋洗作用、假灰化作用等。白漿土廣泛分佈於我國東北等地,世界上許多國家與我國白漿土相同或類似的土壤(如美國的漂白潮濕淋溶土albaqualf)也多有分佈。 [1] 
中文名
白漿化作用
定    義
在沒有發生灰化過程的條件下,土壤漂白層次以及伴生的滯水黏重澱積層的形成作用
別    名
白土化過程
白漿化作用
又稱“白土化過程”。係指土壤表層由於上層滯水而發生的瀦育漂洗過程。多發生在較冷涼的濕潤地區,由於土壤質地粘重,透水不良,土壤表層經常處於週期性滯水狀態,從而引起鐵、錳還原。當水分過多時,一部分低價鐵錳以側滲方式流出土層之外,一部分隨着沿裂隙下溢的水流澱積於澱積層的結構面上。與此同時,土壤粘粒也發生機械淋洗。未被淋走的鐵錳,在臨時滯水消失、氧化過程佔優勢時又被氧化固定。由於鐵、錳的淋失和澱積,在土壤腐殖質層之下就出現白色土層,成為白漿化過程的主要特徵。白漿化過程主要發生於白漿土內,黑土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參考資料
  • 1.    周健民.土壤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