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沙起義

鎖定
白沙起義是1943年8月12日 (農曆七月十二日) 海南島黎族人民反對國民黨頑固派反動統治的武裝起義。1939年2月10日,日寇大舉進攻海南後,國民黨軍隊潰退到黎族、苗族山區,大肆掠奪,引起黎、苗各族人民強烈不滿,1942年6月間國民黨軍隊又以 “通日”,“漢奸”等罪名,殺害苗族羣眾2000餘人,更激起了黎苗人民的仇恨。1943年8月12日,在王國興、王玉錦(均為黎族)等人領導下,白沙、細水、元門等地黎、苗族同胞4000餘人舉行武裝起義,摧毀國民黨白沙縣政府,十餘天內,起義遍及附近各縣,參加起義羣眾達3萬餘人。起義遭到國民黨政府和軍隊的殘酷鎮壓,僅紅毛鄉地區被殺害的就有萬餘人,起義隊伍全部被迫轉移到鸚歌嶺,什寒山等地堅持鬥爭,並多次主動派人尋找共產黨。1944年春終於在澄邁美厚山區找到了中共瓊崖特委,才使黎苗人民的革命鬥爭又蓬勃發展起來。 [1] 
名    稱
白沙起義
發生時間
1943年8月12日
地    點
白沙縣
主要指揮官
王國興、王玉錦等

白沙起義事件簡介

日本侵略者佔領瓊崖後,國民黨頑固派為保存實力,一步一步地從定安縣退到五指山區。當時僅白沙縣就集聚着國民黨瓊崖守備司令部、瓊崖專員公署以及儋縣、臨高等8個流亡縣政府。他們對黎族、苗族羣眾進行殘暴的統治和壓迫。1942年,王國興等黎族首領以紅毛鄉為據點醖釀起義。
1943年春節前後,王國興在紅毛鄉德倫山和什千山兩次召開各鄉黎族首領會議討論武裝起義問題。會議決定於8月17日發動起義,並一致推舉王國興為起義總指揮。6月,國民黨白沙縣政府以發公民證為名,欺騙散居在高山上的苗族羣眾2000多人到中平村集中,隨即以“通日”和“漢奸”罪名集體屠殺1900多人。“中平慘案”發生後,王國興立即召開各鄉首領會議,一致認為必須加緊起義的發動和組織工作。
同年8月12日,白沙、牙叉、元門等鄉4000多名黎族、苗族羣眾,在白沙、牙叉鄉首領王亞福等率領下,向駐在向民村和印妹村的國民黨白沙縣政府和駐在什空的白沙縣中隊發起攻擊,揭開了起義的序幕。
白沙起義從8月12日至26日,為時半個月,參加起義的黎族、苗族羣眾達2萬多人次,駐在白沙縣境內的國民黨軍政機關和部隊,幾乎被全部趕出境,起義取得了初步勝利。
一個多月後,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頑固派從樂東縣的番陽、儋縣的雅星、白沙縣的加釵和林加鄉,分四路向起義羣眾發動反撲。由於這次起義是黎族羣眾自發起義,加上武器簡陋,彈藥不足,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的進攻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抵抗,隊伍傷亡很大。
同年10月,王國興召集在各個山嶺的黎族首領開會商討對策,大家一致認為要同國民黨頑固派鬥爭,只有找共產黨來幫助。王國興派出吉有理、王文聰、王高定3人尋找共產黨。他們歷時一個多月終於在儋縣、臨高交界的地方,找到中共儋臨聯縣縣委和縣抗日民主政府。縣委書記李漢、縣長符英華,駐在該地的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四支隊長馬白山、政委陳青山會見了他們,隨即派支隊政治處主任江田帶領王文聰等人往六芹山特委、總隊部駐地。馮白駒等領導人親切接見了他們,高度評價白沙起義,勉勵他們繼續堅持鬥爭,並答應先派幹部和武工隊到白沙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再派部隊幫助他們反攻國民黨頑固派。從此,五指山區的黎族、苗族同胞,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翻開了自覺爭取民族解放鬥爭的新的一頁。 [2] 

白沙起義後世紀念

白沙起義紀念園位於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番響村,建於1987年,佔地13340平方米。
白沙起義紀念園內主要建築有烈士紀念碑、樓牌式石大門、恭祭平台、陳列館等。其中紀念碑是園區組成的主體,碑高17.4米,碑身正面鐫刻着江澤民同志題寫的“白沙起義的英烈們永垂不朽”的鎦金大字,背面刻有海南省人民政府撰寫的“白沙起義簡介”碑文。紀念碑正面建有一個可容3000多人瞻仰的廣場,廣場右側是陳列館,陳列着白沙起義歷史文物圖片等資料。白沙起義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抗日鬥爭的一個偉大壯舉。為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壓迫,1943年8月12日,以黎族首領王國興為首的黎族苗族人民在原白沙縣舉行了白沙起義,並主動尋找共產黨。白沙起義的勝利,為當時中共瓊崖特委、瓊崖抗日獨立縱隊進入五指山地區,創建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為瓊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中國少數民族革命鬥爭史和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白沙起義紀念園所在的紅毛鎮,處於五指山腹地,是海南黎族、苗族羣眾聚居地,這裏羣山環抱,山青水秀,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底藴豐厚。 [3] 
參考資料